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新能源

核融合運作原理?一文搞懂為何被稱為「人工太陽」

核融合發電最難克服的技術之一,是要運用上億度高溫使元素原子核變成電漿狀態,這等同於做出一顆人工太陽。Pixabay by ipicgr

|

 近日,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透過「國家點火設施」(NIF)完成核融合反應,創下150%能量淨增益的新高點。不過,核融合反應到底是什麼?它能一圓科學家打造「人造太陽」的夢想嗎? 

等待數十年、投入鉅額資金及大量人力的科研項目,終於大有斬獲。美國國家點火設施近期採取「慣性局限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技術,成功將192束超高能量的雷射光束,發射到含有氫的同位素(氘跟氚)的微小圓柱容器中。接著,將其加熱至攝氏1億度,創造如太陽中心高溫、高壓的環境,以誘發核融合反應、產生巨大能量。 

圖/研究人員將192束超高能量的雷射光束,發射到含有氘跟氚的微小圓柱容器中,成功誘發核融合反應。Twitter by the Verge

延伸閱讀:美國核融合重大突破「能量淨增益」!專家:遠水救不了近火

事實上,核融合反應與太陽和其他恆星釋放能量的原理相同。根據中央氣象局科普網說明,太陽核心區的高溫高壓符合進行「熱核融合反應」的條件,主要是由數個氫原子融合成氦原子,在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的質能轉換公式 E = mc²下,將部分質量轉變成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 

氫元素是太陽發光發熱主要的燃料,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這就是恆星之所以可以持續燃燒數十億年的原因。此外,水中也含有豐富的氘(重氫)和少量的氚。 

因此二戰後,全球科學家汲汲營營地投入研究,希望在地球上打造「人造太陽」,利用近乎無盡的乾淨能源來實現供電目標,以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日前,核融合反應有了重大突破,成功達到釋放能量為輸入能量的1.5倍(150%能量淨增益),但距離穩定的商業運用仍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核融合是什麼?和現行核能發電有何不同?  

核反應分為核分裂(nuclear fission)與核融合(nuclear fusion)2種,前者由一顆較重的原子核,經粒子撞擊後分裂為多顆質量較輕的原子核;後者則相反,由2顆或以上的原子核,結合成較重的新原子核。  

「核能」是原子核結構因「核分裂」或「核融合」發生變化時,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全球約10%電力來自核電,各國現行核電廠均是利用輻射物質鈾235、鈾233或鈽239進行「核分裂」反應,釋放熱能發電。 

數十年來,科學家不斷研究、發展核融合技術,理論上核融合所釋放出的能量猶如太陽的光和熱,大過核分裂產生的能量。目前最成熟的核融合技術是透過上億度的高溫加熱,讓氫或重氫(氫的同位素—氘或氚)等元素的原子核變成電漿狀態,使相斥的原子核互相依附,產出氦原子核和中子,等同於做出一顆太陽。 

圖/核融合反應原理。資料來源:美國能源部,易淳敏製圖

核融合發電有譜嗎? 

不論是核分裂或核融合,使用的原料為輻射物質或氫元素,反應過程幾乎不會產生碳排放。不過,核分裂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和廢棄物難處理,恐會遺留千年,對環境造成汙染。 

相較之下,不少支持者認為核融合是一種乾淨、安全的能源,有更多優勢,包含沒有核災風險、較少輻射廢料等。其實,早在1953年人類就成功製造出核融合反應,也就是蘇聯引爆的第一枚核武器「氫彈」。 

「我們要做的是找出控制核融合反應的方法,使其用非爆炸的方式釋放能量,並且逐步提高能量淨增益。」科學家希望未來核融合發電可以取代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遷危機,最終成為可持續的能源替代方案。 

但也有學者認為,核融合過程會產生爆炸性高的物質,且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曾有參與核武製造的歷史,核融合的安全性仍有疑慮。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