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調查

漂綠竟然有效!哈佛調查揭廣告怎麼洗腦你?

哈佛大學9月發布報告,揭露大公司在社群媒體上猖獗漂綠。圖取自Flickr by Stay Grounded

|

「友善環境」「不會產生污染」或「重視ESG」這類廣告文案真的能讓人們改變消費選擇嗎?實驗證明還真的有效。美國哈佛大學9月公布一份報告,揭露大公司在社群媒體上猖獗的「漂綠」(green washing)行為。 

綠色和平荷蘭分部(Greenpeace Netherlands)委託哈佛大學進行調查,分析歐洲12家最大汽車製造商、5家化石燃料生產商和5家航空公司,今年6、7月在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ikTok和Twitter)上發布的2325條貼文文字和圖像。 

這份報告《Three Shades of Green (washing)》發表於紐約氣候週(New York’s Climate Week)期間,直指汽車品牌、航空業、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利用人們對環境的擔憂,在網路上「漂綠」。「漂綠」指的是公司、政府或組織看似倡議或宣示對環保的付出,實際上卻反其道而行。 

涉嫌漂綠的公司,其社群貼文的關鍵特徵之一,就是常提及贊助體育賽事或慈善事業,而非談論公司販賣的商品。舉例,僅20%「環保」的汽車廣告實際在展售產品,其餘都只是在宣傳品牌「環保」。而石油、汽車和航空公司有20%的貼文關注體育、時尚或社會事業,67%公司的社群貼文描繪其業務的「綠色創新」色彩。 

哈佛大學科學史系附研究員、報告主筆蘇普倫(Geoffrey Supran)坦言,「社群媒體是拖延和欺瞞氣候議題的新管道。」當歐洲遭熱浪襲擊、各地氣溫飆破紀錄,理應對全球暖化負最大責任的企業,不但對氣候危機保持緘默,甚至用圖像、文字包裝品牌,重新定位為綠色、創新企業。 

延伸閱讀:英智庫爆石油巨頭「漂綠」!恐被課徵能源暴利稅 

我們是這樣被洗腦的?

調查顯示,企業利用自然、女性、非二元性別者、非白種人、青年專家等形象,以不同情境「綠化」企業倡議環保的訊息。而為心理學家也觀察到,消費者對自然意象有顯著的情感反應。 

案例一:德國漢莎航空公司(Lufthansa)在Instagram放上飛機圖片,融合機身與在海中游泳的鯊魚身體,以強調模仿鯊魚皮特性的塗層能讓飛機順應氣流,減少燃料消耗。 

圖/德國漢莎航空在Instagram放上飛機圖片,融合機身與在海中游泳的鯊魚。圖取自Lufthansa Instagram

▍案例二:法荷航空集團(Air France-KLM)和漢莎航空的推文,都附上「#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Fuel)標籤,來宣傳某些使用生質燃料的航線。 

對此,報告點出,這些貼文忽略一個事實。生質燃料僅占航空業整體燃料的一小部分,且並非所有專家都相信生質燃料可作為氣候安全的飛航動力。 

▍案例三:匈牙利威茲航空(Wizz Air)在「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發表的推文圖片裡,有1名身體一半是樹的非裔老婦,站在鬱鬱蔥蔥的綠色森林中。 

該貼文旨在宣傳如何減少個人能源消耗,研究人員稱之為「重新導向責任」,藉強調個人在氣候行動中的行為,以規避政府和公司作為。 

歐盟氣候和能源活動策劃的帕斯托雷利(Silvia Pastorelli)提出驚人發現,碳排大戶歐洲石油、汽車和航空業,正巧妙地在社群媒體上移花接木,運用自然之美來「綠化」其企業形象。「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漂綠,必須立法禁止化石燃料廣告和贊助來解決,就像菸草一樣。」 

研究證實:漂綠有效

全球顧問公司「行為洞察團隊」(Behavioral Insights Team)6月針對2400名受試者,設計漂綠廣告實驗。受試者分別觀看3則代表不同虛構能源公司的廣告,結果證實廣告有效,尤其是對關心環境的受眾。 

圖/顧問公司設計廣告試驗,證實漂綠有效。圖取自行為洞察團隊報告

第一則廣告是宣傳公司的綠色認證。穿灰西裝的女子走在摩天大樓前,搭配廣告詞:「我們的辦公室是環保的」,未說明該公司是否生產化石燃料。 

第二則廣告中可見1位面帶微笑的女士和3顆燈泡。廣告中未具體陳述公司做了什麼,僅問道,「你如何節約能源?」並提供一個線上碳足跡計算器,將問題拋給消費者。 

第三則廣告則說明公司能創造就業機會,隻字未提環境相關內容。 

「不幸地,我們發現漂綠有效。」行為洞察團隊說明,57%的人表示前兩個廣告中的公司比第三家公司「更有綠色績效」。 

資訊模糊難判,部分政府介入調查 

荷蘭特文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傳播學教授德榮(Menno D.T. de Jong)解釋,「漂綠」的行銷內容通常是不完整或無法證實的主張,似是而非又不易被反駁,一般人難以判斷訊息正確性。當第三方資料顯示企業訊息有誤時,消費者甚至可能選擇相信企業。 

《紐約時報》報導,部分國家政府已介入調查,以保護消費者。2023年1月起,企業在法國宣傳「碳中和」必須提供可驗證的資訊。英國競爭暨市場管理局(CMA)近期開始審視時尚品牌的綠色聲明。挪威消費者保護機構則點名時尚巨頭H&M,指稱其 Higg材料永續指數(Higg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 Index)不足以支持公司的環境聲明。 

延伸閱讀:企業玩真的還是漂綠?「ESG檢測儀」一查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