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ESG國際快訊》不只日本熊出沒!希臘狼、熊數量暴增四倍

不僅日本,近期希臘的棕熊數量增多,是1990年以來的四倍。示意圖。unsplash by zmachacek

|

▋不只日本熊出沒!希臘狼、熊數量暴增四倍,歐盟被迫考慮減少保護
▋全球最大核電廠重啟!日本力拚2040年核能佔總發電20%
▋川普發出制裁威脅!全球航運碳稅投票遭推遲一年,定價系統受挫
▋鎖死數十年!亞洲燃煤長約成「綠色枷鎖」,再生能源上線也難敵舊勢力
▋美中領袖真空、產油國成大贏家!COP30落幕,世紀末升溫恐衝上2.8℃

不只日本熊出沒!希臘狼、熊數量暴增四倍,歐盟被迫考慮減少保護

人與野生動物一對一的接觸次數正快速增加,不只在日本,希臘也是。當地農民卡斯帕里迪斯(Anastasios Kasparidis)看到他的三隻羊躺在地上死亡時,感到十分震驚。再往旁邊看去,土壤中巨大的爪印顯示牠們是被熊所殺死的。《歐洲新聞》指出,熊在希臘西北部過去很罕見,但現在卻愈來愈常見。

專門研究野生動物和保育的塞薩洛尼基亞里斯多德大學(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教授巴卡盧迪斯(Dimitris Bakaloudis)指出,希臘最大的掠食者棕,數量顯著回升,數量自1990年以來增加近四倍。

而且不只是熊,狼的數量也在增加中。2010年,狼群最南只能在希臘中部找到,但現在已經擴散到雅典郊區,甚至是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薩半島。

專家表示,狩獵活動減少、冬季變溫和,以及和家豬雜交等綜合作用,導致牠們繁殖速度更快。野生動物數量增加,也造成和人類接觸變多,但絕大多數人並不熟悉遭遇野生動物時如何應對。

熊出沒、狼出沒事件層出不窮,也讓歐盟思考修法保障人身安全。今年5月,歐盟議會投票決定,27個成員國必須減少對狼的保護。這項提案甚至得到歐盟執委會主委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支持,她飼養的矮種馬在三年前不幸遭到一匹狼咬死。

圖/鑑於狼的數量增加,歐盟議會投票決定成員國必須減少對狼的保護。示意圖。unsplash by bonopeppers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除了法律層面,各界也開始從技術面試圖維持人類與野生狼群、熊群的距離。巴卡盧迪斯指出,科學家已經開發使狼和熊遠離的方法,包括在房產周圍使用燈光、適當處理垃圾和牲畜屍體,並避免餵食流浪動物。

他進一步表示,在特殊情況下,會使用更具侵入性的方法,如在希臘北部發生狼襲兒童事件時,當局決定捕捉並移除該動物。但希臘環團Arcturus傳播經理斯特凡努(Panos Stefanou)強調,千萬不要採取過於簡單的解決方案,「殺死動物並不能解決問題。」

全球最大核電廠重啟!日本力拚2040年核能佔總發電20%

日本新潟縣知事花角英世日前表示,將批准重啟縣內全球最大核電廠——柏崎刈羽核電廠重啟,但還需要日本核能監管機構的最終許可。

2011年,一場巨大的地震和海嘯導致福島核電廠的三個反應爐爐心熔毀後,日本停止核電營運,柏崎刈羽核電廠也因此停擺至今。

然而,隨著減碳、地緣政治壓力日增,資源匱乏的日本開始希望恢復核能,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嚴重依賴,以防台海地區情勢升溫導致煤炭、天然氣運輸受阻,並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滿足AI帶來日益成長的能源需求。

《日本今日》(Japan Today)指出,自從2011年福島核災後實施嚴格的安全標準以來,日本已有14座反應爐恢復運作。柏崎刈羽核電廠佔地400公頃,位在面臨朝鮮半島的日本海沿岸,將是福島核電廠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TEPCO)核災後第一座重啟的反應爐。

圖/日本目前已有14座反應爐恢復運作,柏崎刈羽核電廠將會成為東京電力公司核災後第一座重啟的反應爐。取自東京電力公司

在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前,核電約佔日本電力供應1/3,其餘大部份由化石燃料提供。目前日本是全球前五大碳排國,僅次於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而且嚴重依賴進口化石燃料。

2023年時,日本近七成電力需求是透過燃燒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的發電廠所滿足。日本政府希望在未來15年內,把燃燒化石燃料發電的比例降至30~40%。

為了重啟核電,日本今年6月也通過一項法律,允許核反應爐在因為「不可預見的情況」導致停止營運後,營運期限可超過60年。

日本的目標是到2040年時,把再生能源作為最主要電力來源,而核能佔總能源供應約兩成,比2022年的5.6%高。因此,除了重啟反應爐,日本關西電力公司也在採取初步措施,計劃建造2011年以來的第一座全新核反應爐。

川普發出制裁威脅!全球航運碳稅投票遭推遲一年,定價系統受挫

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國際海事組織(IMO),是聯合國轄下的航運管理機構,今年4月投票支持建立全球碳定價系統,以幫助遏止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在美國總統川普要對支持該計畫的國家實施制裁後,原訂在11月下旬批准該協議的投票被延遲到明年。

美國在4月退出此談判後,影響力卻依然無所不在。川普日前表示,協議中的全球航運碳稅,根本就是「騙局」。他在個人社群平台抨擊,「對此投票表示憤怒。美國絕不會容忍這個針對航運的『全球綠色新騙局稅』(Global Green New Scam Tax on Shipping)。」

歐盟消息人士無奈表示,很多國家在美國的壓力下改變主意。聯合國表示,成員國未能讓航運業邁向淨零排放朝向明確、可信的道路,可以說是錯失良機。

而代表全球80%以上船隊的國際航運公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也同步表示失望。國際航運公會秘書長卡札科斯(Thomas Kazakos)表示,航運業需要明確的指引,才能進行海事部門脫碳所需投資。

目前對這套定價系統支持的國際海事組織成員國,包括中國、歐盟、巴西、英國,一共約60國。該制度要求,各國船隻必須從2028年逐步減少碳排,否則將面臨罰款,所得收益將用來獎勵低碳排船隻,支持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調查,航運業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3%。如果此定價系統通過,就算是大力反對的美國,也難以迴避。只不過,在川普帶頭威脅下,到底有多少國家能堅持立場到最後,仍是未知數。

圖/川普對國際海事組織的批評,將可能影響其他國家對於自身立場的堅持。取自The White House

鎖死數十年!亞洲燃煤長約成「綠色枷鎖」,再生能源上線也難敵舊勢力

極端氣候肆虐下,不少國家都加速發展再生能源,但亞洲地區長達數十年的燃煤發電採購合約,卻拖慢轉向清潔能源的進程,導致不少國家公營事業在風電、太陽能電力可用時,仍選擇購買更多的煤炭。

由政府、企業組成的環境倡議組織告別燃煤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數據顯示,東南亞地區約有50~100%燃煤發電產能被鎖定在購電協議中,平均剩餘約9~18年期限。告別燃煤聯盟秘書長斯科魯普斯卡(Julia Skorupska)在巴西舉行的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就明確指出,這些合約中,往往不適合現代再生能源整合電網的需求。

這也使東南亞地區對煤炭依賴不減反升。能源智庫Ember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即便全球對煤炭發電佔總發電比例已經從39%下降到34%,東南亞卻逆勢從35%成長到約45%。更糟的是,東南亞清潔能源採用也落後國際水準,僅佔年度發電量26%,遠遠不及全球的41%。

業內人士表示,長期化石燃料合約為燃煤電廠所有者保障穩定收入,也為從業人員提供穩定工作,而且當電廠違反燃煤購電協議,將面臨財務處罰,種種因素使得燃煤電廠提前退役在政治與經濟上缺乏吸引力。

圖/東南亞地區的煤炭發電量仍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其可能源自於為避免違反長期化石燃料合約,而使經濟與政治上造成更大的損失。示意圖。unsplash by omarcosassis

芬蘭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首席分析師邁莉薇爾塔(Lauri Myllyvirta)表示,去年底發現的情況,如今卻又重演。當時電網營運商透過長期合約承諾購買過多燃煤電力,最終決定限縮太陽能和風電發展。

另一個智庫氣候趨勢(Climate Trends)能源部門主管賈依(Shreya Jai)建議,電力配送公司需要重新設計資源規劃,才能使購電合約具有彈性。

美中領袖真空、產油國成大贏家!COP30落幕,世紀末升溫恐衝上2.8℃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台灣時間11月23日在巴西結束,但卻只達成一項被淡化的決議,未提及全球暖化的主要推手——化石燃料。《紐約時報》分析,這份最終協議文本被外交官批評為力度不足,但對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石油生產國卻是勝利。

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態度堅決,反對把他們的主要出口產品單獨列為針對目標。不少非洲、亞洲國家也加入他們行列,這些國家認為西方國家必須為氣候變遷買單,因為從歷史上來看,他們必須為大部份溫室氣體排放負起歷史責任。

約有80國,不到COP30與會國的一半,要求制定擺脫化石燃料的具體計畫,除了歐洲以外,這些國家不包含任何世界主要經濟體。

落錘定音後,COP30主席柯利亞(André Corrêa do Lago)宣布,巴西將領導一項獨立行動,召集各國制定擺脫化石燃料及保護熱帶雨林的具體計畫。這項政治行動不具備國際法效力,但仍獲得各國代表們一輪禮貌性掌聲。

隨後反對聲浪四起,80國外交官陸續表達對此結果感到失望。支持全球攜手對抗暖化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也表示,產油國及其政治盟友正竭盡全力阻止世界在解決氣候危機上取得進展。他們極力反對原本應是COP30最重要進展的項目——制定擺脫化石燃料的路線圖。

《紐約時報》認為,這場氣候談判一開始就出師不利。美國總統川普領導下的聯邦政府抵制,是30年來首度沒有任何聯邦政府官員與會,一方面對其嗤之以鼻,另方面卻加速發展化石燃料產業,並廢除聯邦政府對再生能源、電動車的支持。

然而,原本被寄予厚望能撐起新領頭羊角色的中國,在COP30角色也相當有限,選擇不介入填補領導真空。《紐約時報》分析,中國儘管主宰全球清潔能源產業,但在多數談判癥結點都避免表現強硬立場,包括減少碳排、提供資金幫助貧困國家對抗氣候變遷,以及向巴西發起的熱帶雨林永續基金(TFFF)捐款。

唯一對中國有利的進展,是在其敦促下,在最終協議文本納入各國不要以氣候為藉口限制國際貿易,使中國便宜的清潔能源技術、產品可以繼續用有競爭力的價格出口到南方國家。

這一系列進展,顯示全球氣候行動遲緩,使十年前《巴黎協定》中,近200國同意將全球均溫上升幅度保持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遠低於2℃的目標幾乎確定無法實現。

根據聯合國最新估算,基於各國已實施的政策,以及當前的政策趨勢,預計本世紀地球將比工業化前水準暖化約2.8℃。科學家們一再警告,每增加1/10的暖化,都會使氣候變得更難以預測,乾旱、洪水、野火等極端氣候事件將成新日常,也會加劇人道主義危機,並驅動移民潮。

圖/COP30結束後,專家預估本世紀將可能升溫達2.8度。取自COP30

延伸閱讀:1.5℃命懸一線!COP30在混亂與妥協中落幕,化石燃料、森林砍伐路徑圖全缺席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