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專家觀點

固態電池公司輝能說「我們不只是一家台灣公司」,專家怎麼看?

輝能科技執行長楊思枏帶領團隊,做出全球第一顆能量產的固態電池。張智傑攝

|

前一陣子綠學院專欄文章介紹過的固態電池,其本地僅存的一間固態電池公司輝能科技,在法國宣布投資決定時說「我們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引起國內不少議論,驚動到經濟部長親自打電話去理解。出來後釐清輝能科技說的是「我們不只是一家台灣公司」,稱媒體報導引述錯誤落差大。

一間公司評估在外地擴廠比在本地擴廠有效益,這中間定有許多複雜的因素,自然也有行內人的辛酸。這麼多年來電池產業在國內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人才招募也被半導體產業擠壓得很厲害,公司去更有養分的土壤求生存,很奇怪嗎?

你可能會問,台灣是沒人才,還是沒資金?沒技術?沒市場?台灣是不是不適合發展電池、儲能及電動車產業?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邏輯,我們為什麼執著這些電池或產業一定要是台灣公司?這麼需要讓世界看見台灣,我們這麼不自信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要很誠實地說,台灣確實市場不夠大。我們人口不算多,不可能要求每個人買很多儲能、電動車,但不只是台灣的問題,除了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國家,現在人人都覺得自己國家市場不夠大。

如果不是市場問題,有沒有可能是人才的問題?在跟幾位綠色帶路人討論之後,我們決定整理出電池業的日常營運縮影,讓你也一探奧秘。

圖/近年來電池產業在國內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人才招募也被半導體產業擠壓得很厲害。Unsplash by Robin Glauser

基礎、戰略研究不足,會落入方向及選擇錯誤

首先,當我們在談人才問題時,要注意「創辦人」「老闆」也是人才的一部分,人才不單指「下面的人」,「上面的人」亦同。大部分電池公司都是快快快,為了生存、或是為了滿足投資人的要求,只要能賺的錢,即便是不擅長的領域,公司都想賺。

舉個例子,一家擁有電池模組生產線的公司,具備電池產線架設的能力及場地優勢,可存放大量的電池模組,只要繼續升級產線技術,將其開發全自動化製程,降低製造成本,就可以放量達到經濟規模。

但是投資人一來開會,覺得公司這樣沒有技術壁壘,於是要求在產線尚未成熟時要投入模組研發資源,但培養一個電池模組部門,從人才招募到養成都需要花時間,即便是台灣最一流的人才都被吸引進來了,人才與人才之間也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磨合,這些都不是錢砸下去就能解決的問題。

投資人都會說,擔心磨合問題,就花錢將整個團隊挖過來就好,直接挖人買技術,用錢換時間。乍看之下錢是萬能的,但只能暫時解決公司人才荒,卻也同時累積業界彼此之間的仇恨值。因為你挖了別人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團隊,別間公司業務受到影響,以後難道不會伺機報仇嗎?

組隊打天下才是硬道理,但為何電池業做不到?

還沒完,公司接下來將遇到一個更致命的問題:文化差異。

電池公司若是製造起家的,就是製造業的文化;設計起家的,就是設計的文化;系統整合起家的,就是系統整合的文化。文化是公司的DNA,從大到小的思維、組織架構、決策、格局都是由這個DNA去推演,舊有的文化會影響公司新事業的格局及布局。新的一幫人進駐公司後,電動車及新能源市場又都屬新的領域及應用,怎麼可能用舊思維迎接新賽局呢?

每間公司資源及專長都有限,理想上,我們應該各施所長,發揮自己擅長的領域,電芯廠、模組廠及系統廠分工組成小型的團隊,達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生態結構,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化的價值。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為什麼電池業做不到?

這幾年台灣電池產業也不是沒有公司互相結盟的案例,不過信任感並不容易培養,老闆最後只好選擇公司一條龍,什麼都做,自己掌握技術及資源,這是老闆容易掉入的陷阱。

圖/舊有的文化會影響公司新事業的格局及布局,在電動車及新能源市場等領域中更是。pexels by fauxels

下一代的電池公司需要三種特質

重要的不是公司是否要一條龍,而是公司要如何經營出一種有利於生存的文化。國內有電池廠宣稱技術保密做到與半導體廠一樣的高標準,員工僅能攜帶公務機進入廠區,確實資訊都不外流了,但同步限制了使用資訊溝通的便利性。

而電池產業需要供應鏈協作,從電芯做到模組再堆疊成電池包,跨公司的研發團隊知識共享極為重要,能夠研發出電芯不難,但如何在電池模組及電池包的組裝及結構設計中,做到電動車或儲能客戶要求的高效能又兼顧安全性,就需要讓研發團隊有動機,日以繼夜埋首苦幹。如果沒有創造出一種坦誠溝通、互相學習的組織文化,大家這麼拚難道只是為了高薪而已嗎?應該不是吧! 

所有的電池公司都必須追求深耕技術,因此公司文化也必須是專業領導,減少辦公室政治對工程師們的消耗。技術能力強的人很容易瞧不起比他差的人,但技術領先不見得代表市場接受度高,能跟車廠或儲能系統廠密切合作,成為客戶的好朋友,才是最高段的技術啊。

願我們不再因為聽到一間公司又去了海外而感到憤怒或沮喪,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是我們的眼界,因為眼界決定企業的世界。

延伸閱讀:直擊揭秘》輝能獨家製程,全球首座GWh級固態電池廠啟用,背後有段辛酸

本文轉載自綠學院/文:謝芳吉(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標題:我們不只是一家台灣公司

【關於作者】
謝芳吉,稀有的既懂化學、又能鏈接電機專業的跨領域專家,將這兩種專業靈活的結合在儲能電池技術研發工作。幾年前開始創業,蹲點中國大陸多年,充份運用整條電池儲能供應鏈的資源,擔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的願望是把一身功夫貢獻出來,培養更多人才,促進儲能業發展。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