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部落草地便當」訴說台東卑南射馬干,用美食品嚐文化與土地的故事

「部落草地便當」既是一封飽含地方情感的「情書」,更是一張「可以吃的名片」。取自部落草地便當臉書

|

走進台東「建和鹿寮」,第一眼看到的是一處溫馨簡潔的餐飲區,左手邊則展示著在地族人精緻、富有文化意涵的工藝品。鹿寮便是旅人與故事的起點。對於台東卑南射馬干(Kasavakan)部落青年來說,「部落草地便當」不只是供餐服務,更是一場關於文化、土地與青年的敘事實驗。

射馬干部落,一群青年嘗試以創新的方式傳承與推廣部落傳統飲食文化——他們將過去需透過祭儀、遊程體驗或預約制風味餐廳才能嚐到的特色料理,轉化為每日可享、外帶方便的部落草地便當。

透過餐盒這樣親民且實用的形式,讓傳統美食走進日常,不僅豐富了台東便當市場長期較為單一的樣貌,也重新賦予便當文化深度與故事性。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在地食材展現獨特部落自然、歷史文化

「台灣人幾乎沒有人沒吃過便當,」部落草地團隊專案經理宋品樺笑著說,「所以我們用這個最親民的形式,讓大家一口一口吃進射馬干部落的故事。」

「部落草地便當」既是一封飽含地方情感的「情書」,更是一張「可以吃的名片」。便當將卑南族的三原色(紅、黃、綠)轉譯為食物的視覺語言:紅色來自洛神、黃色來自南瓜或季節蔬果、綠色則是葉菜與刺蔥的點綴。

便當主菜的設計則富有文化意涵:「味噌豬」的靈感來自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味噌製作技術,部落長者當時將其融入日常飲食,如今已成家家戶戶的傳統調味。

圖/部落草地便當使用台東在地食材,展現卑南族飲食歷史文化。取自好食好事基金會

原先的作法有時会使用醃漬生肉,但為了符合大眾口味,團隊做了調整,將豬肉烤熟,讓更多人能接受並欣賞這道在地特色料理;另一道「刺蔥雞腿」則使用從庭院親手採集的刺蔥製作,雞腿經過一整天醃製,當天現烤,香氣濃郁。刺蔥作為卑南族常用的香料,在部落草地便當中扮演著重要的文化標誌角色。

食材上使用在地新鮮食材,並經常與台東在地小農合作,也會使用從部落周邊取得的葉菜與調味植物,透過便當實踐「低碳食材」、「土地連結」的深刻理念。

部落草地便當從顏色搭配、食材選擇到菜色擺盤,皆細膩的展現卑南族飲食智慧以及射馬干底蘊深厚的部落精神;另一方面,食材運用也讓部落傳統作物得以推廣給更多的人,並串連在地農業,讓這份餐盒不只是味蕾體驗,也是一份凝聚社區能量的地方創生提案。

「鹿寮基地」是用餐空間也是文化展示場域

若你選擇內用,便有機會在「建和鹿寮」這個特別的空間中享用美味的便當。

「建和鹿寮」原先是是養鹿場,隨著產業式微一度荒廢,如今則蛻變為文化共創與部落創業的新據點。延續描述卑南公主與一隻神鹿相戀的愛情故事的部落神話「神鹿與公主」的精神意象,取名為「鹿寮」。在這裡,鹿寮基地不僅是一處空間,更像是族人共同記憶的延伸與再生。

空間設計上,團隊特別將餐飲區與其他展示區隔開,讓來訪者在用餐與等待的過程中,有機會放慢步調、翻閱刊物、聆聽部落的故事。入口櫃台旁陳列的是部落青年自製的刊物,以及曾被媒體報導的剪報和自然食材的知識介紹,讓飲食之外的文化脈絡也能被看見與閱讀。

圖/射馬干部落青年的工藝品專區,融入卑南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文創商品。取自好食好事基金會

走進左手邊的工藝區,則是由部落青年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與文創商品,像是以卑南族男女分工為主題的系列刺繡,從採集植物到手工縫製,都蘊含著生活與文化的細節。樓上的靜態展演空間,則保留給年度計畫、市集活動與部落合作案的展示,完整展現基地作為文化平台的角色。

用生活參與,而非「完成計畫」

「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位觀光客」,來自外地、如今擔任部落草地團隊專案經理的宋品樺,是推動鹿寮基地發展的重要推手。

她認為自己帶著遊客的眼光打量這塊土地,思考什麼場景、什麼產品最能吸引人?哪些部落元素有放大的可能?然後再回過頭,和青年會長們一起討論:哪些提案可行、哪些又需要調整,該如何在不衝撞原有社群的共識下,注入新想法。

這種合作既有磨合,也有火花。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試驗與調整,鹿寮從一個被閒置的倉庫,逐步成為部落內外共創的「孵化器」,讓更多人有機會在這裡,把自己腦海中的想像,化成真實可觸的產業與文化實踐。

圖/「部落草地便當」不只是供餐服務,更是一場關於文化、土地與青年的敘事實驗。取自部落草地便當臉書

起初,宋品樺也想「做大事」,例如自動化的回覆、流程簡化等。但慢慢地她發現,這個地方的魅力恰恰來自於它的「人味」。「有些人之所以會喜歡這裡、關注這裡,其實就是因為小編在回覆訊息時的那種溫度與真誠」宋品樺說。

不同於都會區追求KPI與數字效益的壓力,在台東,宋品樺遇見的是一群願意一起生活、一起實踐理念的夥伴。這樣的「同行者」成為她最大的動力來源,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麼是深度參與──不是計畫跑完了就離開,而是生活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從味道、顏色到食材的選擇,部落草地便當的每一個細節都蘊含部落文化的深意,也呼應著青年們對這塊土地的回應與想像。從一份便當出發,將日常的飲食經驗轉化為文化傳遞的橋梁,讓更多人透過一餐,與部落產生連結。

在快速移動、講求效率的時代裡,「部落草地便當」像是一種溫柔的提案:邀請人們放慢腳步、重新感受食物的重量與土地的溫度。它不只是吃進肚裡的美味,更是打開地方記憶、串聯社區能量的入口。這份看似平凡的便當,正在部落與城市之間,悄悄撐起一座流動的文化舞台。

圖/部落草地便當團隊,讓便當成為文化傳遞的橋樑。取自好食好事基金會

延伸閱讀:火影忍者、Hello Kitty助攻!淡路島靠「這幾招」玩轉地方創生

本文轉載自「好食好事基金會」,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