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產業到底有多慘?慘到連太陽能大廠茂迪董事長張秉衡都絕望到辭去董事長暨董事,甚至,慘到連大股東台積電、聯電都認賠出場。
8月6日,太陽能電池廠茂迪公布第二季財報,歸屬母公司淨損20.74億元,虧損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近二倍,每股虧損3.85元,累積虧損已達實收資本額的一半。
隨後,茂迪更宣布,董事長張秉衡因生涯規劃,辭任董事長暨董事,由茂迪創業股東曾永輝擔任董事長,引起業界譁然。
回顧茂迪這一年來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八個月內,就傳出二次裁員消息。
去年10月,在行政院長賴清德到訪之際,茂迪因應傳統砂漿切割式微、鑽石切割崛起,宣布停止砂漿切晶線業務,約有300人受到影響;今年6月底,則宣布暫停長晶廠產線,預估160名員工受影響。
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日前指出,太陽能產業已是「最慘的慘業」,這次張秉衡下台,意味他對產業的絕望。
其實,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在2005年前後,曾有過一片榮景。
當時,茂迪股價暴漲到985元,其他同業如益通、昱晶,也分別漲到1205元、416元。謝金河形容,當時的太陽能產業有如「印鈔機」,吸引企業爭相投入。
沒想到,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產業,在政府大力補助下,極度擴張產能,大打價格戰,成為台廠最大的噩夢,榮景消失,太陽能淪為「慘業」。
太陽能產業持續虧損,不少咬牙苦撐的大股東,也紛紛退場。
2014年迄今,茂迪已連虧四年,去年每股虧損更來到5.92元,眼見獲利無望,台積電、聯電陸續出售持股。
2009年12月,台積電以62億參與茂迪私募,持股兩成,成為茂迪最大法人股東。2012年,台積電指出,茂迪投資案的定位,從策略性改為財務性,將陸續處分部分持股,且退出茂迪董事會。
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今年4月,台積電還持有茂迪5.6萬張,但申報轉讓9700張後,到了5月,台積電已非茂迪持股10%的大股東;聯電也公告,6月29日至7月27日期間,出售約2.35萬張茂迪持股,雖損失約4888萬,但拿回資金3.23億元。
雖然政府力推非核家園,2025年,太陽光電發電量要占全國10%,總計1.2兆的裝置建置費,看似是塊大餅,但競爭者也多,可能不少業者還沒吃到,就已先舉白旗投降。
隨著淡季第三季來臨,EnergyTrend分析師曹君如日前接受《遠見》採訪時指出,從太陽能板上游的多晶矽、矽晶圓,到中游的電池片,都有減產情況,中國甚至有廠商一開工就虧錢。
面對景氣寒冬,台廠無不積極思索突圍之道。好比中美晶、達能與國碩,透過轉型及增加多角化投資,分散市況不佳的風險;綠能則擬定長晶至切片段導入自動化等三大策略。
既然政策無法擔任太陽能產業的救援投手,業者也只能靠一己之力,或透過合作,找到生存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