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2)年3月,國發會公布台灣淨零轉型路徑,立法院也將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將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明確入法。而台灣要真正達成淨零目標,關鍵指標就是碳排大戶如何減碳。
- 2020年,製造業前十大碳排企業排碳量,占全台38%。
- 環團籲碳排大戶提出具體減碳計畫,推動及使用100%再生能源路徑,並加強短期減碳行動的投資。
- 碳排大戶應將範疇三(上下游排碳)納入淨零承諾,導入「循環經濟」觀念,協助中下游產業減碳。
長期關注氣候議題的各公民團體,5月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十大碳排企業排放現況、檢視企業的減碳承諾,並從企業所在地居民的角度,總體審視企業造成的環境成本。公民團體呼籲企業排碳大戶善盡社會責任,積極投資減碳行動促成產業鏈淨零轉型,並支持、響應對減緩氣候變遷有積極意義的政策與國際倡議。
2020年,製造業前十大碳排企業排碳量,占了全台灣的38%。其中,最大排碳源台塑石化,就包辦全國9.7%的溫室氣體排放。同為石化業的台塑、南亞、台化、中油、長春石化,六間石化業排碳大戶更是拿下全台21.8%的排碳量。除石化業外,鋼鐵業的中鋼集團,也有兩間企業上榜,中鋼與中龍鋼鐵共占台灣總碳排的10.8%。其餘兩間上榜企業則是台積電(佔3.5%)與台泥(佔1.7%)。
加強減碳承諾,莫讓企業淨零成空話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研究員陳震遠表示,因應國際淨零浪潮,十大碳排企業中,有八家提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中龍鋼鐵與長春石化並未提出2030年與2050年的減量目標。針對有提出減量目標的企業,往往設定對自己有利的基準年,讓減量比例變得比較好看。
綠盟以2019年為基準年計算企業減碳承諾,發現各企業的2030減量目標,均遠低於聯合國IPCC報告中全球淨零路徑達到減碳43%的目標。台灣若要達成IPCC 2030年的目標,七間已提出2030總排碳量減量承諾的企業,便會占據該年度43%的碳預算。再加上未提出2030承諾的長春、中龍,以及無排碳總量承諾的台泥,如果十大碳排企業沒有負起更大的減量責任,台灣剩餘的碳預算只會更少。
陳震遠坦言,十大碳排企業僅台泥、台積電、台化、南亞塑膠四家公司施行能促進組織低碳轉型的內部碳定價。在重要的國際倡議上,只有台積電加入使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RE100倡議,也只有台泥通過科學為基礎的減量目標倡議(SBTi)。
十大碳排企業身為產業龍頭,減碳不只要從自身做起,還要擔負管理供應鏈的責任。重要的國際企業減碳評比氣候行動100+已將上下游排碳(範疇三)淨零納入評比項目,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也要求範疇三占比較高的企業,提出符合淨零路徑的承諾。然而,目前榜上有名的企業尚未明確提出包含範疇三的淨零承諾,中油、中龍及長春石化甚至尚未完成範疇三盤查。在國際倡議的響應上,各企業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石化產業應落實「乙烯減量」與「能源轉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指出,台塑集團、長春集團位於雲林縣台塑六輕,2020年於雲林縣總計年排放約5002萬噸CO2e。環團呼籲台塑與長春集團應儘速就「乙烯減量」和「能源轉型」兩大方向,提出具體積極的無煤和減碳路徑,負起企業社會責任。
「乙烯減量」是石化業減碳最重要的策略,唯有從源頭減量,減少生產塑膠製品,才有辦法大規模減碳。石化業者應納入「循環經濟」的概念,協助中下游產業重新設計塑膠產品,不僅能減碳,也能解決長期詬病的塑膠污染與空污問題。
此外,「能源轉型」也是石化業減碳責無旁貸的策略。環團指出台塑六輕一年燃煤量約1200萬噸,建議政府應審慎評估是否需要興建天然氣發電廠,加速天然氣作為橋接能源,以及選擇「燃煤轉生質能」的能源轉型路徑。
呼應國際工業去碳化趨勢,多數台灣高碳排企業已承諾2050淨零排放,但相較國際同業已開跑2030年前促使零碳製程市場化,台灣十大碳排企業的實作減碳作為仍有不足。
除設定符合2050年淨零的階段性目標,企業也須具體說明未來製程汰換規劃,方能確保淨零承諾並非空中樓閣。 最後,環團敦促碳排大戶支持氣候法修正,包括短期碳費、長期碳稅的碳定價制度,更應揭露獨立董事的提名及候選資格參考標準,負起監督企業訴諸氣候行動與減少環境污染的責任。
(原文刊載於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