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台灣在COP27做什麼?團長林子倫:氣候變遷,台灣能做得遠比0.56多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擔任官方團長代表台灣出席COP27。白育綸攝

| 攝影 白育綸

0.56%,是行政院公佈台灣溫室氣體淨排放占全球的比例,排名世界第31。這個數字,在2007年台灣排放峰值時,曾是1%,讓台灣一度位列全球第21大的排放國。儘管如此,相較美國、中國、印度等碳排大國,台灣的碳排放量著實是小巫見大巫。

「減碳當然要,但就算排碳占比從0.56(%)減到零,人家也不覺得多厲害,」「不如換個角度,幫別人解決問題,台灣可以貢獻的,遠比只求自己減碳還大!」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多年,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有感而發。

歷來COP的主旋律,圍繞著控制全球升溫目標的減排(Mitigation)策略,由工業化國家主導的。但今年,回到非洲國家舉辦的脈絡下,COP27討論調適(Adaptation)作為、損失與損害補償的比例,來到歷史新高。

「極端氣候每天都在發生,我現在就吃不飽了,你還跟我說30年後怎樣?」林子倫直言。當各國的「多重目標」彼此衝突、並排擠資源分配時,就會產生「政治問題」。如果台灣認清事實,想向國際爭取「加一」、納入全球生態圈,能否換位思考就十分重要。

台灣想參與國際社群,得有更精準的淨零戰略目標

今年率隊參加COP27的林子倫,從談判桌的最前線觀察,台灣的淨零進程早有既定目標,且有良好的風電場、企業有意識,有良好的條件邁向淨零。但台灣想在國際社群爭取能見度,還是得擬定更精準的戰略目標,並結合產業強項提出創新解方。

例如,當國際上,更多國家開始談調適,台灣為貝里斯蓋的淹水預警系統,給予友邦實質的協助,讓對方真正感到受用。對許多因為氣候變遷受難的國家而言,比起看得見,卻難得到的聯合國資金,對方還更感念台灣的實質協助。

又如,當世界在討論對開發中國家進行損失與損害時,台灣應該可透過金融創新來提出解方、也透過國際合作來輸出科技與人才。這些都是在林子倫眼裡,屬於淨零前段班的台灣真正能做的事情。

林子倫指出,全球供應鏈大風吹,但台積電在台灣用最有效率方式生產,產出的單位碳排比起國外其他生產基地都來得低,就是在為人類減少碳排。不該只看見台積電碳排總量很大,台灣對國際社群的貢獻,應該更加被重視。

台灣有這麼多聰明的大腦,我們可以做的比0.56更多!

延伸閱讀:能源危機見真章!氣候績效指標中國大跌,台灣倒數第7

圖/作為台灣前進COP27的「團長」,林子倫坦言台灣能對淨零排放貢獻更多。白育綸攝

學者出身,柔軟不刺激,林子倫守住台灣生存空間

林子倫17年來不間斷地參與,作為台灣少數熟悉氣候政治的學者,他大部分的時間是「林老師」,以教授的身份,受邀在別人的展館演講、主持;另方面,他也與NGO串連倡議,爭取民間發聲的舞台,同時將第一線的氣候動態帶回教室。

林子倫永遠記得,從2005年蒙特婁的COP開始,為高雄市政府用簡單的海報擺攤,透過NGO的名義,成為第一個成功突圍,在COP設攤的台灣團體。當時的環保署副署長經過,還大加讚賞,並認為環保署也應該申設一個展示區。

然而,當氣候議題逐漸成為國際政治的角力戰場,便很難不將中、美、台的多邊關係也納入考慮。前進COP大會的官方展區設攤,變成更大的挑戰。

今年「林老師」又多了一個「林團長」的身份。6年來他擔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的副執行長,卻也同時是深耕氣候政策的學者。

林子倫解釋,自己的角色其實就像許多國家都有的氣候特使(climate envoy),如美國的凱瑞(John Kerry)、中國的解振華,都是代表元首,率領外交部、環保署等官員,在這個以國家為主體的會議中,參與政府對政府的會議與談判。

林子倫的西裝口袋裡,放著兩疊名片,一疊印著台大政治系的副教授職銜;另一疊的職銜則是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聯絡地址在北市忠孝東路1段1號的行政院。他要不負所託,代表政府與各國洽談氣候上合作的可能,但也要巧妙運用學者身份,不在兩岸議題上,挑起對岸的敏感神經。

COP成為國際外交的角力場,台灣如何掙得一席之地?

雖然不是林子倫第一次參與政府代表團,也不是第一次主導大、小的實質談判。然而,作為台灣參加COP27的最高層級,加上兩岸關係日益緊張,COP幾乎成為台灣在聯合國旗下,僅存仍允許台灣民間參與的國際場合,林子倫身上扛的壓力相當沉重。

圖/COP幾乎成為台灣在聯合國旗下,仍允許台灣民間參與的國際空間。白育綸攝

也因此,林子倫今年拒絕了不少NGO演講的邀請,盡量保持低調。兩週議程結束之際,他才鬆口願意接受媒體的採訪。

林子倫坦言,參加COP多年,其實於公於私,「氣候圈」彼此多少有點交情,但每個國家的代表,都有來自國內的壓力,「人家也有他的KPI」。這回出發前跟外交部沙盤推演,就已經想到,自己有可能遭到中國團「鎖定」。

把握台灣僅有的國際空間,旺盛的「民間力」成為氣候政治中夾縫求生的機會。在歷屆COP的大舞台上,「氣候政治」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專有名詞,一代一代像林子倫一樣的「團長」,在氣候外交的最前線,用實質行動為台灣撐起一片天地。

「千萬別妄自菲薄,走一圈各國攤位,你就會知道其實台灣做的一點也不差!」採訪終了,這位「林團長」又化身溫暖的「林老師」。

★《遠見》直擊COP27|點入專題追蹤更多淨零永續議題★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