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掛牌、估值650.5億元、引進鴻海與印尼新經濟巨頭GOTO成為策略股東……。連日來,「Gogoro將借殼上市赴美掛牌」的消息,成了市場熱議話題。
久未露面的Gogoro創辦人陸學森在16日現身,親揭已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Poema Global Holdings Corp.達成最終併購協議。雙方將以Gogoro估值美金23.5億(新台幣650.5億元)合併。
交易完成後,合併的公司Gogoro Inc.將以新的股票代碼「GGR」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
Gogoro將赴美上市,鴻海、尹衍樑都是股東
Gogoro預計透過這次併購,籌資5.5億美元(新台幣152.2億元),其中包括私募增資PIPE的2.5億美元(新台幣69.2 億元)與Peoma Global持有的信託資金3.45億美元(新台幣95.5億元)。
PIPE的投資人除了既有股東,美國 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台灣的國發基金、新加坡淡馬錫與創始投資人潤泰集團尹衍樑外,還新增了印尼科技集團GoTo Group,策略伙伴鴻海也投資2000萬美元,取得0.76%股權。
「預計2022年Q1完成併購暨私募增資上市交易。」陸學森難掩激動,磨劍十年,Gogoro成功躍上全球舞台的最後一塊拼圖資本市場,能否順利完成?此役是關鍵。
自從2011年睿能科技創立以來,陸學森就決定要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他要透過電池交換生態系統,打造智慧移動與永續城市的解決方案。不但要讓二輪市場「棄油轉電」,還要「改充電主流為換電」。
這意味著,Gogoro團隊不僅得從無到有,打造二輪新品牌,還得徹底改變消費者行為,更得挑戰台灣數十年來錯綜複雜的產業結構與生態。甚至,因為換電站涉及能源基礎建設,背後牽動的是國家政策是否支持。
新經濟生態圈,吸引SPAC「借殼上市」
陸學森表示,Gogoro自2015年問世以來,累計營收已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建置超過2200座換電站,使用會員超過41萬。
Gogoro生態系涵蓋使用者體驗、數據、新能源等等,而陸學森創造的這個「新經濟」商業模式,則是吸引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Poema Global合併關鍵。
「Gogoro這套次世代的電池交換技術,已經在台灣展現吸引力及可擴充性。」Poema Global執行長Homer Sun說。
然而,即便Gogoro在台灣已是市占龍頭,卻始終無法消弭市場對於Gogoro何時能獲利?又何時能真正跨足海外,布局全球的負面聲音。尤其,台灣對這類的「新經濟」態度相對保守,對於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不論是貸款或是其他融資管道,相對不容易。
缺銀彈、沒糧草的窘境下,連生存恐怕都有困難,遑論要進軍國際市場。對於大多數新創企業而言,除非選擇被併購,否則,上市掛牌到資本市場募資籌募作戰糧草,是每一家新創企業轉骨躍進的最佳途徑之一。
Gogoro搭SPAC風潮,考驗正開始
「我們的股東,一股都沒賣,」台上,陸學森自豪說著。他透露,關鍵在2019年,當他看到財報上,EBIT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率)已超過50%,接近60%,他覺得,時機到了!
Gogoro經營團隊透露,今年初就已積極接觸美國資本市場,也陸續跟幾家SPAC公司談過,最後決定跟Poema合併。募資款項將用於開拓國際市場與研發智慧永續的都會交通解決方案。
Gogoro循SPAC方式,赴美掛牌,能否成功,備受各界關注。「對台灣,絕對是好事,」長期致力替台灣產業鏈結資本市場,走向國際的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樂觀其成。
台灣創速、麥盛亞洲創辦人余凱文長期關注新創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趨勢。他觀察,Gogoro是台灣新創界,難得一見,集硬體開發製造、品牌、軟體服務、數據,甚至新能源平台等新經濟於一身的企業,「這在美國資本市場,絕對是很大的優勢。」
他觀察,這兩年美國SPAC當紅,不少「新經濟」新創企業,想走「借殼上市」快速通道。但上市代表直接面對資本市場的現實考驗。除非有萬全準備,否則,也有一掛牌就打回原形的,從此難再翻身。
余凱文指出,美國投資人非常重視新創企業是否具備無法取代的潛力,經濟商業模式,或是新技術等;且是否全球布局,尤其看重東南亞、中國、印度等快速成長中的市場。
Gogoro想順利IPO,還有三道關卡
觀察Gogoro今年以來布局,似乎早已為了赴美掛牌準備。
從攜手全球最大的電動兩輪車輛製造商雅迪、及中國銷量最多的燃油機車製造商大長江,預計2021年底在中國推出電池交換服務。也與全球最大機車製造龍頭Hero MotoCorp 成立合資公司,打算在印度建立電池交換生態系統。
進一步分析,Gogoro最後一塊拼圖IPO,還得突圍三道關卡。
挑戰一》嚴防影響交易的負面新聞
對外公布後,美國資本市場與分析師反映如何,如果傳出負面新聞,就可能影響交易。
挑戰二》主管機關上市審查
除了要通過美國SEC,也要取得台灣主管機關同意。尤其現在中美衝突加劇,美國主管機關對「疑似中資」從嚴審查,是未知挑戰。
不過,余凱文也說,實務上,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因其時效限制,成本不低,為提高成功機率,通常都是先看上某些標的,甚至接觸過,才成立SPAC公司。也就是說,任何透過想透過SPAC借殼上市的企業,大多已有完整的準備。
挑戰三》上市後的股價反應
成功合併上市後,股價反映市場的隨時抽考,真正挑戰才開始。投資人期待與股價反應,對於一家想進軍全球的新品牌企業來說,無疑是兩面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