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企業案例

不只看病更算碳!林名男帶領台灣醫院走向綠色醫療

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林名男。張智傑攝

|

「醫療的本質是把病人照顧好,但也不能忽視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指出,醫院排放的溫室氣體助長氣候變遷——登革熱不斷北移、熱傷害攀升,反而加重醫療負擔。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兼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林名男,西裝上常別著一只妻子自製的綠色木頭胸針,是各國「愛」的組合字,象徵他理想中愛人、救人的綠色醫療。

林名男之所以對綠色醫療情有獨鍾,是因為大學五年級時接觸到「三段五級」預防醫學概念,因此選擇家醫科,走上了永續醫療之路。退伍後,他在台大醫院家醫科訓練三年、平溪衛生所服務三年,並跟團隊首次推出《糖尿病護照》供患者自我管理,開始重視社區、環境與健康關係。

公共衛生碩士畢業之後,林名男先在台南新樓醫院持續深耕社區醫療,後受到時任大林慈濟醫院首任院長,現任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重視預防與環境永續的影響,他轉任大林慈濟,推動結合預防醫學與綠色友善的永續醫療模式。

蓋醫院「綠」起來,一年省百萬度電

大林慈濟醫院長期將環保納入ESG策略,硬體設計自建院起即採綠建築概念,結合自然採光與空中花園降溫,並安裝智慧節能管理系統與太陽能板,有效降低建築碳足跡。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走入大林慈濟院區裡,處處充滿著對環境巧思。道路與廣場採用透水連鎖磚,並巧妙設置生態池,讓珍貴的雨水能自然滲入地下,不僅減輕了排水系統的壓力,更省下了抽水的電能。光是2023年,醫院的中水回收量就高達85,087噸,這不僅大大減少了新鮮水資源的使用,更將回收水用於社區綠地灌溉,讓水資源得以循環再利用。

在節能方面,大林慈濟汰換了兩座老舊的磁浮變頻冰水主機,從2022年起,每年節省30%電力,高達約140萬度,減少了超過1,470公噸的碳排放。院區內照明也全面升級為LED感應照明,既提升了照明品質,又大幅降低能耗。此外,屋頂和停車棚上架設的50kW太陽能板,每年能產生超過50萬度電力,成為醫院外部電力供應的重要補充,落實能源自主。

圖/大林慈濟醫院的大廳屋頂更使用自然採光,推動低碳減廢。取自慈濟月刊

不只看病更算碳!數據化減碳連醫療採購都變綠

談到減碳策略,林名男特別強調「精準掌握排放結構」的重要性。他解釋道:「只有清楚了解碳排放的來源,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減碳計畫並驗證其成效。」醫院的總碳排放量中,來自直接和間接能源消耗的範疇一、二,排放量約占29%;而高達七成以上的排放量則屬於範疇三,這包括了病人及員工的通勤、商務差旅、醫療廢棄物處理,甚至醫療器材和耗材從製造到回收的整個生命週期。

為了系統性地推動減碳,大林慈濟引進了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並建立了「量化、發現、行動」的持續改進循環。從2018年開始,他們嚴格遵循ISO 14064-1:2018標準,完成全範疇的碳盤查,並定期在線上提交數據。每年12月,醫院還會舉辦碳盤查成果發表會,讓各單位都能參與其中,共同分析數據結果,並據此制定具體的減碳改善計畫,確保每一步都能落實並持續優化。

林名男舉例:「一個病人住院一天平均會產生約45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加護病房的病患更高達138公斤。」他進一步指出,即使是看似簡單的白內障手術,也會因為器材與耗材的不同,產生7.5到37.3公斤的碳足跡。

此外,常用的氣喘噴霧劑中含有氫氟烷烴(HFA),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00倍,一罐噴霧劑的排放量竟然相當於一輛汽車行駛的碳排放,但林名男點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如果改用乾粉吸入劑,每位患者每年就能減少150到400公斤的碳排放。」

圖/病人住院也會產生不少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圖。取自大林慈濟醫院官網

「我們必須在維持高品質醫療服務的同時,也努力減少對環境的危害。」林名男語重心長地說。一次性拋棄式器械雖然使用方便,卻需要焚燒處理,產生大量碳排放;相對而言,經過滅菌後重複使用的器械不僅更環保,還能降低醫院成本。

隨著社會對碳排放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各種操作方法和設備也將隨之演進。「推動綠色醫療轉型的關鍵,在於醫院是否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林名男強調,這就好比當年發現臭氧層破洞後,大家紛紛改用對環境衝擊更小的冷媒,醫療領域同樣需要借助技術創新的力量,才能有效降低碳足跡。

不過,這涉及供應商的商業利益,需要透過專業學會深入研究並制定相關規範。林名男曾赴COP26,了解全球藥廠葛蘭素史克(GSK)在藥物生產全流程中導入減碳技術並精確量化碳足跡,受到啟發之後,大林慈濟醫院將「綠色採購」納入醫材評選準則,優先選用低碳足跡的醫療器材,朝向兼顧品質與永續的醫療模式。

減碳化為員工日常挑戰,建立「行動即文化」共識

大林慈濟醫院推動全方位環保措施,從廢棄物管理到員工生活細節,打造綠色醫療典範。從一開始就全面禁用塑膠吸管與一次性餐具,改用可重複清洗餐具,並在病房與公共區域設置九類資源回收桶,貼上越南、菲律賓、印尼等語言標示,確保外籍照護人員正確分類。2023年回收量達91,318公斤,有力印證源頭減量與資源循環成效。

圖/大林慈濟醫院在護理站設置9個不同種類的資源回收桶。取自慈濟新聞網

在健康步道與樓梯間增設植物裝飾,並標示里程與可減碳量,鼓勵員工與病患多走樓梯、少搭電梯,「每一次走樓梯,都是為健康和地球踩出一小步。」林名男笑說。電視室、淋浴間及餐廳等區域則標註每小時節能減碳數據,透過「視覺轟炸」強化環保意識,林名男直言:「我要把這些訊息在各處轟炸,讓每個人都能反覆看到、深刻記住。」

素食減碳更是大林慈濟特色,2023年提供員工素餐415,844份、住院病人21,668份、長照機構17,948份。植物性飲食可減少飲食相關碳排63%至70%,每日落實量約減少1,440公斤二氧化碳,相當於種植120棵樹。

「畜牧業的甲烷排放,加上穀物種植、砍伐、運輸和烹煮等環節,都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林名男解釋,國際組織便提出了在2040年前,從調整飲食結構著手,達到減排50%的目標,並將甲烷管控視為關鍵。他進一步指出,高二氧化碳濃度還會降低小麥中鋅、鐵等營養價值;素食不僅能降低糖尿病、中風等健康風險,更能同時降低醫療與碳排放的雙重負擔。

自2021年起,醫院持續舉辦「綠成林」21天、30天及90天活動,號召員工上傳「隨手關燈」「健康蔬食」等打卡照片,並以排行榜與「綠生活貢獻獎」激勵參與,將行動轉為文化。

從WHO到COP,大林慈濟成為亞洲綠色醫院領頭羊

大林慈濟自2007年加入「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HPH),響應《渥太華憲章》五大行動綱領;2009年其環保整合提案促使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綠色環境」納入健康促進重點,並於2010年協助在英國曼徹斯特籌建「綠色醫院國際網絡委員會」,由林俊龍於2014年擔任首任主席,2018年由林名男續任。

圖/大林慈濟醫院近年曾邀請HPH,共同主辦線上論壇。林名男(中下)。取自慈善新聞網

2015年,大林慈濟成為首批加入「氣候行動挑戰」與響應「Race to Zero」;2021年與2023年,林名男先後遠赴匹茲堡與杜拜氣候高峰會(COP),發表「淨零2050醫院策略」,分享台灣實踐經驗。

2017年,他們在台首辦「亞洲綠色醫院國際研討會」,邀請東南亞專家學者;2023年主辦「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工作坊」,16國專家與25家台灣醫院參與,深化碳盤查應用。

2022年,大林慈濟代表台灣出席第45屆世界醫院大會,林名男以「從患者到地球的醫院氣候行動」演講,榮獲國際醫院聯盟「卓越綠色醫院銅獎」。為拓展國際合作,他們已與健康無害組織(HCWH)、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lobal Green and Healthy Hospitals Network)及HPH簽署合作備忘錄,持續在低碳手術室、中水回收與綠色採購等領域推動教學與實務。

2025年,HCWH公開讚賞大林慈濟於醫療氣候行動挑戰中獲得四項金獎;林名男現任「全球綠色健康醫院亞洲區域協調理事會」成員,持續引領區域永續醫療發展。

圖/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左一)代表醫院至杜拜領取國際醫院聯盟卓越綠色醫院銅獎。取自慈濟新聞網

借調衛福部,帶領公醫體系打造綠色醫療國家隊

2024年10月,林名男借調到衛福部兩年,擔任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簡稱醫福會)副執行長醫,專責推動公立醫院與社福機構永續發展。首要任務是在醫福會內增設「永續發展組」,協同衛福部、經濟部與環境部整合政策資源,並制定綠色醫療評鑑與補助方案,計畫協助26家部立醫院完成碳盤查並設定減碳目標。

為強化專業能力,醫福會將推出16小時「綠色醫療實務課程」,首批開放30名部立醫院永續長與環保專責人員參訓,並採取認證制度,確保學員具備碳盤查、數據分析及減碳計畫擬定能力。同時,醫福會正建置「全國碳盤查平臺」,集中匯流各院碳排查數據,供衛福部監測政策成效並公開查詢,提升透明度並激發機構自主改進與互相競賽。

在綠色採購方面,醫福會將發布「綠色醫材與耗材採購指引」,將產品碳足跡與環境影響納入招標評選標準,並透過集團招標降低成本,以提高中小醫院及社福機構參與意願。隨著「永續發展委員會」與「綠色醫療輔導團隊」成立,公立醫院的氣候行動將從示範先行擴散至各級醫療體系。林名男表示:「只要每家醫院都願意動起來,台灣的綠色淨零願景,就能為世界綠色醫療注入更多希望。」

延伸閱讀:專訪/永續路上的長跑者,簡又新跨界實踐綠色使命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

熱門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