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旭能源全球首創,在海上風機水下基礎培育珊瑚幼蟲,讓堅硬樁座成為培育新生珊瑚礁的搖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中指出,全球升溫若超過攝氏2度,地球上99%的珊瑚將消失;2050年,全球75%的珊瑚將因受暖化面臨重大威脅。離岸風電,恰好處於氣候變遷,與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重要基礎「珊瑚」流失兩大危機的交匯點,等於同時都跟這兩個議題有關。
2020年夏天,因氣候變遷與海水升溫,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小琉球海域及東北角海域損失約40%的珊瑚數量,這觸發全球最大海上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選在台灣展開「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
沃旭不僅諮詢了丹麥DHI海洋生態顧問公司,並向澳洲專家請益,還找上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合作與請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專門研究珊瑚演化生態的陳昭倫,2021年,首度在澎湖的岸上實驗室測試,結果珊瑚卵順利孵化發育成幼蟲,附著在與水下基礎相同的金屬結構上。
珊瑚孕育豐富生態,影響10億人口
其實,離岸風電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包括鯨豚等海洋哺乳動物、鳥類、潮間帶棲地動物、海床棲地動物及魚類等生物。那麼,沃旭為什麼會選擇珊瑚復育?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珊瑚保育」報告統計,全球有32%海洋物種以珊瑚為棲地,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之一。從經濟價值來看,更有10億人口直接或間接受惠於珊瑚,例如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高達360億美元。
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說,珊瑚是海洋生態系關鍵物種之一,其他的生物如魚蝦貝介等在牠們生活史的每一個階段或全部,會以珊瑚作為生長、攝食、繁衍、棲息等等的憑依,當所有的成員各自安好,如此一來,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
儘管如此,要在離岸風電的水下基礎上打造珊瑚的「諾亞方舟」,卻是一道難題。
沃旭能源企業永續資深經理李之安指出,過去沃旭雖曾有過在英國復育河口棲地,在丹麥以3D列印技術打造人工魚礁的成功經驗,但這次的珊瑚復育,不僅緯度與氣候差異很大,也是全球第一件在風機水下基礎上復育珊瑚。
沃旭提出「利用離岸風場創造珊瑚家園」的計畫,包含在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的整體建置支出1650億元內,選定在彰化外海已建置完成的111座離岸風機,做為珊瑚的培育基地。
2022年夏天,珊瑚產卵期間,由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以非侵入性方式進行珊瑚種苗培育,首先,在澎湖群島岸邊收集超過3億個被沖到岸邊、散溢的原生珊瑚受精卵,帶回實驗室孵育成能存活的珊瑚幼蟲,做為培育珊瑚的「先遣部隊」。1平方公尺的面積,約散布多達20萬隻的珊瑚幼蟲。
數天後,沃旭再將數萬隻珊瑚幼蟲,載運至澎湖東北方約50公里處的大彰化離岸風場,涉及專案人數超過30人、由耗資10多億元打造的海上風機運維船,協助安置在風機水下基礎上。
沃旭指出,該區域的海水溫度穩定,風機水下基礎在近海平面處有足夠光照的地方,珊瑚幼蟲就會附著在水下基礎的表面。穩定的環境條件下,預估會有數萬隻珊瑚幼蟲成功附著。
第一年,存活下來的珊瑚蟲超過1000隻,未來有機會進一步擴大利用,成為培育新生珊瑚礁的群聚處。
李之安分析,考量到海流和海水混濁度,同步採取一系列風險減輕措施,例如復育箱的設計,以利於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增多生長的珊瑚,以及後續繁衍的幼蟲,讓這些無數後代能夠順著海流漂到其他海域,附著在天然形成的珊瑚礁上,生生不息。
效益大於損失,推「淨值正面效益」
由於是全球首例利用風機水下基礎來培育珊瑚礁,對台灣的風電產業及環境生態,意義深遠。
沃旭表示,9月底已完成第一次的水下攝影檢測,預計年底可公布與分享分析結果;即使不成功,也有為復育經驗種下寶貴數據與經驗。
沃旭能源台灣董事長汪欣潔表示,針對風電建置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沃旭有一套「淨值正面效益」(net-positive impact)的核心價值思惟。簡單來說,就是藉由採取各種維護措施讓效益大於損失。
對沃旭這套「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也有同業深表認同,甚至倡議能讓生物多樣性的工程,成為離岸風電風場的「標配」。如此一來,風電不只節能,還多了生態復育的永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