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向被視為推動綠能最積極的地方,但境內多國對於爭議許久的「核電」,各有鮮明的立場。擁核派以法國為首,包括捷克、波蘭等國,持續新建核反應爐;反核派則是德國當先鋒,已經廢除國內所有核反應爐,奧地利、盧森堡和德國站在同一陣線,甚至為了歐盟將核能列為綠能,不惜狀告歐洲議會。不過,現在歐洲的核電議題,是不是隨著歐盟改選,重整歐洲「核能多元宇宙」?
2024年9月3日凌晨,法國啟動25年來第一座新建的核反應爐,雖然比原定計畫晚了12年,成本也高出4倍,但營運的法國電力公司強調,已經從挫敗中得到教訓,要將核反應爐的設計推廣到其他國家。
這聽在德國耳裡,還真不是滋味,尤其是向來強調反核的德國。2023年4月15日,位於境內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以及下薩克森州的最後三座核電站,正式退出電網,宣告德國進入「非核家園」。只是,根據德國入口平台網站Verivox調查,51.6%的德國民眾認為逐步淘汰核能是項錯誤政策。
很明顯,在廣大的歐陸對於核電議題,如同摩西分海,形成擁核、反核兩個陣營,更創造一道「核電光譜」。擁核派以法國為首,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高度依賴核電,甚至發展核能產業;而有反核傳統的國家則有德國、奧地利、盧森堡、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積極汰除核電廠。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其實歐洲最初也是大量使用核能的,而且歐洲各國擁有雄厚的核能科技與工業實力,包括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與義大利,核能產業發軔極早,可說是與美國並駕齊驅。1980 年代前,歐洲核電發展順利快速,80%以上的核電機組都在這段時間商轉。
擁核派》法國將核電視為淨零手段,捷克、波蘭積極興建核電廠
雖然在三哩島及車諾比事故後,歐洲核電發展趨緩,多國開始推行非核家園政策,但多國近年來重新擁抱核能。
最大原因就是減碳績效不佳。歐盟2002年正式簽署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並承諾減少8%的碳排,儘管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並成立全球首例碳交易機制,實際減碳成果卻乏善可陳,促使各國重新評估核能的價值。
此外,國際化石能源價格從2003年起節節攀高,石油更在2008年中達到一桶147美元的天價,重創國際經濟,即便火力發電廠有建廠成本較低的優勢,但燃料價格波動劇烈,趨勢一直向上走,反而成為營運的沉重負擔;反觀核發廠,雖然興建成本較高,燃料支出相對低,還是價格穩定的基載電力。
歐洲各國也發現,未來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占比可能增加,但能源命脈受制於人的無奈,以及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決心重新擁抱核能。
擁核派之首法國已經意識到電價高出美國、亞洲各國二至三倍,在國際能源市場上趨於劣勢。因此,2022年,法國將核電視為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手段,2023年12月11日,法國在COP28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規劃新建6座核電廠,須增加14座以上的核反應爐。
往東走,捷克電力公司去年底也與南韓水力核能公司簽約,在捷克東南部建設核電站;鄰近的波蘭也積極開發核電,繼找來美國興建首座核電廠,又打算建造第二座核能設施。
反核派》德國為首,奧地利、盧森堡也跟進
即便許多國家擁抱核能,在光譜另一端、以德國為首的國家,仍堅定認為廢核才是邁向永續的關鍵,特別是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核電廠部分熔毀、1986年的烏克蘭車諾比核災,強化反核聲浪。
有了這些外部因素,多國的電力公司開始評估,除了除役過程得耗時15年,燃料棒存放與放射性物質的安全性,都是民眾關心的議題,即便過程中必須耗費百億元,脫離核能生活,環境與經濟都要付出代價。但,例如瑞士,仍透過全民公投,決定國家未來一起走的路。
德國則在1970年代開始反核運動,主要考量就是核電的潛在核安風險,以及1986年車諾比核災的後續問題及影響,乃至於核子武器的威脅,「廢核」不僅成為民意主流,更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過程中,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在2005年執政時,卻改為支持核電,2009年甚至取消廢核計畫;孰料,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災,成了德國廢核的重大轉捩點,梅克爾政府一改先前的立場,承諾德國2022年之前逐步廢核,也得到絕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並快速過渡到風電、光電等再生能源。
根據德國聯邦網路管理局最新數據,2024年再生能源占德國總發電量再創新高,達到59%。
奧地利甚至為了歐盟要將核能列為綠能,鼓勵相關投資,不惜向歐盟的最高法院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提起訴訟。奧地利環境部長格威斯勒(Leonore Gewessler)過去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核能不是永續性能源,在永續金融分類法規當然沒有定位。
格威斯勒強調,核廢料問題幾十年來沒有解決,就好像丟給孩子一個包袱,並跟他們說「你有一天會解決的」。鄰近的盧森堡也表態支持奧地利。
歐洲議會改選,歐洲核電光譜偏向擁核
只不過,歐洲這條核電光譜,未來是否會開始動搖?
牽動歐盟機構人事換屆的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去年6月改選結果,想要限縮歐盟組織權力、反對環境政策衝擊農民利益的「疑歐派」極右勢力大幅成長,五年來積極推動「綠色新政」的綠黨,席次則大幅滑落,牽制歐盟接下來的氣候政策。
甚至,歐盟執委會近兩年多次為核電「站台」。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2024年3月出席前(IEA)舉辦的核能峰會就提到,有核能的協助,再生能源可望在2050年前成為歐盟電力生產的主幹,顯然認為「以核養綠」才是當前主流。
擁核、反核各有論點,歐洲各國採用核電與否都有其道理。可知的是,核電已不只是單純的能源、環境議題,淨零永續的目標更攸關國家競爭力。能否跨越意識形態,確保能源投資的效益?有賴歐洲各國領導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