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融合革命!中國「赤霄」領先全球,2035啟動商業化新時代。示意圖。shutterstock。
▋核融合革命!中國「赤霄」領先全球,2035啟動商業化新時代
▋熱浪來襲,空調搶翻天!大金豪賭東南亞的背後盤算
▋韓國開門吹冷氣惹議!每家店多耗66%電,還會被罰6萬
▋不沾鍋、食品包裝都有!PFAS毒害藏血液,歐盟動員全面封殺
▋川普再出招!三位氣候懷疑論大將進軍能源部,將重寫美國氣候報告?
核融合革命!中國「赤霄」領先全球,2035啟動商業化新時代
目前位在中國安徽合肥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EAST)正在進行實驗,以模擬太陽的核融合反應,產生光和熱。然而,建造核融合反應爐是一項艱鉅挑戰,需要由特殊材料製成的堅固牆壁,這些材料必須能在超乎尋常的條件下繼續發揮功效。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專案負責人周海山表示,開發具有彈性、抗損壞的牆壁材料極為困難,為了測試這些材料,需要先進的模擬環境。他的團隊花了五年多時間開發出強大的直線電漿裝置,名為「赤霄」,可以噴射出數十億兆級粒子,並連續運作超過24小時。
「赤霄」之名,靈感來自漢高祖傳說中的寶劍。「赤」意思是鮮紅色,象徵吉祥和權威,「霄」代表廣闊天空,反映該裝置的宏偉與無限潛力。本案審查小組組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葉民友向《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表示,中國是繼荷蘭後第二個擁有此類裝置的國家,而「赤霄」性能早已超越前輩。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事實上,中國在核融合研究某些領域已居世界領先地位。《自然》(Nature)指出,中國每年在核融合研究的投資約15億美元,幾乎是美國政府在該領域年度資助金額的兩倍。中國也是「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ITER)計畫」的關鍵參與者,該計畫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融合反應爐,正在法國興建中。
此外,中國還規劃國內自主研發的中國融合工程測試反應爐(CFETR),該反應爐將產生巨大熱量,預計在2035年上線進行大規模科學實驗,目標在2050年實現商業化應用。中國政府表示,「赤霄」將為中國下一代「人造太陽」計畫提供支持。該裝置不只服務中國科學家,也將促進國際合作研究,向全球貢獻開放。

熱浪來襲,空調搶翻天!大金豪賭東南亞的背後盤算
夏日驕陽似火,東南亞各地氣溫屢創新高,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日本冷氣大廠大金(Daikin)卻看中其商機,把目光投向該地區。《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指出,大金1924年在大阪成立,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空調公司之一,但隨著日本人口下降,該公司正把重點放在海外市場。
例如,大金近期在柬埔寨的擴張,正好凸顯此一轉變。柬埔寨不僅人口快速增長,預期家庭收入中位數上升,加上氣候變遷導致高溫日益嚴峻,使柬埔寨成為大金這類公司的穩健押注對象。
不過,當企業在東南亞進行大規模投資時,專家們指出,空調的普及可能會加劇該地區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副教授Jason Kai Wei Lee表示,「如果你負擔得起空調,它會非常好用,但這取決於你能否支付電費。」他憂心,氣候變遷本身就是一個不平等的問題,「我們將進一步加劇不平等,因為最脆弱的人,通常無法獲得像空調這樣的技術。」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隨著東南亞乃至全球因極端高溫而增加空調使用量,碳排量也隨之上升。
面對此現實,日本、柬埔寨在內的數十個國家,以及大金在內的產業巨擘,都在杜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簽署「2023全球製冷承諾(Global Cooling Pledge)」。然而,要實現該承諾目標,即到2050年把製冷相關碳排減少68%,把新空調的全球平均效率提高50%,並在2030年前大幅增加永續製冷普及率,是極為艱鉅的任務。

國際能源總署(IEA)2019年發布的報告發現,在過去30年中,東協成員國的空調能源使用量成長近八倍。即便東南亞僅15%家庭擁有空調,但該報告預測,愈來愈高的氣溫、更好的工資可能使東南亞的空調機組數量從2017年的4000萬台躍升至2040年的3億多台,這正是大金希望看到的趨勢。
為了減少碳排,大金一方面轉向變頻產品提高效率,並推廣使用「低全球暖化潛力」製冷劑,例如新型R-32製冷劑,用在2023年的大金家用空調產品中,使碳排減少19%。隨著氣候變遷不斷加速,這些努力也變得愈來愈重要。
韓國開門吹冷氣惹議!每家店多耗66%電,還會被罰6萬
隨著韓國持續遭受熱浪侵襲,首爾明洞商圈商店大門敞開、冷氣全開,試圖吸引被熱浪折磨的行人。《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指出,這種被稱為「開門納涼」的做法,隨著氣溫飆升,對能源浪費、環境影響的擔憂加劇,再次受到重視。
7月8日,首爾氣溫在下午2點飆升到37.1℃,創下七月初的歷史新高,超越1939年7月9日創下的36.8℃紀錄,使得採取「開門納涼」的店家變多,但這樣做卻為環境帶來巨大代價。
韓國能源局數據顯示,「開門納涼」比關門多消耗66%電力。過度使用空調,不只提高中小企業主電費,還會加劇城市熱島效應,因為空調將熱空氣排到原本已經酷熱的城市街道上。這也是為何現行《能源利用合理化法》規定不得「開門納涼」,屢犯者將最高處以300萬韓元(約合新台幣6萬3600元)。
不過,執法卻很少見,通常只有在國家電力儲備降低到10%以下時才會進行。首爾上一次大規模取締活動發生在2016年,次年全國只開出三張罰單。首爾科技大學未來能源融合系教授柳承勳(音譯)建議,需要制定更有效的電力使用監管措施,如為小企業引入「累進電價制度」,才能阻止「開門納涼」行為。

不沾鍋、食品包裝都有!PFAS毒害藏血液,歐盟動員全面封殺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常見於不沾鍋具、防水紡織品、食品包裝和消防泡沫,與癌症、不孕症、甲狀腺疾病、免疫系統抑制有關。《歐洲新聞》(Euro News)指出,PFAS汙染是當代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威脅之一。為了喚起民眾對PFAS汙染的重視,歐盟各國環境與氣候部長受邀進行血液中的PFAS檢測。
該倡議由丹麥環境與性別平等部主導,並與歐洲環境局(EEB)、非營利組織ChemSec合作。已接受邀請的部長們的血液樣本將進行檢測,是否含有13種PFAS物質。而丹麥也和德國、荷蘭、挪威、瑞典合作,向歐盟委員會提交一份聯合提案,希望禁止所有PFAS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科學委員會正在評估該提案對健康、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更安全替代品的可用性。歐洲環境局表示,清理PFAS汙染,在未來20年可能使歐盟耗費高達2兆歐元,其中光是環境修復,每年就需要1000億歐元,這還不包括每年額外520~840億歐元的健康相關成本。
然而,歐洲環境局表示,和菸草與化石燃料產業相似,主要的PFAS生產商長期以來都知道化學品對健康、環境造成的嚴重風險,卻選擇隱瞞。該局秘書長布林克(Patrick ten Brink)指出,這些公司持續遊說反對法規、模糊科學,誤導決策者,同時歐洲各地社區卻暴露在有毒化學物質中。
「不採取行動的代價令人震驚,而且每天都在成長。我們迫切需要追究汙染者的責任,停止這種危害循環,」布林克強調。

川普再出招!三位氣候懷疑論大將進軍能源部,將重寫美國氣候報告?
對氣候變遷抱持懷疑論的美國總統川普,近期聘用三位和他立場一致的研究人員,包括阿拉巴馬大學亨茨維爾分校(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的科學家克里斯蒂(John Christy)、史賓塞(Roy Spencer),以及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庫寧(Steven E. Koonin),職稱分別是特殊政府僱員、專家、顧問,均編列在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的辦公室之下。
克里斯蒂、史賓塞長期以來一直堅稱,衛星數據顯示的全球暖化趨勢、程度與地表氣象數據不符,並以此質疑主流科學數據的可靠程度。庫寧則是理論物理學家,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能源部科學次長,並在2021年出版《未定之論:氣候科學告訴我們什麼、沒告訴我們什麼,以及為何重要》(Unsettled: What Climate Science Tells Us, What It Doesn’t, and Why It Matters)的作者。
2009年的一項聯邦科學認定指出,造成地球暖化的汙染對公眾福祉構成威脅,但川普政府正努力推翻它,而且還大刀闊斧削減氣候科學研究的公共開支,建議徹底取消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活動,並減少其他機構預算。一些知名氣候科學家擔心,克里斯蒂、史賓塞和庫寧將著手編寫下一版《國家氣候評估報告》,而該版本將傾向於全球暖化成因、後果的邊緣觀點。
德州農工大學氣候科學家德斯勒(Andrew Dessler)向CNN表示,這次的聘用,顯示能源部試圖達到「預先設定的結果」。這三位科學家過去就以在科學評估中做出價值判斷、選擇性採集數據,並使用個人意見取代科學語言聞名。「他們經常在此領域其他人都已確信的領域中說『我不相信』,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科學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