
台海局勢升溫,台灣的能源可以撐多久?示意圖。中油提供。
當台海緊張局勢升溫,能源安全成為台灣最迫切的生存課題。美國華府智庫最近舉辦的兵棋推演顯示,一旦共軍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電力系統恐在短短數天內崩潰,連帶癱瘓全球依賴的半導體產業。台灣該怎麼辦?
「如果中共武力犯台,台灣現在的能源,到底可以撐多久?」這是不少關注能源安全人士長期憂心的問題,也是若干挺核人士的論述核心之一。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最近的演習展示如何透過海上生命線包圍並掐住台灣。相較於全面入侵,包圍台灣是潛在風險較小的策略。而台灣若要對抗這種封鎖,就必須要從強化能源安全開始做起,尤其目前台灣近半電力來源是來自液化天然氣(LNG)。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台灣97%的能源仰賴海運進口,一旦遭完全切斷,液化天然氣庫存將在數天內耗盡,癱瘓島上的電力生產能力。因此,政府正在增加能源儲備,並重新思考能源結構。弔詭的是,就在幾個月前關閉最後一座核子反應爐後,目前又重新思考重啟核能可能性。
但這並不代表台灣立即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今年9月,兩位跨黨派美國參議員提出立法,支持台灣獲得可靠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包括為運輸公司提供美國保險,確保在台灣受到威脅時,貨物依然可持續運送。
能源安全成台灣阿基里斯腱
共和黨內布拉斯加州參議員瑞奇特(Pete Ricketts)表示,他會和民主黨德拉瓦州參議員古恩斯(Chris Coons)共同發起這項立法,是因為參與一項兵棋推演。該推演顯示,在封鎖之下,台灣的液化天然氣將在11天內耗盡,「這確實可能是台灣的阿基里斯腱!」瑞奇特憂心表示。
這項由美國華府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所舉辦的兵棋推演顯示,如果有美國協助,台灣的天然氣庫存將在第三週回升,電力生產在第四週恢復至八成以上,並在隨後保持穩定。
反之,如果沒有美國協助,天然氣庫存將會在第二週耗盡,電力生產在第一週跌至六成,並在第二週迅速驟降到只剩兩成。《華爾街日報》分析,即便台灣可以暫時抵抗中國的封鎖,並短時間維持電力產出,但要長期恢復供電,就必須美國介入。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顧問坎西安(Mark F. Cancian)表示,能源是台灣總體弱點,液化天然氣尤其如此。倘若實施電力配給,能源供應將會更持久,但這會對台灣產業造成連鎖衝擊,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一旦停擺,將為全球帶來全面影響。
台灣重啟核電可行嗎?
面對此困境,重啟核電會是解方嗎? 《華爾街日報》指出,1980年代中期,核能曾占台灣電力的52%,但因為對安全問題的擔憂,加上執政的民進黨長期抱持反核立場,島上反應爐逐漸關閉,最後一座運轉的電廠於今年5月停機。
就在該電廠關閉三個月後,8月舉行的重啟核三公投,即便贊成票多於反對票,卻因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過關。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主張反核的民進黨態度也出現鬆動。
總統賴清德在公投後表示,在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三大條件下,並不排除先進核能。不過,先進核能也不是馬上就能在台灣上線。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顯示,全球有少數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先進機組在運轉,而西方多數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商業化目標多在2027~2030年。
引進SMR,最快也要2030年上線
如果要引進外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到台灣,必須經過選型與技術評估、和國際廠商簽約、地點遴選、環評、原子能相關法規審查、場址建設、試營運等流程。核能創新聯盟估計,倘若現在開始導入,最快也要在2030年代才可能出現首座商業化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若出現民意、環評等阻力,時程更有可能延宕至2035年以後。

如果是要重啟核三,也沒那麼容易,必須通過整體性老化評估、時限老化分析、終期安全分析,具備技術上的完整證明,證明機組在延役期間可安全運轉,而且必須要通過核安會審查。
換言之,重啟核三絕非只要政治決定就能立刻發電,必須通過台電的完整再運轉計畫、核安會技術審查,再解決環評、地方溝通、人力等實務問題,至少要數月到一年,甚至可能要兩年以上。
從阿拉斯加進口天然氣可行嗎?
如果核能不是台灣立即的能源安全解方,那美國總統川普大力支持的阿拉斯加天然氣計畫會是嗎?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之一,阿拉斯加北坡的大量天然氣雖然被視為待開發資源,但建造從北坡到南部液化加工、出口港的管線是龐大、耗時長、昂貴且具有財務風險的工程,並非短時間內就讓能大量液化天然氣輸往亞洲。
另外,如果中共採取封鎖策略,航運進出台灣的海域可能被威脅或中斷。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就表示,在台海危機下,海上航道是最脆弱的能源供應環節,即便阿拉斯加能生產液化天然氣,船艦是否可安全靠港、進入台灣港口,則是另一道關卡。
不過,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對台灣中長期而言,仍可能是穩定保障。保衛民主基金會指出,台灣目前30%液化天然氣依賴卡達,這會被視為一個「壓力點」,原因在於中國是卡達天然氣更大買家,增加北京對卡達的潛在影響力。
大西洋理事會分析師指出,把美國液化天然氣進口比例從目前的10%提高,將有所幫助。而今年,台灣中油也簽署一份意向書,表示將購買數百萬噸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並可能投資管道與液化工廠專案,未來可能改變台灣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比例。
同時,大西洋理事會也呼籲日本、韓國透過增加美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增強自身能源安全。尤其是日本的液化天然氣儲存能力,可以在美國主導的封鎖下,為台灣提供關鍵後援。
再生能源能讓台灣能源自給自足?
既然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重啟核三、阿拉斯加天然氣都不是短期可派上用場的選項,那再生能源會是嗎?
《華爾街日報》指出,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距離實現台灣自給自足仍遠遠不夠。經濟部能源署吳志偉表示,「我們希望能將再生能源最大化,因為這對台灣安全更有利。但有鑒於我們對進口的依賴程度,這絕對不是一夜間就能改變的事情。」
台灣的目標是到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70%,而目前卻不到12%。因此,目前唯一可行的路,就是在確保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同時,確保台灣液化天然氣供應不受阻礙。
面對中國潛在的封鎖威脅,台灣的能源弱點顯露無疑,尤其對液化天然氣的高度依賴,使其在短時間內就可能陷入停電困境。
雖然重啟核能、引進美國天然氣被視為解方,但兩者都存在技術、政治與時間上的巨大挑戰,無法在一夕之間實現。這場危機凸顯台灣能源轉型的迫切性,也讓其必須在外交上尋求盟友堅定支持,以確保關鍵能源供應無虞,為防衛韌性爭取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