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熱門人選高市早苗,準備把核能維持在國家能源策略的核心位置。取自X@takaichi_sanae
▋日本準首相高市早苗劍指核能!再生能源股應聲重挫
▋中國潔淨技術出口席捲全球,卻深陷「內捲」與煤炭困境
▋COP30倒數計時!巴西發起3.8兆「熱帶森林永續基金」
▋亞馬遜雨林砍伐減緩,卻面臨20年來最慘火災
▋僅1/5石油業者有營運中再生能源專案,貢獻度不到0.1%
日本準首相高市早苗劍指核能!再生能源股應聲重挫
有望成為下一任日本首相的高市早苗,正準備把核能維持在國家能源策略的核心位置,同時降低對太陽能等現有再生能源的重視。彭博社分析,甫當選日本最大黨自民黨總裁的高市早苗,一直積極推動加速發展先進核能技術,如核融合、下一代反應爐,使日本達成100%的能源自給自足。
如此支持核能的立場,將延續前幾屆政府的政策。自從2011年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就持續推動新建機組,並重啟閒置的核反應爐。推廣潔淨能源的智庫再生能源研究所所長大林美香表示,高市早苗很有可能把核能視為抑制日本碳排的手段,「高市追求的主要目標是能源安全,勝過氣候雄心;而核能也是首選,勝過再生能源。」
核電營運商的股價也在高市獲選為自民黨總裁後一飛沖天,如正在考慮新建反應爐的關西電力公司股價,一度大漲5.8%,而長期努力重啟日本最大核電廠的東京電力控股公司,股價也一度上漲6.5%。反觀再生能源開發商Renova、開發太陽能電廠的West Holdings股價則分別重挫15%、14%。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即便高市早苗支持核能,但她能否加速重啟日本閒置反應爐,目前仍是未知數。日本共有33座商業運轉的核能機組,但在福島核災後嚴格的新規範下,只有14座得以重啟。反應爐的重啟也面臨高度監管障礙,並需要地方政府支持。
而高市早苗屬意的核融合技術,目前仍處早期階段,距離商業化還有數十年的路要走。日本在今年6月修訂國家核融合策略,目標是在2030年代開發出示範計畫。此外,高市也提倡投資開發國內外的化石燃料資源,以提升能源安全。
高市早苗一就任自民黨總裁,就表示要強化美日同盟,此舉獲得美國總統川普熱烈回應。國家級智庫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部門主任久谷一朗指出,核能可望成為美日合作的重點領域,美國政府正在投資開發鈾燃料供應鏈,日本可以參與其中。
久谷一朗也表示,雖然美國產業正積極推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開發,但日本目前仍未準備好投入該領域,因為日本國內電力公司、重工業製造商仍優先考慮大規模的輕水反應爐。
中國潔淨技術出口席捲全球,卻深陷「內捲」與煤炭困境
從西非的獅子山、賴比瑞亞,到太平洋上的吉里巴斯、東加,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個重要的「電力王國」(electrostate)所帶來的影響,正逐漸被世界感受到。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英國能源智庫Ember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的太陽能板出口量達到236GW,是2019年出口量的三倍多,預計今年將再創歷史新高。Ember的數據更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的近一年裡,非洲進口的中國製太陽能板超過15GW,比前12個月大幅增加六成。
然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這些統計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如今主導眾多潔淨技術產業,包括電動車、卡車、電池、風力、燃氣渦輪機、小型核反應爐、變壓器等現代電網關鍵輸電設備,都呈現中國潔淨技術出口蓬勃發展的相似趨勢。

澳洲智庫氣候能源金融(Climate Energy Finance)主任巴克利(Tim Buckley)表示,中國長期潔淨技術野心「影響深遠」,與競爭對手美國形成鮮明對比。「我認為中國正以一種非常、非常精明的地緣政治方式,利用美國的愚蠢與倒退回「石油王國」(petrostate)的機會,中國就這樣贏了,美國已放棄這個競技場。」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中國能源與金融專家內多皮爾(Christoph Nedopil)認為,北京推動脫碳,不只鞏固中國作為潔淨能源時代全球製造中心的地位,也減少中國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中國對此轉變是認真的!當它確立方向、做出承諾時,很少會回頭。」
對許多開發中國家而言,中國潔淨技術的支援,為他們提供一個擺脫化石燃料依賴,還能圍繞更便宜的電力供應,建立新製造業的機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在中國國內,成為「電力王國」的道路,充滿尚未解決的複雜挑戰。
其中之一,便是減少在發電、煉鋼、水泥等重工業中對煤炭的使用。中國消耗約全球一半的煤炭,儘管在再生能源方面取得進展,但西方官員、氣候倡導者長期以來一直批評中國在減少煤炭使用方面行動過於緩慢。
以鋼鐵業為例,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2022年,北京設定相對溫和的目標,即今年鋼鐵生產中使用電弧爐的比例要達到15%,但總部位在赫爾辛基的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近期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來,實際比例一直停滯在10%,而且如果到2025年還沒達標,代表中國碳排增加將超過1.6億噸,「幾乎等同整個歐盟鋼鐵業的碳足跡。」
儘管中國政策制定者、工程師投入大量精力克服中國重工業電氣化的挑戰,但中國的潔淨技術產業也無法倖免於北京的「內捲」現象,意思是工業產出的激增,遠遠超過需求,不只加劇中國持續存在的通縮壓力,也使中國和最大貿易伙伴的關係變得更緊張。不少國家譴責中國傾銷,以極低成本、巨大規模出口商品,使得各國本土製造商難以與其競爭。
就算如此,愈來愈多跡象表明,北京相信可以利用在潔淨技術上的主導地位,塑造自身為長期可靠伙伴,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有別於美國的替代方案。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產業政策專家馬左科(Ilaria Mazzocco)強調,隨著中國潔淨技術公司愈來愈深入美國企業正在撤離的市場,將帶來長期的地緣政治影響。
「這種模式最終可能演變成5G領域對華為的對抗,但可選擇的替代方案比5G領域更少。」馬左科無奈表示,華府尚未真正意識到,中國正在出口的這些新能源和電力技術,是多受到歡迎。
COP30倒數計時!巴西發起3.8兆「熱帶森林永續基金」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即將在11月10日於巴西貝倫登場。東道主巴西原住民部長瓜亞哈拉(Sonia Guajajara)近期接受媒體專訪時向歐盟喊話,希望歐盟能支持一項保護熱帶森林的新基金。
這項名為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und)的專案,總目標為募集125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8200億元),其中1000億美元來自私人融資,其餘則來自政府資金和慈善捐助。
基金的主要目標是每年向擁有熱帶森林的國家提供資金,作為他們維持或增加森林覆蓋面積的獎勵,其中兩成資源將直接用在資助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瓜亞哈拉接受《歐洲新聞》(Euro News)訪問時指出,歐盟若能展現對該基金支持,將能鼓勵其他國家投入資源,使全球熱帶森林得到保護。

巴西政府也主導成立國際委員會推動該基金,包括六個開發中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迦納、印尼、馬來西亞)、五個潛在投資國(法國、德國、挪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在9月份聯合國大會期間,巴西總統魯拉(Lula da Silva)預先確認將向該基金投資1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06億元)。
魯拉表示,巴西以身作則,成為第一個承諾投資10億美元的國家。他期盼更多伙伴能一同貢獻,讓該基金能在11月的COP30上正式運作。
亞馬遜雨林砍伐減緩,卻面臨20年來最慘火災
作為COP30東道主,巴西發起「熱帶森林永續基金」,其實反映亞馬遜雨林目前窘境。《歐洲新聞》指出,即便亞馬遜雨林砍伐速度有所減緩,但森林火災卻經歷20多年來「最具破壞性的一年」。
歐盟執委會聯合研究中心一項發表在《生物地球科學》(Biogeosciences)期刊上的研究顯示,光是去年,大火就影響亞馬遜地區330萬公頃的土地。研究人員表示,這導致破紀錄的碳排和生態系統退化,暴露該地區「日益脆弱的生態」。
事實上,亞馬遜熱帶森林的高濕度、規律降雨,使其在歷史上一直具有抗火性。但在2023~2024年的乾旱、強烈熱浪後,該地區的地表水資源減少,土壤濕度也降低,增加火災發生的可能性與嚴重性。
研究人員呼籲,巴西、玻利維亞政府相關部門必須立即協調行動,加強森林保護政策,並支持當地原住民從事雨林保護工作。

僅1/5石油業者有營運中再生能源專案,貢獻度不到0.1%
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發電來源,也使一些化石燃料公司投資再生能源,但最新研究顯示,他們實際的支持程度其實相當有限。
這項刊載於《自然永續》(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的最新研究,調查全球250家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這些公司生產全球88%的碳氫化合物產量,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公司中只有1/5有正在營運的再生能源專案,而且再生能源只占他們初級能源開採總量的0.1%,與很多公司所做的氣候承諾相互矛盾。

該研究第一作者,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亞維羅—帕斯奎納(Marcel Llavero-Pasquina)指出,目前沒有任何法規強制化石燃料投資再生能源,但很多公司搭上再生能源投資熱潮,是一種聰明的行銷手法。
他建議,能源轉型的解決方案不應包含化石燃料公司,而應由大學、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