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受邀參加「COP30・台灣觀點聚焦全球」全解析論壇。蘇義傑攝
面對全球洶湧的減碳浪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直言示警,台灣目前的潔淨能源發展嚴重落後,已淪為國際上的「放牛班」。他強調,單靠再生能源已無法撐起台灣龐大的用電需求,唯有推動「核綠共存」,才能讓台灣在極端氣候的嚴峻威脅下,重新找回國家競爭力與生存空間。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於26日受邀出席由《遠見雜誌》、《ESG遠見共好圈》攜手臺師大永續所舉辦的「COP30・台灣觀點聚焦全球」全解析論壇,並發表專題演講。他以「台灣減碳的過去與未來」為題,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切入,深入剖析氣候變遷對當代社會造成的巨大衝擊,並針對台灣當前的能源困境提出深刻見解。
電影《明天過後》重現,人類面臨生存臨界點
童子賢首先回顧人類文明發展與能源使用的密切關係。他指出,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社會處於「男耕女織」的狀態,農業代表生產力,若生產力低落一個人不耕田全家挨餓,不織布則全家受寒;然而,工業革命後的機械動力徹底改變了這一切。以美國為例,現今僅需1%的農業人口,透過科技化與規模化耕作,不僅能養活3.4億美國人,還能出口糧食至全球。
「過去冒著黑煙的工廠與火車,曾經被視為文明進步的象徵;但在21世紀的今天,這些排放卻成了文明的災難。」童子賢語重心長地表示。
「地球暖化已不僅是環境議題,更直接威脅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童子賢指出,歷史上17世紀的「小冰河期」,曾因氣候異常導致全球糧食減產,進而引發飢荒、瘟疫與戰亂,明朝崇禎皇帝的悲劇與當時全球人口銳減10%,皆與氣候變遷脫不了關係。而今日全球人口已達82億,一旦糧食因氣候極端化而減產,後果將不堪設想。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童子賢特別提及調節全球氣候的關鍵——「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他解釋,這股洋流仰賴溫度與鹽度驅動,將熱帶的溫暖帶往高緯度,使冰島、溫哥華等地適合人居。然而,隨著冰川融解、淡水注入海洋,鹽度被破壞,這條輸送帶恐將停擺。
「這就像電影《明天過後》的劇情,雖然電影有誇張成分,但科學原理是真實的。」童子賢警告,一旦洋流被切斷,高緯度地區氣溫恐將驟降10度以上,對人類文明造成毀滅性打擊。
他同時引用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1903年的瑞典科學家阿瑞尼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推論出「二氧化碳濃度倍增,全球升溫 2 至 5 度」的模型;2021 年諾獎得主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叔郎更建構出現代氣候預測架構,成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主軸基礎,確認現代暖化與人類工業活動高度相關。就在 COP30前夕,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瑞斯更直言,一度曾被視為「文明生死線」的1.5℃升溫目標,已難以守住,地球正邁向更嚴重的暖化循環。
台灣人均用電1.2萬度,是日本1.4倍、德國2倍
對此,他將焦點拉回台灣,童子賢對台灣目前的能源現狀提出了嚴厲的檢視。他指出,台灣科技業的榮景背後,是龐大的電力消耗。台灣人均年用電量高達12,000度,是日本的1.4倍、德國的2倍。
雖然過去十年間,隨著高耗能產業外移與產業升級,台灣用電成長幅度約12%,已低於全球平均26%,但電力的來源是否「乾淨」,才是問題的核心。「講到減碳,我們必須誠實面對數據。台灣的汙染源中,發電佔了一半以上,加上交通運輸,合計貢獻了近七成的碳排放。」童子賢分析道。
他指出,台灣在1985年因大量使用核能,潔淨能源占比曾高達63%;然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慘跌至17%,遠低於2024年全球潔淨能源平均占比的41%。「如果全球平均41%是82分,那台灣的17%只有34分。所以我才說,我們是減碳的『末段班』,甚至是『放牛班』。」童子賢直言,台灣前幾大排碳大戶,包括台中火力發電廠、興達發電廠、中鋼及其子公司,皆是全球前500大排碳大戶。
他強調,聯合國評估國家進步程度的指標之一是「電氣化」,但前提是電力來源必須是綠色的。「如果你買了電動車,覺得自己很環保,但充電的電是來自燃煤發電,那也只是『白馬印黑字』,汙染依舊存在。」童子賢也點出氫能發展的盲點,若氫氣來源是裂解天然氣產生的「灰氫」,那在生產過程中早已造成大量汙染,唯有透過綠電產生的「綠氫」才具有實質減碳意義。

借鏡瑞士,核綠共存是唯一解方
面對再生能源發展的瓶頸,童子賢提出了「核綠共存」的務實解方。他指出,2024年全球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合計僅占總發電量的14%,在台灣這一比率更低,僅約8.9%。「只靠這不到9%的綠能,救不了地球暖化。」童子賢強調,相對於不穩定的綠能,核能作為基載電力,能穩定提供20%至30%的電力,卻被台灣社會刻意排斥,這是極不合理的現象。
他以瑞士為例,瑞士地形多山、平地少,地理條件與台灣相似,但瑞士透過「核能+水力」的組合,潔淨能源占比為98%;反觀歐盟,即便有德國廢核,整體核能占比仍達23%。
「在COP28上,有22個國家呼籲將核能產能提升(至)三倍,這些國家的GDP加總占全球八成以上,代表了世界主流的經濟體與技術力量。」童子賢認為,台灣擁有優良的科技與管理能力,絕對有條件安全運作核能,不應在人類文明面臨存亡威脅時,還在為數十年前的舊技術擔憂,而忽略了核能技術的進步。
極端氣候威脅原鄉,兩大路徑救能源困境
此外,童子賢也特別關注氣候變遷下的「脆弱族群」。他以花蓮光復鄉大興村為例,回憶自己國中時班級人數與現在的巨大落差,以及當地原住民部落反覆遭受土石流侵襲的慘況。數據顯示,台灣降雨型態正在改變,降雨天數減少但強度增加,極端氣候讓偏鄉與原鄉部落面臨更大的生存風險。
「對於這些脆弱族群,政府不能只有在災難發生後去救濟,那只是『標』;真正的『本』在於落實減碳,減緩極端氣候的惡化。」
在演講的最後,針對歷屆COP氣候大會,童子賢提出了返璞歸真的看法:「每屆COP各有特色,但對我來說,太花俏了!我不感興趣。其實,只要回到2015年《巴黎協定》的大方向,各國老老實實去執行,地球暖化就有救。」
他總結道,台灣未來的減碳路徑非常清晰:一是讓發電結構徹底「去碳化」,透過核能與綠能並進,將潔淨能源占比拉回全球平均水準;二是全面推動交通與工業的電氣化,例如改為電動車、電動公車等。唯有這兩項齊頭並進,台灣才能擺脫「碳排放牛班」的汙名,為下一代保留一個可居住的地球。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