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巴黎協定》後,成果如何落地?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在波蘭COP24倡議分散式能源,替未來能源發展找到新可能。
自1994年起,聯合國每年舉辦一次100多國的氣候變遷會議(COP)。本屆COP24在波蘭西南方的礦業小城卡托維治(Katowice)舉辦,展開長達13天的馬拉松談判。
台達是台灣少數每年參加此大會的企業,已連續12年,早已從純粹參加到舉辦展覽或參與周邊會議,關注議題從綠建築、低碳交通、再到今年的分散式能源結構,每年都讓國際看到台灣企業提供的新可能。
郭珊珊:雙向式充電很重要
今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便在周邊會議中倡議,以「分散式能源」技術,協助城市能源轉型,穩定電網並提升氣候韌性。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全台大停電,2017年8月15日大潭電廠因斷氣致使全台多處跳電,兩起事件還令人記憶猶新。
不論是地震、颶風、暴雨等天災或人為疏失,過往的集中式電網一旦有突發狀況,影響層面與風險巨大。因此,分散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DERs)已是大勢所趨。
什麼是分散式能源?郭珊珊說明,要有幾項重要元素,包含發電端、儲能系統、及雙向式充電系統,若是綠建築本身做好節能,再搭配雙向式充電系統,就具備獨立電網的概念。
沒想到當她演講到此段時,活動現場正好停電,二分鐘後再度復電時,郭珊珊幽默地說,「可見電力穩定性是多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活動現場是雙向式充電系統,就不會停電,馬上能恢復電力」,引來哈哈大笑,還以為這是預先準備好的演講橋段。
台達資深副總裁暨資通訊基礎設施事業群總經理鄭安,這次也出席永續創新論壇,與來自義大利米蘭市、法國巴黎市負責綠色運輸的官員們,以及DHL集團企業代表對談。鄭安也分享了台達在電動車充電、儲能、資料中心等領域的最新技術。
今年的COP24,又有何重要訊息是台灣必須關注的?
回顧2015年於法國巴黎舉辦的COP21,共有197國締約方同意通過《巴黎協定》,各國都提交「國家自訂預期貢獻(INDC)」,承諾減碳目標。
波蘭會議就是討論出各國都同意、能統一落地的施行細節,因此被譽為「巴黎峰會2.0」。
施行細則出爐 獲主席肯定
因為先前在巴黎達成的協議,僅是大方向,要落地實踐,必須針對詳細執行方法與細節達到共識,締約國一起確認2023年全球減碳目標的盤點機制,制定出透明的溫室氣體監管、排放與減排規則,便是此屆峰會的重要任務。
郭珊珊觀察,儘管這次大會結論一度僵持,延遲33小時才結束,但最終還是有了長達100多頁的施行細則手冊(Paris Rulebook)出爐,讓巴黎協定有了落實的可能,意味著「不能原地踏步,也不能往後退了,」郭珊珊說。
難怪COP24宣布閉幕時,大會主席、波蘭環保部副部長庫提卡(Michal Kurtyka)開心地從主席台跳下,這個畫面在全世界放送,讓國際都肯定這次會議算是圓滿收場。
庫提卡表示,「制定《巴黎協定》的工作計劃是一項重大責任,」「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盡力不讓任何人掉隊。」
已連續十多年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分享大會重要結論。
包含,已訂出透明的溫室氣體監管、排放與減排規則;各締約方確認至2020年前將每年挹注1000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幫助開發中國家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全球於2023年開始,每五年檢討現行減碳機制;各國於2020年更新國家自主貢獻減碳目標,將達標年設在2025年等,有此新共識,「沒有人能說不清楚、或不知道怎麼做了。」
回頭看台灣,能否有積極作為?台達基金會在12月20日舉辦小型沙龍,分享在波蘭的所見所聞。
推動能源轉型 跟上潮流
與會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台灣很流行講「低碳」,但若不朝向能源轉型,效果只會愈來愈低,「要進入深水區,才有可能累積更多成果」。他建議,針對溫室氣體減碳,台灣各縣市能不能提出規畫,並有罰則呢?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能源研究組研究員劉家妙則比較,美國德州奧斯丁2008年已通過節能查核與揭露法案,要求十年以上住宅要揭露能耗資訊。而美國西雅圖2006年便規定,建築物每五年要完成一次技師檢驗,確認節能改造是否確實。台灣是否也該思考可以做些什麼?
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也不是COP會議的締約國,但仍得自我要求減碳,跟上國際潮流,以免被世界拋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