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輪第二階段《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於8月5日在瑞士日內瓦開幕。X@RGrynspan
全球各國為終結塑膠汙染危機進行《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這項被譽為自《巴黎氣候協定》以來最重要的環境協議,5日開始於瑞士日內瓦一連展開11天,最終仍未達成協議,未來將繼續談判。為何這次再度破局?哪裡卡關?
8月5日開始,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歐洲總部大樓外,「解開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等環保團體和原住民領袖接連舉行了示威活動,呼籲各國勇敢採取行動,完成首份全球具法律約束力的塑膠汙染公約。
本次談判會議自8月5日起,於聯合國歐洲總部萬國宮舉行,延後一天結束,一共為期11天,總計有183個國家、超過2600名與會者,8月15日舉行閉幕式。這場《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歷經3年、6輪會議,最後談判未達成協議,宣告日後繼續協商。
塑膠汙染政府間談判委員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閉幕式表示:「未能達成我們設定的目標,或許帶來悲傷與挫折,但這不應使我們氣餒。相反,它應激勵我們重拾力量、重申承諾、團結願景。」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瓦迪維索在日內瓦根據各國意見撰寫並提出了兩份條約草案,一份是在13日提出草案版本,以釜山談判成果為根據;另一份則是在15日凌晨所提出的修正版草案,是在13日第一份草案出爐後,後續根據各工作小組討論與協商後的版本。
此次談判文件長達百頁,關鍵條文仍有近1500處分歧標記,比去年底在南韓釜山的上次會議多出5倍。除了條文龐雜,連「塑膠汙染」的定義都未達共識,導致部分國家甚至質疑公約討論範疇,所有國家都拒絕將這兩份草案作為談判的基礎。
聯合國環境署(UNEP)再次重申,塑膠汙染已影響所有生態系與人類健康,每年約有1900至2300萬噸塑膠流入水域,若不採取行動,2040年恐增加5成。「這十天的談判充滿挑戰,背後有複雜的地緣政治因素、嚴峻的經濟壓力,以及多邊合作的考驗。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儘管困難重重,各國仍展現出繼續留在談判桌上的意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坦言此次談判非常艱辛。
關鍵第六條消失了,源頭限塑導致談判破局
這次談判破裂最大核心爭議在於《全球塑膠公約》第六條:「是否要限制塑膠產量?」在第二個版本遭刪除,引起各國譁然。
談判過程中,民間社會與部分談判代表不斷強調,這份公約不只是環境條約,更是全球經濟轉型的一環。巴拿馬代表蒙特雷戈梅斯(Juan Carlos Monterrey Gomez)強調:「沒有生產限制,就沒有真正的公約。」
支持方包括歐盟27國、英國、加拿大、澳洲、39個小島嶼國家及多數非洲與拉美國家組成「雄心壯志聯盟」(HAC, High Ambition Coalition),主張透過法定上限與逐步淘汰措施,從源頭減少汙染。他們引用數據指出,目前全球每年生產逾4億噸新塑膠,若無新政策,2040年將增長約七成,而回收率長年低於10%,顯示「無法靠回收走出危機」。
反對方則由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領銜,主張透過廢棄物管理、產品設計改善與循環利用即可解決問題。他們認為產量上限將衝擊經濟與主權,並認為將討論焦點從「汙染防治」轉為「生產限制」,會超出環境條約的授權範圍。
因此,「志同道合聯盟」反對在條約中納入削減塑膠產量或禁止化學添加劑的規定。美國更主張,應透過加強廢棄物收集與管理、改進產品設計,以及推動回收與再利用等方式,來減少塑膠進入環境。
「談判一直受到少數幾個國家的阻撓,因為他們根本不想要有協議。」哥倫比亞代表塞巴斯蒂安羅德里格斯(Sebastián Rodríguez)直言。由於阿拉伯、俄羅斯等主要石油生產國在談判不斷阻撓,主席在考慮其他國家更多意見情況下,在談判倒數階段提出第二個版本,然而,其中刪除了最關鍵「限制塑膠產量」的第六條條文。
吐瓦魯代表則幫14個太平洋小島嶼開發中國家發言,強調:「對我們的島嶼而言,如果缺乏全球合作與各國行動,數以百萬噸計的塑膠廢棄物將持續傾倒入海,衝擊我們的生態系統、糧食安全、生計以及文化。」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即便全面強化回收與廢棄物管理,若不限制產量,2040年全球環境中未妥善處理的塑膠廢棄物仍將增加47%。公約目標包括改善廢棄物管理體系,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與小島嶼國家。這些國家往往缺乏足夠的資金與基礎設施應對塑膠垃圾,導致海洋與沿岸汙染日益嚴重。

條文擁有高度彈性,最終成沒有牙齒的老虎
不僅如此,化學物質管制同樣爭議激烈。雖有大量科學證據顯示塑膠中的化學添加物對人體健康與生態系構成威脅,包括致癌、內分泌干擾與生殖障礙等,但部分國家認為這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職權範圍,應避免納入公約。WHO總幹事譚德塞公開反駁:「強調塑膠對健康的影響已確立,呼籲各國納入強制性健康保護條款。」
於是,墨西哥和瑞士在這次談判中提出了一項重要條款,獲得了130個國家的支持,欲放入第三條條約。這項條款的核心,是希望建立塑膠成分的追溯與透明度制度。由於塑膠製品中使用了超過16000種化學物質,其中約4200種被列為「高度有害」,還有5000種成分的安全數據至今仍未知。
這項條款的目標,是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範,逐步淘汰那些含有害化學物質的塑膠產品,以及像一次性塑膠這樣非必要的產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但因石油生產國家陣營反對最終也未放入條文內。
此外,為了落實提案,部分國家提議設定「階段性目標」,例如在「203X年」前禁止特定一次性塑膠,並允許在特殊情況下申請例外。這種設計兼顧了靈活性與進度要求,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警告,若最終條文缺乏具體強制性,公約將淪為「沒有牙齒的老虎」,過多豁免將削弱公約成效。
從支持限產到擁抱業界,美國態度左右談判成敗
美國在談判中立場備受關注。作為全球第二大塑膠生產國,美國與塑膠業界立場接近,反對全球產量上限與某些塑膠產品或化學添加物的禁令。這種立場的轉變,無疑對談判造成了重大打擊。在拜登政府初期,美國曾對限制生產表示支持,但現在川普政府似乎已經回歸到與產業更為友好的立場。
美國國務院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們支持改善廢棄物收集與管理、優化產品設計和推動回收與重複利用等措施,並強調「協議必須旨在保護環境免受塑膠汙染,並應承認塑膠在我們經濟中的重要性。」這種立場與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產油國形成一致陣線,弱化了公約原有減塑方向。
外界觀察到,美國在本輪會議前與石化產業界頻繁接觸,卻未按照慣例與環團與科學界會面,顯示政策傾向的明顯轉變。消息人士甚至形容美方「完全倒向產業友好派」,這對談判氣氛造成衝擊。對支持限制產量的國家而言,美國的態度可能決定公約能否在上游生產問題上取得突破。
「全體共識決」成公約緊箍咒,日內瓦閉幕後下一步
不斷協商破裂的結果凸顯出,公約決策機制採取「全體共識決」是呈現僵局的主要因素。根據現行規則,任何條文必須獲得全體國家同意才能納入。
「主席在會議期間都強調要共識決,但這種共識決很難去推動任一個議題。」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無奈表示,部分國家與環團呼籲引入投票機制,至少在無法達成共識時可用多數決突破僵局。然而,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印度等國堅決反對,理由是共識原則能確保公約的普遍接受度。
「這次會議只是休會,沒有結束!」瓦迪維索表示,會議最終未能就協定文本達成共識,未來也會在日後另行宣布的時間再度重啟談判,條文細節將來也會由締約國繼續討論。
《全球塑膠公約》主席兩版本草案對照表
項目 | 第一版主席案文 | 第二版主席案文 | 變化說明 |
---|---|---|---|
全生命週期管理 | 未明確放在總則條文中(僅零散出現) | 第一條明確強調「全生命週期」管理,呼應 5-14 決議文 | 新增:將全生命週期作為核心原則強化 |
供應與永續生產 | 明文列入條文(要求減少原生塑膠供應、推動永續生產) | 刪除「供應與永續生產」字眼,但保留條文精神,透過產品設計原則間接推動 | 刪除相關字眼,但保留精神 |
全球統一禁限用清單 | 設有全球統一的禁限用塑膠產品與化學物質清單 | 清單刪除,後續會員國決定 | 刪除:改為會員國後續制定,增加彈性 |
產品設計原則 | 原則較籠統,僅提永續性概念 | 設計三大原則:資源有效利用、永續生產、永續消費;新增禁止生產「對環境/健康有重大危害」「無法回收或耐用性不足」「含危害化學品」等產品的敘述,也提及對塑膠微粒與海洋影響需特別注意等字眼。 | 強化:具體化規範與禁止條件 |
塑膠微粒規範 | 提及但未詳細說明 | 加強規範,明確要求防止塑膠微粒汙染海洋 | 新增細節 |
廢棄物管理(漁具) | 有提到漁具,但僅限於列出種類 | 刪除列舉清單,改為提出防止任意拋棄的具體管理措施 | 修改:由列舉改為行動要求 |
公正轉型條款 | 關注弱勢族群 | 更明確指出:弱勢群體、小型漁民、原住民需關注健康與就業機會 | 細化:對象更具體 |
海洋汙染盤查範圍 | 著重締約國領海範圍 | 增加可延伸至公海並與他國合作調查的可能性 | 擴大適用範圍 |
公民教育(第17條) | 提及科學研究 | 新增要求將科學數據轉化為公民教育與知識素養 | 新增教育層面要求 |
原生塑膠減產(第6條) | 有明文減產要求 | 刪除明文,改採源頭減量與結構轉型,並保留產業緩衝期 | 刪除直接減產條款,但保留轉型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