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車起火事件層出不窮,如何處理應對已是現今的一大課題。示意圖。unsplash by Riley Edwards
近日,台北市一輛電動公車自燃,熊熊烈火伴隨濃煙的畫面,透過新聞與網路迅速傳播,再次敲響了我們對電動車安全的警鐘:「如果今天火燒的是我的車,我該怎麼辦?」
2025年6月中旬,一輛行駛於大都會客運262路線的電動公車在台北市敦化北路突然起火燃燒,火勢猛烈,濃煙直竄,所幸車上無人傷亡。根據北市公共運輸處初判,起火可能與電池故障有關,目前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與消防局鑑識小組已介入調查,1個月內預計提出完整鑑定報告。
這是台北市首次發生的電動公車火警事故,也讓市府全面啟動風險盤點。公運處緊急擴大檢查所有同批、同型與同廠牌的電動公車,總計檢查逾百輛,目前有2輛出現異常訊號,暫時停派等待更詳盡檢測。這起事件不僅讓政府與業者警覺,也再次提醒所有用路人與車主:電動車火災風險並非遙不可及。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比火焰更致命的隱形殺手:鋰電池燃燒釋放的劇毒氣體
許多人以為電動車火災最大的危險是爆炸或高溫,但真正的「隱形殺手」,是燃燒過程中釋放的劇毒氣體。
傳統燃油車火災,主要產生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等氣體。然而,電動車的核心——鋰離子電池一旦起火,情況將變得極為複雜且危險。鋰電池燃燒是一個劇烈的化學反應過程,它會釋放出一系列具有高度毒性與腐蝕性的氣體,其中最致命的,就是氟化氫(Hydrogen Fluoride, HF)。
什麼是氟化氫(HF)?
氟化氫是一種無色、氣味刺鼻的氣體,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它在工業上被用於製造螢光劑、農藥甚至火箭燃料,可想而知其危險性。當鋰電池中的電解液(通常含有六氟磷酸鋰 LiPF₆)因高溫分解時,就會產生大量的氟化氫。
氟化氫對人體的致命傷害
1. 呼吸系統的毀滅性打擊:吸入低濃度的氟化氫,會立刻引起喉嚨、鼻子和眼睛的劇烈灼痛與刺激。高濃度暴露則會直接灼傷肺部組織,引發化學性肺炎、肺水腫,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在短時間內致命。

2. 皮膚與眼睛的嚴重腐蝕:氟化氫能輕易穿透皮膚,腐蝕深層組織甚至骨骼。更可怕的是,它會干擾人體內的鈣離子平衡,引發劇痛、心律不整,最終導致心臟驟停。初期皮膚接觸可能只會感到輕微刺痛或延遲數小時才出現症狀,但傷害早已在體內造成。
3. 長期且不可逆的傷害:即使從火場中倖存,吸入的氟化氫也可能對肺部、骨骼和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除了氟化氫,鋰電池燃燒還會產生、氰化氫(HCN)、一氧化碳(CO) 等多種有毒氣體。這些氣體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杯足以在幾分鐘內奪走性命的「劇毒雞尾酒」,這也是為什麼消防員在處理電動車火災時,必須配戴呼吸防護裝備。
為何「火燒車」?揭露電動車自燃三大元兇
電動車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燃燒。根據國內外消防單位的研究與統計,自燃原因主要圍繞在電池本身,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大元兇:
1. 電池「熱失控」(Thermal Runaway)
這是電動車自燃最常見也最危險的原因。「熱失控」可以理解為電池內部的連鎖性毀滅反應,當電池溫度異常升高時,會引發劇烈的化學反應,釋放出更多熱量。這個熱量再傳導給旁邊的電池芯,引發它們也進入不穩定狀態,就像點燃了第一張骨牌,最終導致整個電池模組在極短時間內溫度遽增、壓力爆發,進而起火、爆炸。一旦進入熱失控,過程幾乎不可逆轉。
2. 外部撞擊與穿刺
雖然電動車的電池包都有厚重的金屬外殼保護,但在嚴重的車禍撞擊下,特別是來自底盤的尖銳物穿刺,可能直接損壞電池芯的結構。這會導致電池內部的正負極材料直接接觸,引發瞬間的內部短路,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後果就是劇烈的燃燒或爆炸。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電動車的底盤保護都做得特別堅固。

3.充電過程中的異常
- 充電設備問題:使用不符合安規、老舊破損的充電樁或充電線,可能導致電壓不穩或短路,對電池管理系統(BMS)造成衝擊。
- 電池管理系統(BMS)故障:BMS是電池的大腦,負責監控每個電池芯的電壓、溫度與健康狀態。如果BMS失靈,就可能發生「過度充電」的情況,讓過多電流灌入電池,引發化學不穩定。
- 製造缺陷:雖然機率極低,但電池在製造過程中若有瑕疵(如金屬碎屑殘留),也可能成為日後內部短路的隱患。
黃金逃生指南:遇到電動車起火,你該怎麼做?
情境一:當你正在駕駛,發現車輛冒煙、有異味或儀表板發出嚴重警示
- 【立即切斷電源】:停車後,馬上關閉車輛電源。這能切斷高壓電路,減緩事態惡化。
- 【棄車!迅速逃離】:解開安全帶,不要浪費任何時間去拿取財物,立刻下車,並朝著「上風處」方向,快步跑離車輛至少以上。為何是上風處?因為致命的毒氣會隨風飄散。
- 【疏散並報警】:在安全距離外,撥打119報案。報案時,請務必清楚告知「是一輛電動車起火」,這個資訊至關重要,因為消防隊需要派出配備特殊滅火劑和防護裝備的隊伍前來處理。同時,警告周圍的民眾不要靠近。
- 【使用車用防火毯】:若初期火勢不大,可嘗試使用車用防火毯,可趨緩火勢蔓延並隔絕燃燒時的有害氣體。

情境二:當你是路人,看到一輛電動車起火
- 【不要圍觀、不要靠近】: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你不是消防員,靠近不僅可能被爆炸波及,更會吸入致命毒氣。
- 【維持安全距離】:立即遠離火燒車至少30公尺以上,並盡可能站在上風處。
- 【協助報警與示警】: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撥打119並告知是電動車火災。同時協助疏導交通,警告其他想靠近的人車。
為什麼不能用傳統滅火器?
傳統的乾粉滅火器或二氧化碳滅火器,對於撲滅鋰電池內部化學反應引起的火災效果極差。它們只能暫時撲滅表面火焰,但無法阻止內部的熱失控。一旦藥劑用完,火勢很快就會復燃。處理電動車火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持續降溫,或使用特殊的滅鋰電池專用滅火劑,這是一般民眾無法做到的。
電動車是未來趨勢,能減碳、減排、減噪音,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潛在風險。與其陷入「恐慌」或「粉飾」,不如用科學與知識建立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