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高空的冷暖對峙,將可能為台灣帶來「霸王級寒流」?示意圖。unsplash by cici9265
北極高空驚現詭譎的「冷暖對峙」,氣象專家示警,這與2016年導致全台急凍、低海拔山區罕見降雪的「霸王級寒流」前兆驚人相似!面對極渦提早崩潰、冷空氣蓄勢待發的訊號,雖然全球暖化墊高了基礎氣溫,但氣候系統已進入難以預測的「新狀態」。究竟這波來自北極的異變,會只是擦邊而過,還是將讓台灣再次迎來聞之色變的極端嚴冬?
北半球時序進入冬季,台灣民眾才剛感受到些許涼意,但在遙遠的北極上空,一場極不尋常的氣象大戰正在上演。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在臉書發布重要觀察,指出北極圈上空約23公里處出現罕見的「冷暖空氣對峙」,並發生「平流層暖變」現象。
此一異象不禁讓人聯想到2016年席捲全台、造成嚴重農損與罕見降雪的「霸王級寒流」。究竟這波北極異變是否會讓台灣再次急凍?鄭明典透過數據給出了深入解析。
北極上空的異常戰火:極渦崩潰的前奏?
鄭明典於26日首度揭露這項觀測結果。他形容,在北極圈上方約23公里的高空,目前正處於「兩團相對暖和冷的空氣對峙中」。
從氣象學角度來看,此時此刻理應是「極渦」(Polar Vortex)穩定發展的階段。鄭明典解釋了極渦的形成機制:「極區上空日照減少,空氣冷卻下沉,周邊空氣內縮來補充下沉空氣,空氣內縮自然形成逆時針環流,這就是極渦。」在正常的冬季前期,北極圈上空通常由單一、強大的逆時針旋轉冷空氣盤踞,將寒氣牢牢鎖在極地。
然而,今年的情況卻反其道而行。本該是冷空氣核心的區域,竟然遭到暖空氣入侵。鄭明典直言:「本應該是極渦發展的地方出現暖空氣,基本上這就是『極區平流層暖變』發生的現象。」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鄭明典27日進一步貼出氣溫變化圖佐證,數據顯示在過去兩週內,北極該高度的氣溫竟「快速上升近20度C」。他分析指出,氣候上平流層暖變最常發生的時間點通常在2月下旬,如今在冬季尚未正式深化的11月底就發生,「這麼早發生的情況相對少見」。
這意味著什麼?鄭明典解讀:「發生的早,通常表示極渦原本就偏弱。」當鎖住冷空氣的極渦減弱甚至崩潰,原本被限制在北極的極度寒氣就容易向南潰流,進而影響中緯度地區的氣候。

夢魘重現? 2016年「霸王級寒流」的記憶
「印象中,2016年年初有超強寒流,年底時就有類似偏早發生的平流層暖變現象!」鄭明典這句話,瞬間喚醒了台灣民眾對2016年1月「霸王級寒流」的深刻記憶。
回顧2016年1月下旬,一場被稱為「世紀寒潮」的極端天氣事件席捲北半球。當時,不僅中國、港澳、日韓急凍,連位處副熱帶與熱帶交界的台灣也未能倖免。那次寒流的主因正是「負北極振盪」(Negative Arctic Oscillation)所致——極渦崩潰,冷空氣如脫韁野馬般南下。
當年的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全台多數觀測站創下入冬以來最低溫,陽明山鞍部測得攝氏 -3.7度的歷史低溫。更驚人的是降雪範圍之廣,除了海拔不到200公尺的桃園楊梅區飄雪,新北市新店區低海拔山區更出現了10公分厚的積雪。
最讓台北人震撼的,莫過於台北氣象站於1月24日下午4時,測得設站以來第一次的「冰霰」紀錄。當時國外預測台北平地可能降雪,直言「若下雪將是大新聞」。雖然最終台北測站以攝氏4.0度低溫作收,未真正降雪。
然而,美麗雪景背後是慘痛的代價。該次寒流造成全台農林漁牧業損失高達新台幣約35億元,許多養殖漁業在一夜之間心血全無。這場由平流層暖變向下影響、引發超強振幅負北極振盪的個案,成為了台灣氣象史上教科書等級的災難。
台灣未必會「凍僵」,拜全球暖化所賜?
面對大眾擔憂歷史重演,鄭明典在分析中加入了理性的煞車。他指出,雖然現在發生了早期的平流層暖變,但這與台灣冬季氣溫的相關性「其實並不高」。
「過去的紀錄對應到的是韓國、日本偏冷的冬季。」鄭明典說明,極渦減弱導致冷空氣南洩,首當其衝的往往是高緯度的日韓地區。對於台灣而言,「過去的說法是,台灣只是偶爾被掃到邊。」
針對2016年的極端案例,鄭明典進一步分析其特殊性:「2016的特殊寒潮個案,當年的確起因於平流層暖變,暖變向下影響引發超強振幅的負北極振盪,又剛好主要冷空氣外流方向在亞洲。」
換言之,要造就霸王級寒流,需要「天時、地利」多重條件巧合:平流層暖變發生、影響傳遞至對流層、引發負北極振盪,且冷空氣的路徑剛好正對著東亞南下。鄭明典強調,2016年的低溫雖驚人,但在百年紀錄中並非最極端,且在當前全球暖化的背景下,「再度發生的機率很低」。

氣候進入「新狀態」:比寒流更嚴峻的真相
相較於單一的寒流事件,鄭明典更憂心的是長期氣候趨勢的改變。他在27日的另一篇發文中,展示了北半球近三年的氣溫紀錄圖表,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氣候似乎又進入一個新的狀態!」鄭明典透過圖表上粗灰色是2023的紀錄、橘色是2024的紀錄、紅棕色是2025度紀錄的曲線對比指出這三年與過去的氣候模式完全「不太搭嘎」。
「整體來說,2023年是破紀錄高溫的一年,2024年馬上又破了紀錄,2025年比前兩年低一些,但都比更早以前的紀錄高!」這段數據顯示,全球暖化並非緩慢爬升,而是呈現階梯式的跳躍。即便2025年看似稍有回落,其基礎溫度仍遠高於過去的平均值。
這解釋了為何鄭明典認為2016年的極端低溫難以再現——因為整個地球的「底溫」已經墊高了。然而,這並不代表極端天氣會消失,反而可能以更劇烈、更不可預測的形式出現,如極端高溫或暴雨。
鄭明典語重心長地提醒:「氣候變遷是一點一滴的累積作用,等到發現問題,通常問題都已經是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