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宗方濟各生前曾為弱勢族群、氣候發聲。取自vaticannews
日前辭世的教宗方濟各,享壽88歲。他留給世人的最大遺產之一,便是他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以及對所有關注相關議題的領袖、組織、個人的激勵。
梵蒂岡時間4月21日辭世的教宗方濟各,享壽88歲。他留給世界的遺產是,努力喚醒全球13億天主教徒對氣候變遷危機的關注,特別是對最貧困、最脆弱族群的衝擊。
聯合國氣候事務主管史提爾(Simon Stiell)表示,教宗方濟各一直是人類尊嚴的崇高象徵,也是推動氣候行動的全球堅定倡議者。「教宗透過不懈的倡議提醒我們,唯有與自然和解、保護最弱勢族群,才能達成真正的共榮。因為汙染與環境破壞,正讓我們的地球瀕臨崩潰邊緣!」他強調。
史提爾進一步指出,教宗的辭世將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感到哀痛,但他的訊息將永存:人類是共同體,任何一個社群被遺棄後,無論是貧窮、飢餓、氣候災難或不公正,整個人類都會在物質與道德上同樣受到削弱。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發表《願祢受讚頌》,為《巴黎協議》奠定基礎
教宗方濟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是2015年發表的《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在184頁的通諭中批判消費主義,寫道「這一切基於一個謊言:地球資源取之不盡,結果就是地球被榨乾,超越一切界限。」而教宗方濟各也明確表態,支持全球暖化主要由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科學共識。
該通諭發表的時間點很關鍵,距離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只有半年。該次會議簽署歷史性的《巴黎協議》,很多人認為,教宗的發聲與梵蒂岡的參與,對協議的達成發揮顯著影響。
英國世界資源研究所主管愛德華·戴維(Edward Davey)表示,「《願祢受讚頌》是一項卓越成就與願景,也是一種結合希望與正義的環保主張,引起各界深刻共鳴。」 受教宗方濟各影響,許多天主教國家代表團在COP21做出強而有力的氣候承諾,而教宗方濟各能跨越多元分歧,發揮強大影響力,也讓他在往後聯合國氣候會議扮演更深層的角色。

請樞機主教在COP28代讀講稿,要大國為碳排負責
2023年杜拜COP28舉行前夕,教宗方濟各再次以新版氣候呼籲書《願祢受讚頌・上主》(Laudate Deum)重申氣候議題的急迫性。
「隨著時間流逝,我意識到我們的回應仍然不足,而我們所處的世界正崩壞,可能已接近臨界點。」教宗方濟各指責富裕國家公民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像是在美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中國兩倍,更是世界最貧困國家的七倍。
教宗方濟各原本打算親自出席COP28,成為首位在氣候峰會上致詞的教宗,但因為流感與肺炎,他未能前往杜拜,僅由梵蒂岡國務卿帕洛林樞機主教(Cardinal Parolin)宣讀其講稿。
該講稿再次把道德責任與科學共識結合,譴責把氣候危機歸咎於貧窮國家人口增長的論述,並點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國家,該為貧窮國家減免債務。
COP29未能出席,盼建立公平新國際金融架構
去年在亞塞拜然舉行的COP29,教宗方濟各依然身體欠佳,但仍向主辦單位發出訊息,由帕洛林樞機主教再次代表宣讀他的講稿。
講稿指出,本世紀真正的挑戰,是對氣候危機的冷漠,並強調「冷漠就是不公不義的幫兇!」因此,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國家,應該正視對他國所背負的「生態債務」,而全新的國際金融架構,也該建立在公平、正義與團結原則上。

在梵蒂岡辦氣候韌性會議,提倡氣候調適重要性
直到生命最後階段,教宗方濟各仍持續強調氣候變遷所造成的不平等問題。去年5月,他親自在梵蒂岡主持為期三天的氣候韌性會議,邀請倫敦市長可汗(Sadiq Khan)、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和世界各地州長、城市領袖與會。
這場會議不僅聚焦在氣候變遷,更關注人類該如何調適。教宗方濟各在會中質疑各國政治領袖,「我們到底是在為生命文化努力,還是在推動死亡文化?」
他也重申,環境被破壞是「對上帝的冒犯」,更是一種「結構性罪惡」,威脅著全人類。
歐洲氣候基金會主席、《巴黎協定》主要起草人之一的勞倫斯·圖比安納(Laurence Tubiana)在社群媒體上表示,教宗方濟各是「重要的聲音」,「他清楚地指出我們正面對的危機根源,並提醒我們這場與氣候危機的奮戰,是為了整個人類的福祉。」

在國際舞台關心海平面上升議題不遺餘力的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總理莫特利(Mia Mottley)形容,教宗方濟各是「全球道德戰略領導的燈塔」,在新冠疫情的「黑暗與荒涼日子」中給予她指引與啟發。去年底與教宗會面時,教宗還提醒她,「我們的心、腦、手必須與信仰一致。去看見、聽見、感受所有人,幫助他們,並保護我們的地球。」
無論國家領袖、非政府組織、氣候倡議者,都受到教宗方濟各的一言一行所激勵。儘管走下人生的舞台,但教宗方濟各仍將被銘記為一位以道德領導、關懷貧窮、重視氣候變遷與人為暖化後果且跨越分歧、推動集體行動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