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趨勢及投資人對企業ESG的重視,愈來愈多公司增設「永續長」一職。《遠見》舉行「2022永續長大調查」,全面盤點企業永續轉型現況,獨家解密永續長的關鍵任務。
ESG不只翻轉企業營運思惟,更重組業界對組織人才的想像與配置,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企業的永續事務。
近年,台灣也連發了好幾道ESG法令。沒完沒了的法遵要求、資訊揭露、淨零承諾,讓企業主們神經緊繃,忙著發出各種永續人才召集令。
在這當口,《遠見》舉行「2022永續長大調查」,是台灣首份永續長大調查,除了全面盤點企業永續轉型現況,也獨家解密企業對永續長的期待與KPI。
395家回卷企業中,約52.2%為泛科技業,包括半導體、電腦與電機業(21.8%)、電子零組件業(15.2%)、其他科技業(15.2%),而28.4%為工業、服務業14.9%,金融業則占4.6%。問卷的產業比例大約相當於台股上市櫃結構。
最大ESG難題:法遵挑戰高
首先,業界擔憂的中長期營運挑戰,前三名分別為總經與投資環境變動劇烈(57%)、疫情未歇仍有變數(56.2%)、企業營運與商業模式需轉型(43.8%)。
本次調查涵蓋俄烏戰事初期與303大停電,有高達37.5%企業憂心「淨零」法規趨嚴,企業卻難找到減排替代方案,排第四名;地緣政治風險則是第五大挑戰(24.6%)。
此外,談到企業現階段面臨的ESG議題或永續轉型難題,最多企業、50%擔心「環保法規與ESG政策趨嚴,法遵挑戰高」。
二到四名依序是:缺乏相關人才與相應組織來推動(48.7%)、尚未與本業的商業策略結合(35.7%)、難以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31.7%)。
值得注意的是,對ESG政策與環保法規趨嚴的憂慮,也促成企業永續轉型的契機,壓力成了動力。
企業被問到推動永續轉型的主要原因時,高達67.3%是為了順應主管機關的ESG法規、減排標準。其次,是需對應關鍵客戶的供應鏈策略與要求,52%企業有此壓力。
但也有企業是為了尋找新商機,而推動永續轉型,約46%企業認為「ESG是大勢,想及早開拓新品牌、新市場與新客戶」。27.2%認為,必須對利害關係人(例如,股東、消費者)有交代,另25.7%是公司自發性投入。
企業永續轉型,自評成績僅46.2分
那麼,業界對自家的永續轉型滿意嗎?會打幾分?調查結果分數意外地低,平均只有46.2分!
分數如此低,其實是因為還沒準備。本調查發現,高達56%企業根本還未擬定永續宗旨或計畫,更遑論完整的永續發展藍圖。
而那些號稱已有永續計畫的企業,從擬訂至今,平均也只約4.1年。
「想挽回地球的未來,人類已沒剩多少時間!」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說,永續議題已喊了20、30年,企業轉型卻仍慢步前進,各國政府只能加快推行綿密法規,期待能對企業施加「緊箍咒」般的催逼效果。
企業的動作真的要快一點了。本調查發現,約15.9%的企業,還沒進行永續轉型的想法;37.2%在評估期,才正開始草擬方向或計畫,尚未執行;也就是說,逾半企業、53.1%還沒實質啟動永續轉型。
真正動起來的企業,也都還在前期階段:26.3%在試驗期,開始小範圍執行特定專案;約12%進入導入期,部分部門開始改變工作模式。進入發展期者占6.1%,即所有部門都開始轉型。只有0.8%企業,有自信說已處於成熟期。
黃正忠觀察,企業的永續轉型進度慢或推不動,主要是因為企業上下沒有共識,因此轉型初期,永續理念的推動與說服就很重要。那誰來做這些協調促進的工作?當然就是「永續長」。
9%企業設立永續長,金融業最多
然而,《遠見》調查發現,僅9%企業專設永續長(或永續事務的專責主管)。交叉分析業態,金融業約16.7%設立永續長或專責主管、半導體與電腦電機業(12.8%)、其他科技業(13.3%)也較平均值高。
對照目前台灣業界永續轉型的發展,確實是金融業與科技業走得較快。
此題中,25.3%企業表示,雖未專設永續長或專責主管,但已有主管兼職負責永續事務。而這些永續長、專責主管或兼職負責永續事務的主管,約87.4%屬於向執行長直接報告的一級主管。
受調企業中,另有11.6%由董事長/總經理/執行長兼任永續領導人。這個現象在重工業(16.3%)、電子零組件業(15%),又更為常見。
那些沒設立永續長或永續專屬主管的企業,不設的主要理由為何?最高比率的答案是公司規模太小(38.5%)。其次依序是:由既有主管兼任統籌即可(36.5%)、公司未涉及太多永續相關業務(30%)。另有8.8%企業表示已準備增設此職務。
不過,就算有了「將」,也得要有「兵」才轉得動,已設立ESG或永續轉型專責單位的企業有多少?答案是20.3%。其中,以金融業(38.9%)、半導體與電腦電機業(27.9%)最多。
同時,32.4%企業表示已有其他單位負責,13.4%考慮增設永續主責單位。但有28.1%表示目前不考慮。
而那些未設立永續專責單位(如ESG辦公室、永續事務小組)但已有其他單位負責的企業,是由哪些單位/部門來兼職負責?
營運管理相關部門占25%,其次依序是財務部(18.8%)、一級主管單位如總經理室(14.8%)、人資部(12.5%)、企劃部(11.7%)。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策略發展總監王玲珉分析,現階段由第一線營運管理部門來推動ESG議題是合理的,諸如廠務生產部門就直接對應碳排議題、金融業的授信貸款部門對應氣候融資等綠色信貸議題。
至於財務部兼代,則因為ESG涉及IR(投資人關係)與金管會規定揭露的永續報告書,所以企業可能先委由財務部處理。而有些由人資部門統籌永續事務,顯然與企業渴求永續人才,必須進行招募規劃有關。
本調查也發現,永續長(或永續主管)有96.6%是內部人才調任,印證這個職務必須熟稔公司文化,以利於在轉型過程中調和鼎鼐。
永續長首要任務:跨部門凝聚共識
「永續長」對台灣企業來說是新職務,究竟業界對之最大的期待是什麼?
在問到「永續長(或永續主管)現階段最應該致力於哪些事情?」高達六成企業,期待永續長能「跨部門溝通協調、凝聚共識,倡議推動永續轉型」。
也有約56%認為該「盤點資源與缺口,規劃公司的永續藍圖」。其後是協助公司遵守ESG法規與政策(51.9%);辨識ESG挑戰與風險,讓企業營運不踩雷(43.5%)。
「永續長的主要任務,就是讓球有人接、還接得順!」黃正忠指出,在多數企業之中,永續事務並未被整合進日常的業務營運流程中,也因此像顆皮球,經常被踢來踢去。也因此,永續長的角色至為關鍵,必須凝聚共識與理念說服。從企業的期待看來,已充分認知永續長在永續轉型過程中的核心定位。
那麼,企業會賦予永續長什麼樣的KPI,以哪些標準來驗收表現?
前三大指標分別是:規劃公司整體的永續發展藍圖(59.7%)、對內凝聚共識、型塑永續文化(45.6%)、將ESG原則導入核心業務、協助商業模式轉型(37.5%)。
從企業對永續長的階段任務期待與KPI設定,大致可看到永續長的需求特質。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建議,企業尋找永續長可從三大特質思考:strategic(策略性)、passionate(熱情的)、influential(有影響力的)。也就是說,永續長對永續議題要有熱情與認同,並對相關工作的推進有策略性規劃;在過程中,可將專業語言轉譯為普通語言,有能力影響並說服企業高層與各部門投入ESG任務。
企業導入永續轉型,究竟為了達成哪些效益?前三名分別是:有助於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完善經營環境(42%);順應國際「淨零碳排」法規(37.2%);凝聚團隊共識與永續文化(36.7%)。
35.7%企業已編列永續預算,決心玩真的!
然而,企業是否給了永續長必要的資源?是否玩真的?本調查從「預算編列」與「董事會議程」來檢視。
調查顯示,約35.7%企業已在今年度針對永續議題投入預算。這些已投入預算的企業,平均投入公司營收的2.5%;其中,有76.6%企業表示預算比前一年更加成長,而平均成長幅度為63.2%。
此外,已有40.8%企業將ESG議題納入董事會議程。就以2021年度來說,將ESG議題納入董事會議程之平均比率為30.4%,意即十次董事會中,約有三次在正式議程中討論到ESG議題。
「看起來,多數企業是玩真的!」王玲珉說,董事會、大股東與管理高層的支持,會是永續長推動改革的必要助力。她觀察,業界對永續轉型嚴陣以待,主要還是來自於法規框架下的營運壓力。
金管會碳盤查要求,讓六成業者頭痛!
台灣政府已宣布將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在這之前每隔幾年就有一個全球性的ESG法規關卡。其中,令六成業者頭痛的,就是金管會要求2027年前,全體上市櫃公司都要分階段做到碳盤查(2029年前完成驗證)。
而近來引發業界高度矚目的,莫過於國發會訂於3月頒布的「台灣淨零排碳路徑圖」。早在未正式頒布之前,企業界已針對國發會釋出的四大方向研擬對策,高達67.5%企業擔憂碳稅將造成營運成本升高。
另有48.6%質疑「碳盤查、碳揭露與碳交易的標準不一,企業難以遵循」。此外,各有38.3%企業擔憂「政策目標與實際執行有落差,影響企業營運」「維持企業營運的替代能源取得不易」,這些都是業者光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挑戰這麼大,那麼,業者自評何時可跨入永續轉型的成熟期,意即永續轉型成果已融入核心業務,並帶來成效?調查顯示,平均為6.5年,業者還算樂觀。
不過,王玲珉指出,從發想永續藍圖、到策略與行動計畫擬定,一直到最後的執行架構方法,都需大幅度磨合;而ESG每項工作,都有其科學性的實務驗證指標,例如,碳盤查可能就得花上兩~三年時間,業者最好訂立合理的短中長期階段性目標。
在這場全球性的競賽中,隨時可能被淘汰,台灣企業再不拚永續,未來恐難在世界舞台上繼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