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各類綠能運具接續問世,電動滑板車有望成為新主流。但台灣受限於法規,僅能在特定公園、校園使用,未來能否騎上街頭?值得觀察。
下課鐘聲響起,清大三年級的黃同學快步走出教室,準備搶租校園內共享電動滑板車。在過去,她從教室走回女生宿舍需20分鐘路程,但用滑板車能讓她省下3/4的時間。這項新設施也在校園中大受好評,還被戲稱為「買飯神器」。
繼電動車、電動自行車之後,電動滑板車有望成為新一波主流。根據數據網站Statista的分析,2020年,全球電動滑板車的銷售量已超過360萬輛,預計2025年可再增長將近四倍。
騎上街頭?台灣意見兩極
談到電動滑板車的前景,電動滑板車SOMO CLUB營運負責人林盈君給出肯定的答案;在台灣,電動滑板車仍受法規限制,但整個市場早已蓄勢待發,現階段已有十家廠牌進駐,每年銷售量接近萬台。
去年4月,立法院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將「個人行動器具」納管,進一步使用規範則放權給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但目前為止,尚未有縣市敢跨出第一步。目前,電動滑板車僅能在特定公園、私人場域、校園內使用,一旦騎上街頭,就可能挨罰3600元。
電動滑板車不能上街頭,卻活躍於各大學校園中。共享滑板車oloo目前已進駐清大、交大、中央與東海,後續還有東華、中興等學校,都在積極洽談中。
oloo共同創辦人張勝豐指出,電動滑板車輕巧、機動性又高,他們在各大校園建置了300多台車,每台車每日都有超過十次以上租借量,成為校園最火熱的代步工具。為了保障安全,他們還將滑板車限速在15公里以下,並透過GPS設置電子圍籬,只要滑出校園,即降速至0。
然而,電動滑板車能否正式上路?在台灣社會引發正反爭論。反對者認為台灣地狹人稠,若再導入電動滑板車,恐使交通更加凌亂。
但支持者認為,電動滑板車輕巧又便利,除了美國、德國、巴黎,鄰近的日韓也都規劃成共享運具,整體趨勢已不可擋,既然政府致力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就不該扼殺綠能運具的發展。
擁有五家店面的城市人電動車負責人廖明輝認為,雖然尚未鬆綁,但政府早已給電動滑板車「個人行動器具」的名稱,從過往「電動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上路的經驗來看,距離開放已不遠。
林盈君則分析,電動滑板車約五年前開始在歐洲盛行,一開始也是從校園萌芽,台灣也可從「小區域共享」模式做起。
她指出,最多的案例就是在大型社區內,管委會提供給住戶使用,方便短距離移動至郵局、超商等。
管理成本勝過共享單車
跟目前的微笑單車相比,電動滑板車不但更便利,管理也更智慧。林盈君指出,滑板車上頭有建置GPS定位,不但能追蹤車輛,還可以遠端進行遙控,若正值下班尖峰時刻車流量太大,可讓電動車速度下降,每個城市還可因地制宜,依照道路面積來調整速度。
此外,電動滑板車還可透過腳踏墊感測器,感應力量變化,用斷電方式來防止違規雙載。成本部分,林盈君分析,滑板車不像微笑單車定點收車,只需用GPS搜尋,然後派貨車出去,就一次可收回。
「有YouBike的地方,就沒有理由不用滑板車,」張勝豐說,這幾年,oloo在校園的總租借次數超過40萬次,但僅發生一次意外,事故率應該遠低其他交通工具。
「會出事故是人的問題?還是運具的問題?」談到滑板車可能造成的交通影響,廖明輝不解,與其擔心事故增加,政府應該要培養用路人更好的駕駛觀念。
台灣自行車產業享譽全球,電動滑板車除了有望成為新的運具,也有機會成為另一項優勢產業。
「台灣的技術一定可以做到這件事,」張勝豐認為,如果走經濟實惠、大量生產的路線,或許比不上對岸,但可以學習捷安特走精緻化路線搶攻全球市場。林盈君則補充,台灣軟、硬體實力都強,只要有好的整合模式,一定大有可為。
現階段,包括鴻海、微星、宏碁等大廠,都有涉獵電動滑板車領域;廖明輝認為,這些大廠仍觀望,但法規一開放,相信會投入更多資金與技術,重點還是政府要明訂生產規格,讓大家有一個依循。
從掃地機器人、Uber到空拍機,台灣面對新科技,第一時間往往採取最保守的應對。這次輪到電動滑板車強勢叩關,或許社會可以用更開放態度,來因應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