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大力開發離岸風電,爭搶各類工作船舶,成本愈拉愈高,現傳出台灣的開發商搶不到外籍船,風場開發可能卡關。台灣的綠電發展怎麼辦?
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在2023年初可謂多事之秋!不僅風場債務連環爆,如今「缺船」預言成真,為開發進度再添變數。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2年前,就有離岸風電開發商示警工作船可能不足。如今,開發商發現,鄰近的日本與歐洲各國大幅度開發離岸風電,已經掀起全球搶船大戰。
「台灣現在要租到適合的船,好難!」開發商指出,愈來愈多可進行離岸風電開發的外籍船選擇到其他地方工作,加上台灣合適的本土船相當稀缺,「想做卻沒船可用。」
接下來,即便設備商如期交出機構件,也無法運輸、組裝,遑論併網發電,誠如開發商悲觀所言:「風機機件可能只能放在港口,任憑風吹雨打。」
安裝船最缺,租船遇難關
開發商說明,台灣最欠缺的就是「安裝船」,包括裝卸大型組件、鋪設海纜以及運送水下基樁、塔架、葉片等組件的船舶,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狀況,才會引發搶船潮,租船已難如登天,就算找到船,花費相較2年前已經翻倍。
「這是動態供需的問題。」台灣離岸風機基礎暨海事工程協會理事長周顯光坦言,日本、歐洲甚至中國的開發案量增多,競爭相對激烈,台灣已非首選工作地點,確實耳聞安裝船租賃有困難。
經濟部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認為開發商應提早預訂船隻,如果因此影響風場施工走期,可舉證展延,「但搶船涉及商業模式,政府無法涉入。」
配合政府國產化,外籍船、本土船竟會兩頭空?
能源局看來置身事外,但缺船肇因可不只有國際局勢,「產業鏈國產化」則是另一把雙面刃。
開發商提到,配合經濟部推動產業鏈國產化,優先與國內船舶合作,帶動海事工程發展;豈料,合作過程中,常發生資訊揭露不對等,需耗費時間和船東比對權利義務,而本土船可以工作的走期與規格,和開發商的實際需求也常產生落差。
也因此,本土船的量能不夠,開發商會申請外籍船「入級」在台工作,但申請過程相當耗時,也會影響工期,部分核准期限將屆的船隻今年是否續留台灣仍是未知數。
至於各種配合國產化的後遺症,更讓開發商焦急萬分。以現有風場開發狀況來看,2022年底應有5座風場完工,僅大彰化西南如期完成,遞延至今年應完成的風場包括海能、允能一期、允能二期以及大彰化東南等4座風場,還有中能、海龍等多座風場待建置,雖然能源局樂觀看待進度,但根據概估,1座360MW的風場開發約需1艘風機安裝船、1至2艘水下機件安裝船與2至4艘鋪纜船。
如果各個風場同時施工,而國外缺船持續惡化,國內又沒有合適船舶,開發商不諱言,恐面臨外籍船、本土船兩頭空窘境。
周顯光指出,雖然全面缺船可能性低,但的確聽聞開發商提出量身定做的工作需求,許多本土船難以負荷,加上近來風機大型化,多數船舶也無法載運,導致合作破局。
陳崇憲說,投資製造離岸風電專屬船舶動輒近百億元,多數本土業者興趣缺缺,目前僅有台船正在開發國內第一艘離岸風電浮吊船「翡翠輪」,預計今年6月交船,進行水下基礎與大型風機的運輸與安裝作業。
至於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等的問題,周顯光認為,申請風場開發時都會召開審查會,開發商出具船舶相關證明才有投標資格,發現需求不符時,開發商要講清楚,公協會和船東若認為條件不合理也應該提出來,由專業第三方評估。
碼頭太少,機件快沒地方預組裝
只是,台灣不僅缺了工作船,也缺乏風機機件的預組裝空間,許多廠商投入製造優質的機件,目前卻只有台中港提供預組裝的場地,現已幾近滿載。
在地港區工作人員私下透露,如果不是配合國家政策,「幾乎沒人想增加預組裝風機組件的地方,因為很不划算。」工作人員估算,1個風機組件的組裝時間長,一擺可能就要半年,而一般貨櫃的數量與拖運量多出好幾倍,成本效益高下立判。
周顯光直言:「沒有一個國家會事先準備好預組裝碼頭。」他說,興建離岸風電專屬港口得耗費幾十億元,如果需求減少,港口可能因此停滯,就他所知,現僅台中港有擴充計畫,基隆港、台北港和高雄港還在考量成本與收益。
能源局統計,台灣離岸風電累計至2022年,裝置容量為1.4GW(10億瓦),扣除遭取消開發的麗威風場,原本的預估設置量應該要有2.2GW,也就是說,既有完成度僅63%。
由於為期2年多的新冠肺炎,台灣多處離岸風電的風場開發進度遞延,如今面臨全世界的競爭導致缺船,若各方態度持續消極,已為台灣的綠電發展,埋未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