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孤星蜱叮咬後可能對肉類會產生極大的過敏反應。示意圖。louis-hansel by unsplash
▋吃香腸險喪命!神祕蜱蟲引爆「肉類過敏症」席捲美國
▋42℃熱浪來襲!貝佐斯威尼斯婚禮也躲不過,歐洲拉警報
▋氣候訴訟衝進最高法院!10年全球276案,顯示企業政府難脫身
▋COP30倒數四個月!氣候行動遭四大亂流夾擊,專家怒吼
▋水力發電回春!全球轉向「抽水蓄能」對抗綠電不穩,中國領風騷
吃香腸險喪命!神祕蜱蟲引爆「肉類過敏症」席捲美國
專家警告,導致被叮咬者對肉類產生奇特過敏反應的孤星蜱,正因為全球暖化而數量暴增,核心棲息地也從美國東南部一路向北、向西擴散。《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這種蜱蟲以其異常高的攻擊性聞名,被叮咬的人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可能對香腸等肉類過敏,輕則產生蕁麻疹,重則有心臟病發作風險。這種疾病被稱為Alpha-gal症候群,已知病例已從2009年的數十例激增至現在的45萬例。
由於資料蒐集不完整,Alpha-gel症候群確切病例數尚不清楚,但很可能被嚴重低估,因為人們並未把過敏反應和蜱蟲叮咬連結起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自2010年來,已紀錄的病例約有11萬例,但CDC坦言,真實病例數可能高達45萬。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昆蟲學教授哈琳頓(Laura Harrington)分析,隨著蜱蟲傳播,對當地條件調適能力不斷增強,病例數仍會進一步上升。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霍林斯沃思(Brandon Hollingsworth)則斷言,Alpha-gel症候群可能遍及美國東部,最終可能會有數百萬人對肉類過敏。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衛報》指出,Alpha-gal症候群是令人困惑的疾病,不像花生過敏般會立刻引起過敏反應,症狀通常在食用肉類數小時後才會出現。這種症候群並非由病原體引起,而是對哺乳動物、牙膏、醫療設備等多種物品中存在的一種糖分子過敏。研究人員認為,情況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輕,但也可能因為再次被蜱蟲叮咬惡化。
住在維吉尼亞州的園藝師奧布萊恩(Heather O’Bryan)曾因蜱蟲叮咬,在2019年吃了一根豬肉香腸後,全身起了蕁麻疹、呼吸困難。「那是一次可怕的經歷,差點要了我的命。」她現在會避開含有哺乳動物成份產品,像是某些牙膏,甚至衛生紙。她也發現,維吉尼亞地區似乎充滿為Alpha-gal症候群所苦的人,「我每個月都會安撫一個被蜱蟲叮咬的朋友。他們害怕自己也會有這種症候群,而且已經嚇壞。」
除了美國東岸,歐洲、澳洲也已發現少量病例。同時,其他種類蜱蟲也可能傳播Alpha-gal症候群,包括西部黑腳蜱、黑腳蜱。哈琳頓表示,她們正在處理很多嚴重、與蜱蟲有關的疾病,迫切需要新療法應對問題,但聯邦政府給予的支持正在倒退,像是CDC、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預算遭到削減,是主要挑戰所在。

42℃熱浪來襲!貝佐斯威尼斯婚禮也躲不過,歐洲拉警報
歐洲當局正嚴陣以待,因為今年夏季的第一波熱浪即將來襲,預計將氣溫推升至42℃,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希臘都難以倖免於難,甚至日前在威尼斯舉辦為期三天、極盡奢華婚禮的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賓客,以及抗議者也感受到這波熱浪威力。
《衛報》指出,作為全球暖化速度最快的洲,歐洲正持續飽受氣候變遷之苦。在本次熱浪發生以前,全球已多次打破極端高溫紀錄,去年更是有氣候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導致全球多處災情,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8兆7226億元)。
去年發表在《刺胳針公共衛生》(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項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為止,歐洲因高溫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增加兩倍,其中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人數將不成比例地增加。
該研究也發現,就算全球領袖實現把升溫控制在1.5℃的目標,歐洲每年因嚴寒和高溫造成的死亡人數,也可能從目前的40.7萬人,上升到2100年的45萬人。

氣候訴訟衝進最高法院!10年全球276案,顯示企業政府難脫身
隨著極端氣候成為每個人的新日常,倫敦政經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最新研究發現,愈來愈多和氣候變遷的訴訟案件正進入全球最高法院體系審理,2015~2024年間,共有276起和氣候相關的案件送進最高法院、憲法法庭。若將持續往前拉到1995年底起,則有超過360起案件走到這一步。
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資深政策研究員海厄姆(Catherine Higham)觀察,政府和企業愈來愈需要考量推動石油、天然氣可能造成的法律後果,因為有被捲入訴訟風險。而氣候訴訟的廣泛影響,不只愈來愈明顯,也有證據可查,「它不再是一個小眾議題,而是一種財務風險。」
該報告也指出,英國、挪威這兩個歐洲最大石油、天然氣生產國,兩國最高法院皆做出深具影響力的判決,其中挪威暫停三個北海油田批准。《歐洲新聞》(Euro News)認為,這些案件涉及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決策者是否應把化石燃料專案的下游或「範疇三」排放納入考量。
另外,報告也顯示,從2015年開始,基於權利的氣候訴訟呈現上升趨勢,要求政府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例如,歐洲人權法院(ECtHR)在2024年「氣候老年婦女協會訴瑞士案」(KlimaSeniorinnen v. Switzerland)中的里程碑式裁決,就確立國家在國際人權和氣候法下的義務,連結不同法律制度,並確認非政府組織在氣候訴訟中具有訴訟資格。
然而,儘管案件持續成長,2024年氣候訴訟案件量的成長速度卻明顯放緩。倫敦政經學院副教授級研究員塞策(Joana Selzer)分析,過去一年中,不只看到支持氣候行動的策略性訴訟進一步成熟,也發現反對氣候行動的案件增加,為政治人物、企業、氣候活動家帶來新挑戰。
例如,美國總統川普自2025年1月上任以來,一股挑戰行政部門撤銷氣候政策的訴訟浪潮正排山倒海而來。然而,研究也指出,聯邦政府也對州層級的氣候行動採取日益強硬的立場,並提起可被稱為「反氣候行動」的訴訟案件。

COP30倒數四個月!氣候行動遭四大亂流夾擊,專家怒吼:這才是百年戰爭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將在今年11月於巴西貝倫(Belem)舉行。然而,COP30執行長托妮(Ana Toni)正感到憂心忡忡,原因是距離這場關鍵峰會只剩四個月,但全球對氣候危機的回應正陷入膠著,陷入四大挑戰。「氣候是我們最大的戰爭,問題會持續未來100年!我們需要專注,不允許其他戰爭分散對這場更大、影響更深遠戰爭的注意力,」她強調。
第一個挑戰是全球焦點轉移,使氣候行動受到的注目分散。例如,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旋即退出《巴黎協定》,並大力強化化石燃料生產、拆解各方減少碳排努力,而中國也傳出正考慮調整減排目標,內容恐更疲軟,導致世界面臨更大升溫風險。《衛報》分析,世界領導人的注意力已轉移,中東衝突恐進一步惡化,而貧窮國家背負巨額債務,許多國家持續的生活成本危機正助長民粹主義,逐漸蔓延成為對環保政策的反彈。
第二個挑戰是不斷升級的氣候危機。過去兩年,全球陸地溫度首度飆升到比工業化前高出1.5℃,突破各國政府在多次氣候會議上承諾要守住的極限。《衛報》(The Guardian)進一步分析,如果人類仍以目前水準持續排放二氧化碳兩年,突破1.5℃將成為「永久事實」。一旦發生,氣候混亂的影響,如熱浪、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乾旱、洪水,將變得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
第三個挑戰是被視為COP30「會前會」的波昂會議,先是因為各國無法就議程達成共識而延遲兩天開始,最終更在關鍵議題上未能形成明確談判文本。幾位談判代表甚至私下向《衛報》表示,不少化石燃料生產國,故意在談判過程設置障礙,甚至將討論導向質疑氣候變遷數據真實性,而非聚焦實質問題。
第四個挑戰則來自中國。原因在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也是再生能源強國,目前約有1/3電力來自清潔能源,再生能源發電量可望在2030年時,比2022年翻倍成長。不過,可靠消息來源指出,中國政府正考慮提交僅約10%的減排量。《衛報》分析,即便2024年5月煤炭在發電量中占比創史上新低,但今年新燃煤電廠批准量暴增,加上對採礦業投資並未減少,令分析師感到擔憂。
儘管有四大挑戰,但COP30的核心是確立各國排放計畫,也就是「國家自主貢獻」(NDCs)。它不只闡述政府未來十年內打算減少排放的總體目標,更指出不同部門可採取哪些措施實現目標。主辦國巴西正敦促各國政府在9月前完成其「國家自主貢獻」,以便聯合國能在COP30以前對其進行評估。

水力發電回春!全球轉向「抽水蓄能」對抗綠電不穩,中國領風騷
根據國際水力發電協會最新發布的研究,中國去年在全球水力發電發展中持續扮演主導角色,幾乎貢獻亞洲所有新增水力發電容量。去年全球新增的24.6GW(百萬瓩)水力發電容量中,中國就占14.4GW,顯示中國正把水力發電視為綠色轉型中維持電網穩定的有效方式。
而中國去年新增的水力發電容量中,逾半來自「抽水蓄能電站」(PSH,Pumped Storage Hydropower)項目。《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指出,抽水蓄能技術在全球愈來愈受歡迎,各國政府正積極尋找在不依賴化石燃料的情況下,應對太陽能、風能發電容量大幅波動的方法。
除了中國,澳洲、越南、泰國、寮國、菲律賓等國家,也在推進新的水力發電項目,並完善政策框架,以支持此產業發展。國際水力發電協會主席騰博爾(Malcolm Turnbull)表示,全球水力發電投資歷經多年「停滯」後,正在「加速」,但他呼籲,若要維持發展速度,需要各國政府大膽的政策行動,並進行改革、加快批准項目速度,才能讓更多人理解水力發電的多重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