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當光電遮蔽大地呼吸:台灣地熱的戰略價值與政策困局

當太陽能板逐漸覆蓋土地,卻受制於日夜循環,「地熱」成為新的戰略關鍵。unsplash by Dan Meyers

|

行經中南部廣袤農田,目睹稻浪翻湧、蓮花搖曳的沃土,逐漸被綿延無際的太陽能板所覆蓋。當「綠電」成為政策聖杯,我們急切追逐裝置容量的數字躍升,卻忽視了現今能源策略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的深層衝擊。在全球氣候治理即將邁入COP30的歷史關鍵時刻,各國正深度審視其減碳承諾與行動方案。值此轉折點,我不禁思索:面對能源轉型的複雜挑戰,台灣是否真正選擇了最適切的路徑?

當光電遮蔽了大地的呼吸

根據產業數據,不同能源在土地使用效率上存在懸殊差異:太陽光電約需一公頃土地才能產生1MW電力,而一座發電量可達數MW甚至10MW的地熱電廠,其地面設施佔地僅約500坪。

台灣人口密度高、土地空曠率有限,更關鍵的是氣候條件—我們身處西太平洋氣候變異最劇烈的區域,地震、颱風、豪雨等極端事件從未稍歇。太陽能發電受制於日夜循環,風力發電則囿於季風變化,在台灣的條件下,較難擔當電網穩定運行的基石角色。

太陽能發電受制於日夜循環,在台灣的條件下,較難擔當電網穩定運行的基石角色。unsplash by Nuno Marques

更深層的問題是:台灣本身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卻選擇從遙遠的地方購買能源,對腳下的寶藏尚未深入探究。其實,在所有綠色能源中,地熱是環境衝擊最小、耗材消耗最少的選項。

台灣地熱的真實潛力:被忽視的能源寶藏

台灣坐落環太平洋火山帶核心位置,地殼深處蘊藏著源源不絕的熱能。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評估,台灣淺層地熱(1-3公里深)潛在蘊藏量約1GW,深層地熱(3-6公里深)蘊藏量約為40GW。即便以最保守估算,台灣地熱發展潛力仍有3-6.2GW。

若以中間值4.5GW計算,相當於1.5座核四廠的發電能力。以地熱容量因數75-90%計算,4.5GW的地熱電廠年發電量可達296-355億度電,足以供應超過300萬個家庭。若能達成2050年的6GW目標,年發電量可達420億度電,可供應超過420萬個家庭使用——這相當於全台灣近半數家庭的用電需求。

然而現實令人警醒:政府設定的2025年地熱發電目標原本是200MW,最終卻大幅下修至僅20MW,而台灣目前所有地熱發電裝置容量僅0.007GW。從200MW縮水至20MW,目標消失了十分之九,這不僅是進度緩慢,更是戰略願景的嚴重倒退。

高爾副總統的深刻洞察:障礙並非技術,而在政策惰性

在COP28的現場,我有幸聆聽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的演講。他一語中的:「面對氣候危機,技術創新與資金投入都非根本障礙,真正的瓶頸在於政府的政策意志與制度設計。」

圖/台灣擁有技術、豐富的地質沒有,但目前卻沒有企業願意承擔多年審查等待的投資風險。示意圖。大屯火山區觀測站官網

這番話精準揭示了台灣地熱發展的核心困境。我們擁有成熟的技術能力、豐富的地質潛力,以及充滿熱忱的產學研團隊。然而,地熱資源豐富區域多被劃歸國家公園、原住民保留地等特殊管制範圍,法規層疊、程序冗繁。問題並非技術不可行,而是沒有企業願意承擔多年審查等待的投資風險。

全球地熱崛起:AI時代的基載電力解方

地熱能源正在全球掀起發展浪潮。根據產業預測,全球地熱總容量預計將從目前的16GW,在2025-2035年間激增至50-60GW。其中,增強型地熱系統(EGS)的商業化突破,是解放全球地熱潛力的關鍵技術革新。

科技巨擘的積極投入更為產業注入強勁動能。Google已與Fervo Energy合作,建置115MW的地熱發電項目,為其內華達州資料中心提供24/7全天候清潔基載電力。Meta、Amazon與Microsoft等企業也正積極評估地熱方案。這背後的戰略邏輯極其清晰:AI運算需要巨量且極度穩定的電力供應,而地熱正是少數能同時滿足「24/7清潔基載電力」嚴苛條件的能源。

台灣地熱發展的四大戰略突破方向

儘管地熱擁有清晰的優勢,其在台灣的發展仍有巨大提升空間。關鍵在於政府需從「參與者」轉型為「領航者」,以下四個戰略方向急需政府積極推動。

一、雙軌並進,讓EGS研發與CGS商轉相輔相成

當前地熱有兩條技術路徑:政府投入的增強型地熱系統(EGS)與民間主導的傳統型地熱系統(CGS)。建議政府在推動EGS科研的同時,指派高階行政長官親自梳理CGS的申請流程,簡化跨部會協調,明確訂定執行指引。政府承擔1GW目標,民間力拼200MW,雙軌並進才能分散風險,加速達成2030年目標。

二、優化機制,建立公私協力的探勘風險分攤制度

現行「公優先」條款立意良善,但建議重新檢視其對民間投資誘因的影響。可考慮建立更公平的機制:當民間成功探勘後,政府若需徵用,應給予合理補償或技術入股,讓探勘風險與成果能夠合理分攤。如此既可維護公共利益,也能鼓勵民間持續投入,讓公私部門成為互補的平行戰線,共同為「護國神山」產業提供穩定綠電。

三、積極引導,政府應成為地方溝通的領航者與仲裁者

地熱開發需經「籌設」、「探勘」到「施工」各階段的公聽會。建議政府建立清晰的溝通準則與仲裁機制,由高層級行政團隊主導地方對話,而非僅扮演旁觀者。當政府願意「捲起袖子潦下去」,建立公平規則並積極引導時,就能大幅降低開發商在前期探勘階段的溝通成本,讓公聽會真正成為凝聚共識的橋樑。

四、格局躍升,從單一發電延伸至地方創生的「第六產業」

建議政府將地熱視野從「發電」延伸至「區域經濟」。地熱發電後產生的「尾水」(剩餘熱水)是地方創生的寶貴資源。透過修改相關法令,就能催生農業烘乾、溫室栽培、養生村、溫泉觀光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當政府建立法規框架、釋放地熱的下游經濟價值,地方社區就能從中獲益,開發商與社區的關係自然從對立轉為共榮。

地熱開發需要國土治理的高度

地熱資源不僅是能源議題,更是國土治理的核心課題。作為全民共有的公共財,政府應扮演「資源守門人」與「國土經理人」的角色。觀察冰島與義大利等地熱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其關鍵都在於政府主導完整的國土地質調查,建立系統性的資料庫,為產業發展鋪設明確的路徑。

建議政府建構完善的「地熱地質資料庫」與「國土資訊平台」,主導地熱潛能的總體規劃與分區利用,明確界定「可開發區」、「保護區」及「潛力評估區」,使開發行為在國土治理架構下有序推進。台灣長期缺乏全面的國土探勘,這不僅讓我們無法精準掌握資源分布,更讓民間企業在探勘階段承擔過高的資訊風險。如今正是彌補這項戰略缺口的時刻—當我們投入國土探勘,不只是在尋找能源,更是在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領航者的時刻已然來臨

當COP30的倒計時已然開始,台灣擁有總裝置容量65.8GW的發電設施,但地熱佔比近乎為零。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錯失了一個關鍵的戰略機遇:地熱能源能為台灣帶來真正的能源自主。相較於必須仰賴進口的化石燃料,或受制於國際供應鏈的再生能源設備,地熱是真正「長」在台灣土地上的能源。

產業的突破,需要有遠見的決策者親自介入,釐清法規流程,並拿出魄力進行改革。政府的任務不是參與,而是領航—即刻主導國土探勘、掃除制度障礙,建立公私協力的高速公路。這不僅是為了滿足2050淨零承諾,更是為產業提供穩定、潔淨、不受國際局勢影響的電力保障。

當「護國神山」們正因綠電匱乏而被迫向外尋求出路,當全球科技巨擘紛紛投入地熱以支撐AI運算需求,台灣更應將沉睡的國寶真正喚醒,成為亞洲地熱技術中心,向世界展示來自地底的恆溫承諾。

地熱能源不浮華、不擾民、不依天意,只是默默在我們腳下,等待一個被信任的機會。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 點此看更多葛望平專欄文章

延伸閱讀:制度落地不能少了金管會!一文拆解碳交易10步驟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