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台達COP30揭綠建築新解方,用AI助力淨零

陳楊文受邀在「建築與冷卻主題館」分享台達台達在綠建築、教育訓練與應用AI工具的最新進展。截自YouTube @Buildings and Cooling Pavilion

|

在COP30的建築主題論壇中,台達分享近二十年推動綠建築、人才培訓與 AI 教育工具的最新成果。當建築佔全球碳排逼近四成,AI如何助力邁向淨零的新起點?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楊文日前於COP30藍區,受邀在「建築與冷卻主題館(Buildings Pavilion)」舉辦的「協助機構與專業者掌握打造綠色、具韌性建築的關鍵工具」論壇上,分享台達在綠建築、教育訓練與應用AI工具最新進展,提供全球綠建築最新解方,獲得熱烈迴響。

陳楊文開場時強調,台達過去二十年來投入綠建築的實踐,是從重視環保永續的企業文化延伸出的長期承諾。他回顧台達創辦人鄭崇華早在50年前便提出:「人類必須學會與環境共存,調整自身行為,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句話也成為台達投入永續與綠建築的核心理念。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蓋出30棟綠建築,培育5000位綠領建築師

自2006年起,台達在全球各地的辦公大樓與廠房就全面推動綠建築,至今已累積超過30棟取得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其中包括21座綠色工廠與辦公室、兩座高效能資料中心,以及多間由台達捐建的大學建築。「我們不是只倡議綠建築,而是把它建出來,」陳楊文表示。

根據台達統計,這些綠建築在2024年以前累積節省逾4,500萬度電,減少約2萬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一座中型城鎮一整年的用電量。

除了建物本身,台達更長期投入專業人力的培訓。自2009年起,台達每年與美國綠建築委員會(USGBC)合作舉辦「 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協助台灣與亞洲工程師熟悉國際標準。2019年更升級為「ZERO淨零建築課程」,至今已培育超過5000名專業人才,成為USGBC首個認證的國際指導課程。

「技術必須搭配人力,永續才能真正落地,」陳楊文表示,這也是台達選擇在COP30與國際社群分享教育成果的原因。

圖/台達每年與美國綠建築委員會合作舉辦「 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協助台灣與亞洲工程師熟悉國際標準。取自台達官網

首秀台達LEED AI助教系統,助工程師、小學生懂淨零

​​今年台達在COP30首次展示正在開發的「台達 LEED AI 助教系統」,一套專為政策制定者、工程師與學生設計的AI學習系統。「我們希望打造的不是單純的問答工具,而是能真正輔助深度學習的系統,」陳楊文直言,市面上的AI工具雖然強大,但若未經調校,答案未必正確。

為了確保AI輸出的可靠度,台達採用「檢索式增強生成」(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方法,讓系統在回答問題前,先從精選資料庫中搜尋資訊,資料庫內容包括LEED v4、v5標準,以及台達的淨零建築案例。這樣的設計能限制模型參考的範圍,避免AI「胡亂發揮」。

陳楊文舉例說明,當使用者詢問「LEED v5 中的氣候韌性前置要求有哪些?」系統首先會檢索相關章節,再以ChatGPT模型生成含引用與脈絡的答案,「透過這種方式,AI不僅回答正確,更能帶出學習路徑。」

與一般AI不同,這套系統會紀錄使用者提問行為,形成人工與AI共同學習的循環。「使用者問得愈多,AI愈能理解哪些概念難以吸收,也有助於改善未來教材設計,」陳楊文認為,這種「共同學習」模式將成為未來永續教育的重要方向。

那瑪夏民權國小淨零又韌性,災後可供七日糧食電力

陳楊文也在論壇分享了台達最具代表性的韌性建築案例——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在高雄那瑪夏重建「民權國小」。學校當年全校毀損,台達基金會決定以綠建築與韌性設計結合的方式重建,使其成為教育與避難功能兼具的「社區韌性中心」,更在2021年榮獲亞洲校園首座LEED零能耗認證。

民權國小校園屋頂架設再生能源系統,能在災後提供穩定電力;雨水回收與節水設計可自給自足;餐廚與儲藏空間可提供約7天的糧食儲備。這些設計都符合LEED與近零碳排建築的精神。

「台灣每年都受到颱風衝擊,建築必須具有自我支持的能力,」陳楊文說,自完工後,已有超過5,000名學生與社區居民使用這座多功能綠建築,而該案例也成為台達在國際論壇中傳達「淨零與韌性並行」理念重要示範。

論壇主持人與其他與會者則補充,多國正在尋找類似的社區韌性建築方案,而台達的案例顯示,企業在災後重建與公共教育中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圖/台達基金會協助那瑪夏民權國小進行災後重建,並決定以韌性與綠建築的設定為方向,使其成為兼具教育與避難功能的「社區韌性中心」。取自台達官網

氣候治理落實年代,台達呼籲「Smarter, Greener, Together」

在論壇尾聲,陳楊文以台達的永續標語「Smarter, Greener, Together」(更智慧、更永續,一起前進)作結。他指出,綠建築不僅是技術發展的議題,更關乎社會如何在氣候變遷下調整建築型態,涉及人才培育、教育體系與科技運用等多重面向。 論壇後,多國代表表示有意與台達持續交流,包括引入綠建築教育內容或導入AI系統的可能。隨著全球氣候治理從承諾走向落實,台達在COP30展示的案例,也反映企業在建築減碳與調適路徑中可能扮演的具體角色。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

延伸閱讀:18年COP不缺席!COP30台達「AI for Green」推動氣候解方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