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ESG每週必讀》823核三公投戰開打,將有哪些辯論火花?台電董座、核能學者首場對決

核三廠1號機確定於7月底依法停機。取自士電官網

|

在8月23日核三延役公投前夕,將會有五場電視辯論會,8月7日首場由核能學者葉宗洸、台電董座曾文生專業對決。之後正方代表將陸續派出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和碩董座童子賢,來對陣立委莊瑞雄等反方代表。《ESG遠見》整理每位辯論代表的背景、核能論述,帶讀者搶先掃描可能出現的觀點火花。

【本文目錄】

第一場公投辯論:葉宗洸 VS 曾文生

第二場公投辯論:翁曉玲 VS 林子倫

第三場公投辯論:黃士修 VS 甘崇緯

第四場公投辯論:黃國昌 VS 吳亞昕

第五場公投辯論:童子賢 VS 莊瑞雄

核三延役公投即將在8月23日舉辦,公投題目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為了讓選民在投票前充分掌握核三延役安全性、成本、經濟發展、環境影響與社會接受度等關鍵議題,中選會已於7月31日公布五場公開電視辯論會的時程與各組正反方代表名單。

辯論會時程:

  • 8月7日(週四)15:00
  • 8月9日(週六)19:00
  • 8月11日(週一)15:00
  • 8月13日(週三)10:00
  • 8月15日(週五)19:00

正方代表:

  • 童子賢|和碩董事長、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
  • 黃國昌|民眾黨黨主席、立法委員
  • 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原子科學院長
  • 翁曉玲|國民黨立法委員
  • 黃士修|「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

反方代表:

  • 曾文生|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
  • 林子倫|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 甘崇緯|台灣綠黨第23屆共同召集人
  • 吳亞昕|公民代表
  • 莊瑞雄|民進黨立法委員
圖/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意見發表會日程表。中央選舉委員會。

核能教授單挑台電董座!葉宗洸倡核電救虧損,曾文生駁影響有限

首場正方代表葉宗洸,作為全台少數核能專業科系教授,力挺重啟核電。他曾認為,如果讓核二、核三延役,每年能替台電多賺約600億元,幾年下來就能填補4229億元的虧損大洞。他強調,核能發電成本低,而且不會排放碳,是搶救台電財務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葉宗洸也批評再生能源發展緩慢,基隆四接站最快2030年才能發電,五年內難以填補北部缺電,根本緩不濟急。另外,丹娜絲颱風更重創中南部光電場,證明這些設備經不起天災考驗,政府的測試和補助形同虛設。他建議政府應該減少向民間購買昂貴的火力發電,並調降綠電的收購價格,改用便宜的核電,才能避免無止盡地補貼。

至於大家最擔心的核廢料問題,葉宗洸則解釋,乾式貯存技術已經很成熟,可以在電廠內安全存放數十年。他也提到,第四代核能技術(如快中子反應爐)能將核廢料重新製成燃料,大幅縮短廢料的危險半衰期。

然而,站在對立面的台電董座曾文生,是核三延役最直接衝擊的關係人。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台電近年虧損嚴重,主要原因是電價漲幅跟不上燃料成本。自疫情以來,燃料價格漲了約六成,但電價只調漲四成,才導致台電連年大虧。他舉例,韓國的國營電廠就算連年調漲電價,也還是虧損數千億,證明低電價政策才是虧損的關鍵。

圖/台電董座曾文生,是核三延役最直接衝擊的關係人。遠見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曾文生也認為,就算少了核電,對台電虧損的影響也沒那麼大。他以實收電價扣除管銷成本計算,2022年核二廠停役當年減收約50億元,2023年減少143億元,2024年下半年核三一號機停機,全年影響273億元。相較於台電每年數百億的虧損,這些核電停運造成的收入缺口其實並不大。

此外,曾文生也強調,核二廠停運並非台電主動,而是因為當時的新北市政府遲遲不發乾式貯存執照,導致燃料棒沒地方放,更使延役變成不可能。他更提醒,核三廠位於地震帶,未來若要重啟或延役,必須經過嚴格的安全評估與國際審查,並非大家投票通過就能馬上啟用。

關於核廢料議題,他表示,台灣的低階核廢料還在蘭嶼和電廠內暫存,至於核燃料棒等高階核廢料至今仍在尋找最終的處置場地。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非核家園」之爭!翁曉玲批政策害肺癌,林子倫回核電非綠能

第二場辯論正方代表翁曉玲,她過去表示,蔡英文政府「非核家園」政策已經過時,現在國際主流是「淨零碳排」。她批評現今民進黨政府對核能雖態度開放,卻仍曖昧不明,而能源政策攸關國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立法院修法若能為核電重啟或延役提供法律依據,就應該獲得支持。

此外,翁曉玲在核三廠二號機除役當晚,於臉書發布數據,質疑台電的發電數據有問題。她指出,當天發電結構中火力發電占了96.5%,但綠電和儲能加起來只有3.6%,中午的數字加總卻超過100%。她更質疑:「非核家園政策導致台灣肺腺癌比例飆升,加上PM2.5等空汙問題,讓年輕人的呼吸道疾病愈來愈嚴重!」

翁曉玲呼籲,全球都在重回核能懷抱,台灣不應再以「不安全」為由排斥核電。她認為,為了同時解決能源短缺與環境汙染的挑戰,台灣必須放下意識形態的包袱,務實地面對核能發展與安全評估。

圖/翁曉玲呼籲,台灣不應再以「不安全」為由排斥核電。翁曉玲官方臉書。

反方代表林子倫指出,他在大學時期因投入反核四運動,從化學系背景轉向環境政治領域,一直主張台灣不應依賴核電,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有能力完全取代核能。

早在2009年,林子倫就警告政府若大舉投資核電,勢必排擠再生能源發展。他強調,台灣雖是綠能設備製造大國,卻在電力消費上過度仰賴火力,浪費了國家優勢。此外,核能發電不被RE100認可,歐盟僅在核廢料處置妥善的前提下,才將核電視為綠電,而台灣迄今仍無高階廢料最終處置場,成為推動核電納入永續能源的最大障礙。

他指出,「非核家園」已成為全民共識,政府應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四大策略推動能源轉型,穩健邁向2050淨零碳排。林子倫對此曾稱讚韓國首爾市「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自2012年起首爾三年內在都市區減少200萬噸油當量能源消耗,相當於一座核電廠發電量,可為台灣地方治理提供借鏡。

面對核三廠二號機除役,林子倫以數據駁斥缺電論調:台灣目前總裝置容量達65GW,2024年7月用電高峰僅42GW,顯示非發電不足而是調度管理問題。他指出,再生能源具間歇性,光電中午可達10GW,午後輸出降低;未來需導入數位調度工具與彈性機組,如日月潭抽蓄水力,將儲存電力挹注夜間尖峰,才能確保供電穩定與安全。

核能謠言終結者槓上綠黨總召!黃士修、甘崇緯誰才真養綠?

第三場辯論會正方黃士修是著名支持核能大將,他在2013年成立「核能流言終結者」,致力於澄清核能的錯誤資訊,也主張應以核電為基礎,再搭配其他能源發展。他曾以2017、2021、2022年三次大停電為例,指出電網脆弱易崩潰。相較之下,核電具備「同步轉動慣量」,能在突發斷電時維持頻率,爭取關鍵緩衝時間。

過去,他曾推動兩次公投,雖然在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成功廢除《電業法》的非核家園條款,但由於未觸及核電廠延役,對政策影響有限;而再度推動2021年核四商轉公投,最終未能通過門檻。

黃士修也觀察到,核能已是國際主流趨勢。他提到,歐盟已將核能納入綠色政綱,美國正在強力推動新一代核電戰略,而科技巨頭與聯合國也支持將核能作為「全時無碳」(24/7 CFE)能源。這些都證明核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針對政府「供電無虞」的說法,黃士修提出警告。他指出,隨著核三廠二號機除役,火力發電占比將飆升至84%,夜晚甚至可能超過90%,顯示能源缺口並未真正消失,只是被高汙染的火力發電取代。

此外,黃士修更從財務面抨擊政府的能源政策。他認為,政府聲稱的「千億補貼」名義上是為民生,實際上是為了補貼昂貴的綠電。他算出如果核一、二、三廠延役,每年可多發400億度電,每度電成本約便宜2元,估計每年能為台電多賺800億元,這遠高於政府的補貼。他強調,延役核電不僅能為台電解套,也能為台灣提供穩定、低碳的電力來源。

另外一邊的反方則是長期支持反核的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過去曾參與2014年太陽花學運,爾後加入綠黨。他在今年7月發起「重啟核三」公投的反對連署,號召民眾收集了1,200份反方連署書。

甘崇緯認為,核電對地狹人稠、地震頻繁的台灣來說,風險太高。他指出,核電廠不僅有潛在的核災風險,還有長達10萬年的核廢料處置難題。他特別提到,核三廠緊鄰恆春斷層,甚至斷層線延伸到廠區大門,這樣不穩定的地質結構大幅增加了運轉風險。

甘崇緯主張,隨著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愈來愈成熟,政府應優先發展地熱、離岸風電等低風險、低碳的發電方式。他強調,再生能源可以透過靈活的調度與儲能系統,提供更穩定的電力,台灣根本不需要依賴老舊、高風險的核電廠。

他特別警告,核三廠的反應爐壓力容器是無法更換的老舊設備,經過多年高溫與輻射的侵蝕,安全風險只會不斷提高。一旦發生核災,台灣根本無法有效疏散人口或防止汙染,後果不堪設想。此外,甘崇緯也提到,若要重啟核三廠,必須投入3年半以上 的時間進行檢核、設備更新與耐震補強,預計花費的經費可能高達千億元。

圖/甘崇緯主張,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越來越成熟,政府應優先發展地熱、離岸風電等低風險、低碳的發電方式。甘崇緯官方臉書。

黃國昌「反核大將」轉「擁核戰將」,對決20歲反核新世代吳亞昕

第四場辯論會正方則是過去曾被劃為「反核大將」的黃國昌,在這次辯論中立場大轉,轉而支持核電。過去,黃國昌在2016年曾嚴厲批評核四是「拼裝車」,質疑其試運轉資料不完整,並在核二廠發生爆炸後,直言「無條件支持核電是不負責任的」。

他還曾擔任 「以核養綠」公投的反對方,當時指出,核能占比20%甚至比非核家園的燃煤40%還要差。他認為,福島核災的龐大善後費用和美國核廢料場址難以落實的困境,都證明核電其實「並不便宜」。他甚至反問,如果三座核電廠遭到攻擊,風險是否比天然氣低?並強調核電的除役成本每度至少2.43元,遠高於表面數字。

然而,在擔任民眾黨主席後,黃國昌的立場有了巨大轉變。他如今公開支持核三延役,認為這是提升能源轉型和供電穩定的關鍵,能讓下一代「呼吸新鮮空氣」。

面對電價議題,黃國昌指出,台灣每年用電量高達2,833億度,若發電成本每度多1元,台電每年就得多支出近3,000億元。他主張,延役核三廠每年可多發400億度電,以每度約2元的價差計算,每年可為台電增加800億元的收入,遠勝過政府用1000億元補貼綠電的短期效果。

黃國昌也批評民進黨,如果當初願意傾聽民意,其實不用透過公投就能延役核三。他強調,如今提出核三延役公投,是為了在人民繳納更高電費前,為能源缺口找到的最後防線。他表示,這並非背棄反核理念,而是理性面對「台灣到底有沒有本錢不用核電」的現實,同時呼籲民進黨正視綠能發展落後的問題。

圖/黃國昌也批評民進黨,如果當初願意傾聽民意,其實不用透過公投就能延役核三。黃國昌官方臉書。

與黃國昌對陣的反方代表是年僅二十歲的吳亞昕,她不僅是首次投票的首投族,也是一位老師,並自小學二年級起就透過親子共學團體「暖暖蛇」(台語意思為到處閒逛)自學長大。她從小就積極關注環境、能源、性別平權與國家主權等公共議題。這次公投是她第一次行使公民權。

吳亞昕從小跟著父母上街頭參與反核運動,讓她對福島核災的毀滅性影響感受特別深刻。她也親身了解高階核廢料需要長達10萬年的處置,其高風險與龐大成本不容忽視。

吳亞昕發現,這10年台灣社會對核電的討論依然停留在表面,許多人只用過去的安檢預算和發電成本數據,就輕易保證核電未來數十年都便宜。她批評這種做法「缺乏科學素養且極不負責任」,並呼籲大家應透過更全面的科學評估,重新檢視核能的發展。

童子賢拋「核綠共存」讓核三延役,莊瑞雄怒嗆:屏東不是次等國民!

最後一場辯論會正方也是近期立場從「反核」轉為「擁核」的童子賢。童子賢主張台灣應實現「核綠共存」,透過重啟和延役核二、核三廠,來確保供電穩定,同時降低發電成本,補強全台再生能源的不足。

童子賢提出核電的五大優勢:一是基載穩定,燃料棒上線後可持續運轉18個月;二是占地極小,有助於解決地狹人稠問題;三是不排碳,符合減碳目標;四是經濟實惠,台電資料顯示核電每度成本僅1.42元,遠低於風力6.59元、太陽能4.87元;五是能源韌性佳,可在緊急斷供時憑借同步轉動慣量維持電網頻率,避免連鎖崩潰。

童子賢援引能源署數據指出,台灣用電量每年不斷攀升,預計未來兩年將突破3,000億度。若發電成本每度上漲1元,台電每年就要多支出3,000億元。他強調,再生能源短期內難以大量補足缺口,如果過度仰賴高價的火力發電,將同時衝擊產業競爭力與民生經濟。

童子賢也以國際經驗為例,瑞士、芬蘭、日本等國都已將核電納入能源政策,甚至積極發展新型核電,SMR或是OL3大型機組。他呼籲台灣應修法排除政策障礙,借鏡這些國家的做法,將核能與綠電、抽蓄水力等並重,將零碳發電占比從現行的16%提升至50%。他強調,這不是偏廢任何一種能源,而是以科學和數據為基礎的務實選擇。

圖/核三公投辯論成員攤牌!童子賢領軍挺核方,槓上台電董座、減碳專家。遠見資料庫,蘇義傑攝

另一方則是在屏東出身的民進黨立委莊瑞雄,他曾回應童子賢提出核三延役的想法表示:「屏東不是次等國民!」

莊瑞雄認為,無論法規如何修訂,都無法解決「核廢料要放哪裡」這個現實難題。他強調,除非有全新的技術能安全處置核廢料,否則無論將廢料放在新北或屏東,都會引發新的社會爭議。他批評,只針對核三廠提出延役公投,根本是在「欺負屏東人」,並表示如果核能真的安全無虞,理性的討論應該涵蓋全台所有核電廠。

莊瑞雄同時指出,如果公投通過,行政部門雖然必須依法執行,但延役前的安全檢查、耐震補強以及拆遷等鉅額費用,最終都將由全體納稅人買單。他呼籲,能源政策應該考量全國民眾的利益,不應讓特定縣市承擔所有風險。

他強調,真正的能源轉型必須兼顧 安全、公平和永續。政府應專注於發展地熱、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並持續推動節能,才是台灣長遠的解決之道。他表示,屏東人長期為台灣提供珍貴的觀光資源,不應該因為核電問題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延伸閱讀:台灣寫下亞洲第一「非核」里程碑,卻留四大棘手難題待解?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