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新能源

台灣再生能源命運多舛 還有三道習題待解

近兩個月斡旋,2019年離岸風電、光電躉購費率終於定案
台灣再生能源命運多舛 還有三道習題待解
| 攝影 陳之俊、蘇義傑

經過兩個月的斡旋,經濟部能源局終於公告2019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雖然降幅比預告版本來得少,但無論是太陽光電,或是離岸風電業者都還有關卡待解……。 

元月30日,經過近兩個月斡旋,經濟部能源局終於公告2019年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其中,離岸風電每度5.5160元,且維持階梯式躉購費率,相較去年的5.8元,降幅約5.71%;太陽光電躉購費率降幅則介於0.2%至4.3%之間。

不過,離岸風電仍有4200小時滿發時數的上限(草案為3600小時),經濟部對此提出打折版費率;年售電量若超過4200小時,躉購費率打7.5折,每度4.1370元,若超過4500小時,則打5折,每度2.7580元。

經濟部強調,從費率草案公告到正式拍板前,經歷五次審定會議、12場分組會議,完全依照相關法律、嚴謹透明機制,並採具公信力、可佐證的資料,實質反應在躉購費率上,讓再生能源具有合理利潤。

面對每度5.5元的新版費率,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下稱CIP)、達德能源(WPD)都表示,將持續推動風場開發,沃旭能源(Ørsted)與丹麥總部商討對策後,在今天(1月31日)早上做出回應。

沃旭全球離岸風電事業執行長馬汀・諾伯(Martin Neubert)表示,2019年躉購費率與2018年相比,降幅近6%,且增加了年度滿發小時數的限制。「我們認為,設定發電上限將導致無法最有效地營運離岸風場,進而產生實質負面影響。」諾伯指出,沃旭的大彰化東南、西南離岸風場離陸域較遠,新規定不影響近岸風場,但對遠岸風場相當不利。

政府推動綠能、發展離岸風電,也期望藉此打造相關產業鏈。據估算,可望帶動超過9000億台幣的投資額、提供2萬個以上就業機會。

只是丹麥、英國等歐洲國家,至少花了10年甚至15年,才打造出離岸風電供應鏈。全無經驗的台灣,要在2025年前達成近30項零件在地生產,只剩七年時間,還有哪些挑戰?

離岸風電挑戰一〉風場經濟規模不足,影響採購效率

經濟規模,是首要課題。

在歐洲,開發商通常一年進行一個數百MW不等的風場開發案,但以CIP在台灣分配到的併網容量為例,2021年是100MW,2023年452MW,2024年則是48MW。其中,2024年換算下來只需安裝五支風機,「這情況滿不正常的。」侯奕愷說。

然而,CIP在2024年要達標的國產化項目又比前一年多出六項,換言之,為了這五支風機,CIP得多找好幾家國內零組件廠商供貨。

「每年有不同的國產化項目要求,我們試著放到同一個計畫,才有經濟規模。」侯奕愷解釋,CIP將這三年併網的容量視為一項600MW的計畫,向國內廠商採購零組件。截至去年11月,CIP已完成60項本土合約,訂單總額近200億台幣;沃旭也與國內供應商簽了近20項合約。

這背後彰顯的,正是與經濟規模相伴,也是開發商、供應商最在意的成本、產品品質。

CIP台灣區總監許乃文以某國際海纜製造商為例,即使業者經驗十足,且有部分廠房、機械設備能使用,也花了2億歐元(約70億台幣)建造新廠,而且,「至少要有5GW(5000MW)的市場,他們才可能考慮。」

去年7月,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也在「離岸風電在地產業與合理費率座談會」指出,2023年國產化項目增加風機零組件、海纜、水下基礎的施工與監造等,數量最多,但僅有1.4GW容量併網,「考量到市場規模,國內廠商是在蹉跎的。」

一位開發商高層代表指出,有供應商因政策鼓勵,希望延後交貨時間,以生產更多零組件,壓低成本。但開發商得遵守風場興建時程,在台灣未建置施工船隊前,須從國外調度安裝船、施工船,「每個月至少都是1000萬的支出。」一來一往,雙方各有苦衷。

離岸風電挑戰二〉併網容量不均,看不到市場未來

尚未投入的業者憂心經濟規模不足,已投入的廠商則擔心看不到市場未來。

成立31年,位在桃園觀音的世紀鋼是國內老牌鋼構廠。四年前,董事長賴文祥發現離岸風電商機,投標台北港土地、籌設新廠,可說是國產化進度最快的代表。


圖/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

去年8月,旗下的世紀風電與丹麥離岸風機水下基礎龍頭Bladt(鈽錸特)合組公司「世紀鈽錸特」,目前約有六位Bladt員工進駐世紀鋼。身為CIP、達德水下基礎的供應商,世紀鋼為了2021年交貨的最高峰,得投資相應的廠房、人力,「當初投了50億(在台北港蓋廠房),現在可能要再加10億。」賴文祥數著。

「我們大概2021年要交180座水下基礎,隔年是零,2023年又有70、80座。」世紀風電董事林明弘補充。

除非,能源局尚未公告的區塊開發辦法中,將國產化列為2025年之後開發風場的評選標準,否則,廠商以億為單位的投資,很可能就此閒置,變相提升成本。

「希望政府能消峰、填谷、划平。」賴文祥再三強調,請主管機關調整、盡可能平均2025年前併網的風場容量。

離岸風電挑戰三〉國產化非護身符,技術、人力需銜接

然而,正當台灣力拚國產化,高喊成為亞太離岸風電重鎮時,也絕不可忽略台灣海峽另一端的大陸福建。

「福建如火如荼在做,當地的產業鏈已比台灣完整。」一名曾任職法人,長年關注離岸風電的研究員直言。

目前,已有外商在福建設立系統廠、零組件廠。「他們是後發先至,技術相對歐洲廠商來說不算差,價格也不會太高。」這名研究員不諱言,台灣若非政策保護,業者從福建進口部分元件,可能更便宜。

就他的觀察,國際上的離岸風電供應鏈進入成熟期,以西門子(Siemens)、維特斯(Vestas)等一線風機系統廠的供應鏈來說,「有部分台廠打進去,但都不是技術能量最高的,有被取代的可能。」

這名專精離岸風電的研究員坦言,「地利」是台廠切入供應鏈的優勢,開發商因為風場在台灣而就近採購零組件;但若要打世界盃,必須提升技術能量,打入核心元件,且得經過數年取得認證,符合國際大廠標準,「台灣要切入已經比較晚了。」

其次,還有人才缺乏。台灣海事工程龍頭,宏華營造總經理陳宗邦指出,過去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不到20%留在原科系服務。」且開發商要求船員符合歐盟訓練規範,但台灣船員多半資格不符,即使現在開始培訓,最快也要五年的時間,趕不上風場建設時程。

太陽光電挑戰〉如何克服盤點土地面臨的障礙

至於在台灣發展相對成熟的太陽光電,也有難題待解決。

調研機構EnergyTrend認為,此次躉購費率調整,對廠商是正向助益;只不過,若要在2025年達成地面型太陽光電裝置容量17GW的目標,如何克服盤點土地面臨的諸多障礙,才是關鍵。

尤其,是涉及農業休耕政策的不適耕作區、生態保育、地層下陷等爭議較大的土地利用。不僅如此,EnergyTrend強調,還有內政土地法令的限制,中央與地方須在地目變更環節達成共識,才能真正推動地面型專案的發展。

回顧過去兩個月,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業者面對降幅超過10%的躉購費率草案,紛紛出來發聲。除召開聯合記者會,也陸續舉行研討會,只為破解外界迷思、謠言,希望政府訂定躉購費率時,能確實納入台灣獨有的外部成本。

如今,費率拍板,能否克服前述的挑戰,不僅業者得煩惱,力推再生能源的政府部門,或許也得設法幫忙破關,才能讓台灣的再生能源再往前一步。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