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末日預言倒數48小時!你準備好了?7月5日求生法則全公開

距離《我所知道的未來》作者龍樹諒預言的7月5日地震、海嘯預言,只剩不到48小時。倘若預言為真,在最後48小時還能做哪些準備?x@kisho_bousai

|

距離《我所知道的未來》作者龍樹諒所預言的7月5日強震與海嘯,僅剩不到48小時。雖然這類預言缺乏科學根據,但不安情緒在網路間迅速蔓延,引發民眾對防災準備的高度關注。在這倒數時刻,無論預言是否成真,掌握關鍵準備行動、建立避難與應變機制,將是每個人保護自身與家人的最佳實踐。

距離《我所知道的未來》作者龍樹諒預言的7月5日地震、海嘯預言,只剩不到48小時。倘若預言為真,在最後48小時還能做哪些準備?

第一個要準備的就是避難包,但要準備什麼?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早在6月中旬就在臉書上分享該如何準備避難包,內容包括重要文件、飲用水與食物、醫療用品和常備藥品、手電筒和電子設備、保暖衣物和毯子、個人衛生用品,以及手機充電器。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美國聯邦政府則特別叮嚀,必須準備三日份不容易腐壞食物、手動開罐器,除了藥品以外,也得準備濕紙巾、口罩,在避難時免受環境中的有害物質侵害。

國際紅十字會則提醒,必須攜帶身份證明、醫療紀錄、保險證明備份、少量現金,倘若災難導致無法刷卡,則可使用現金購置生活必需用品。

而加州政府也指出,必須攜帶多功能刀、扳手、垃圾袋、口哨,如果被困在倒塌建築物,適時吹口哨可以引起搜救人員注意、脫離險境。

圖/防災包的整備除了食糧、藥品與生活必需品外,身分證明等重要文件以及工具、口哨也十分重要。X by @krus_chiki

怎麼制定應急計畫?

第二個要做的事前準備,則是應急計畫。首先是要選定一位外地親友作為緊急聯絡窗口,並預設災難來臨時的集合地點、通訊方式,也要針對避難方式、逃生路線取得共識,但務必要記得,不要選擇經過容易產生土石流或房屋倒塌的路線。

一般而言,室內避難點是家中最安全的角落,像是無窗承重牆、堅固家具之下。若要到社區集合,則通常會選擇公園、學校廣場等空曠地點作為震後會合點。

其次則要明確分工和角色。例如,誰該攜帶避難包?誰要負責照顧小孩與長輩?誰必須關閉瓦斯與電源?誰得準備寵物的飼料、水、項圈、便盆、疫苗卡等生活所需物品?

家中如何補強?

除了避難包、應急計畫,另一項必做準備,則是安全加固與家中脆弱地帶的補強。例如固定重物、收起玻璃、瓷器等易碎物品,並確保家具穩固。

手機上則最好是先下載與地震資訊相關的App,像是地震速報、中央氣象署的地震報你知,或是消防署的EMIC App,都會掌握第一手訊息有幫助。

圖/下載防災App有助於在災難發生時及早掌握災況,做出應變。擷取自Google Play

若強震來襲,該怎麼辦?

如果一旦發生強震,當下應如何應變?美國聯邦政府建議,地震發生時,應立即蹲下、找掩護,躲在堅固家具下或靠近內牆,保護頭頸直至強震停止。

當地震搖晃停止以後,必須快速檢查周圍安全,如果氣味刺鼻或瓦斯外洩,就要立即關閉總開關並撤離。要特別注意的是,門可能會因變形卡住,震後要確認是否能開啟。

倘若需要撤離,則應攜帶避難包、手電筒與口哨,最好不要穿涼鞋、拖鞋,以免因為不慎踏在破碎玻璃與瓦礫上而受傷。前往集合地點後,按應急計畫與家人會合,並注意手機、電視、廣播等媒體上的訊息與政府指示。

圖/地震發生後須特別留意手機、媒體、廣播等媒體,掌握資訊以利聯絡與逃生。取自內政部消防署

相較於日本民眾的淡定,不少台灣人顯得忐忑不安,老早取消原訂7月初赴日旅遊行程,連帶也影響日本旅遊業近期表現。

災難是否發生無人能斷言,但「預備」始終比「後悔」更有力量。正如日本人面對地震的冷靜與紀律,台灣社會也應培養起日常防災意識,不僅是短期的危機應對,更是長期的生活準備。避難包、應急計畫、安全加固,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前工作,將在災難發生的瞬間,轉化為救命的關鍵。

因此,從現在開始,不妨把恐懼化為行動。防災並非因一則預言而生,而是身為一位居民、家人、公民應有的日常習慣。

如果7月5日如常平安無事,更應視這次準備為珍貴演練,讓每個人都學會在變局中冷靜應對,在恐慌中保有理性。因為,真正的平安,不只是沒有災難,而是即使災難降臨,也能從容不迫、有條不紊應對任何狀況。

延伸閱讀:《天使的遺言》揭龍樹諒夢中5大訊息,7月真的是災難轉捩點?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

熱門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