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及最想念的活動,大多數人迅速地回答:自由地去一趟旅行呀!無論是沉浸在異國他鄉的新氣味和景像中,或與其他疲憊的同行者分享旅途停留的片刻;是呀,我們是多麼懷念旅行所帶來的意義。
台灣潛水讓海洋進入你我生活
其實不用出國,台灣就有好山好水,更有美麗的海洋!以「讓海洋進入你我的生活」為使命的B型企業——台灣潛水。
創辦人陳琦恩說:「台灣潛水服務的對象是海洋。今天去潛水,是為了讓人愛上海洋進而保護海洋,而潛水收取費用,則是使這個理念永續循環的商業行為。」
服務海洋更實際的作為是成立「藍色基金」,將公司淨利20%用於海洋保育相關行動。包含環境保護,如定期淨灘淨海、推廣環保減塑;抑或是海洋教育,發起「海洋巴士」活動,到學校巡迴演講,宣揚海洋保育理念。
台灣潛水更加入「 捐1% 給地球」商業聯盟,捐款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資訊中心等的環境保育非營利組織。
潛水行程除了全面禁止塗抹有害珊瑚礁的防曬乳及化妝品的旅客下海,活動設計更使人們看見海洋與環境問題,讓旅客共同反思日常習慣與環境的關係。此外,旅行期間落實「全程不塑」,包含自備環保杯筷、零廢棄逛夜市、無包裝商店等,實踐「撿塑不如減塑」。
2019到2021年期間,已開辦超過 148場淨海淨灘活動、參與者近3500人、海廢總重為6858公斤。
另一方面,台灣潛水與不同品牌進行串聯合作,舉凡AVEDA的 海洋攝影展、艾瑪絲的親山艾海小旅行、淨毒五郎的永續無塑輕旅行,用海洋保育為各品牌的附加客戶加值。與在地店家、社區特色結合,推出恆春慢遊,使旅客從事淨海淨攤活動之外,更深入了解恆春在地自然人文,為當地商家帶來永續商機。
提高員工參與,支持在地社區旅遊
無獨有偶,澳洲B型企業——無畏旅遊(Intrepid Travel)發布新概念,為思考永續轉型的旅遊業者帶來新視野:
對當地社區和周邊小企業來說,發展「社區導向的旅遊(CBT,Community-base Travel)」行程,對振興當地經濟有直接效益,因此出版了可供同業效仿的,因此出版可使同業效仿的「責任旅遊指引」,從研究、培訓社區成員到監察機制,皆由當地營運人員全程參與。
此外,無畏旅遊組織全球責任團隊,各地區包括一名專門的社區經理,在全球範圍內監督規劃、審查項目及評估等。領隊通過講述旅遊業者對CBT的投入、行程及對當地社區產生影響的故事,善用親身體驗宣傳在地社區。
攜手價值觀一致的合作夥伴,發揮影響力
無畏旅遊在 14 個國家/地區推出了 22 項新的影響力體驗,從野生動物及環境保護、少數民族及其遺產文化保護 到女性賦權就業等。
其中,無畏旅遊拜訪印度齋浦爾的電動人力車公司,為低收入家庭的 200 多名婦女創造就業機會,也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地中海分支(IUCN-Med)合作,支持地中海的生態旅遊;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澳洲分會(WWF-Australia)在選定的南極洲區域航行,支持對鯨魚遷徙模式及鯨魚對海洋生態的重要研究,並透過船上公民科學計劃豐富客戶體驗。
低碳旅行玩出在地認同
旅行雖美好,但旅遊業無庸置疑是碳排放者,約占全球排放量的8% 。2020年無畏成為第一個通過「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的唯一跨國旅行社,將環境考量和脫碳融入產品開發中。無畏檢視了100個最暢銷行程,從婆羅洲、古巴、越南和埃及中刪除90分鐘以下的短途航班,並增加許多可步行等低碳排放行程。
無畏基金會成立於2002年,是財務獨立的非營利組織,由無畏旅遊支付行政管理費用,並將所有的募款都直接用在全球社區計畫中,至今已為全球 130多個社區籌集了 1166 萬澳元(約新台幣2億3880萬元),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能支付300萬美元的捐款給100個全球的資助夥伴計畫。
在無畏基金會推動下,至今已募款60萬澳幣(約新台幣1250萬元)支持在塔斯馬尼亞恢復正在消失的海帶森林計劃,協助推動水下森林復育防止海洋酸化、脫氧作用,並抗衡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等重大研究。
與一般企業基金會向富人募款不同,無畏是透過與客戶溝通,進一步對當地產生直接的認同,集眾人之力,貢獻給當地社區;內部研究顯示,旅客非常重視這一點,因可與他們所訪問的社區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更希望他們的旅程有更深的價值。
以基金會形式與世界各地的機構發展合作,更能深化當地社區環境保育或經濟發展的目標。
此外,調查顯示,大部分參與無畏旅遊行程的客戶認為,旅途中的教育層面對旅遊樂趣產生的影響最大。這項調查有助於了解旅行對人們的廣泛影響,協助業者持續創造旅行的影響力,不僅宣傳在地社區的多元文化及傳統,也讓人們保持身心愉悅。
延伸閱讀: 為減緩過度旅遊收取觀光稅,有助當地經濟與永續經營嗎?
本文轉載自「B型企業協會」,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