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端氣候,不能只是防災,也得做好知識管理。然而,ESG資訊揭露標準不一,如何做好氣候變遷風險管理?完整的氣候資料庫是必備神器。
極端氣候時代,建置完整的氣候風險資料庫有多重要?
23日,富邦金控、富邦文教基金會與台大風險中心舉辦「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首場論壇由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靜貞主持、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說明綠色金融3.0的推動進程、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分析氣候變遷資料庫的品質與應用。
同時,邀集產業界先進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郭倍廷,分享資料揭露的整合、分析、確信,以及金融業對綠色轉型的貢獻。
金管會自2017年起推動「綠色金融」,於去(2022)年9月發布「綠色金融行動3.0方案」,要求各業態金融機構應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四大面向「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為基礎,在既有的風險管理程序中納入氣候風險,希望達到「整合金融資源,支持淨零轉型」的願景。
公私協力整合資源,建立氣候風險資料庫
邱淑貞強調,氣候變遷帶來低碳經濟相關的「轉型風險」,和影響氣候環境面的「實體風險」。透過推動氣候變遷財務相關揭露(TCFD),將風險轉化爲財務影響,以科學化、數據資料剖析衝擊和機會,引導企業設定目標、進行風險管理。金管會亦啟動永續金融評鑑,助金融業者瞭解風險管理項目和重點。
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多年,主要對象為金融業及上市櫃公司。金融業資產來自對各行業的放款投資,企業的資產變化之於金融業是風險也是機會。其次,上市櫃公司扮演領頭羊角色,帶領產業鏈做好碳排管理,在年報、永續報告書中揭露相關資訊,經第三方確信,最後由金管會整合資料。
除了證交所企業ESG資料平台、經濟部中小企業碳排估算工具等,金管會也積極整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及各部會的資料,建立氣候風險資料庫。不過,她直言台灣目前面臨公開資料不足、資訊定義格式不一等問題,未來會訂定符合金融業規範與國際一致的標準,透明公開供大眾使用。
「減碳時間緊迫,不論是猶豫不決或超前部署,時間就是一直流逝,」邱淑貞認為公私協力,化目標為行動才是實現淨零排放的解方。
氣候變遷不是防災就好,五步驟建立氣候資料庫
研究氣候變遷逾30載,童慶斌強調「知識管理」的重要性,資料正確性和透明度會影響國家資訊系統整合,若可信度低或基準不同就無法比較,遑論作為決策的參考依據。
童慶斌舉例,台北地區降雨量差異不大,淹水程度卻大不相同,「不同產業需要不同資料,知識也需要經過加值。」
隨著極端氣候頻傳,童慶斌認為,面對氣候變遷不是防災就好,更重要的是氣候變遷下的情境分析及風險預測。他闡釋,歸納過去經驗、提出未來五年的變化預測屬於「防災」,而「氣候變遷調適」無經驗可循,須要科學評估實體風險,然而台灣目前未有整合型的國家資料庫。
談及建立氣候風險資料庫,童慶斌列出五大步驟。首先,資料定義要清楚,並以科學為基礎。接著,資訊標準必須一致、完整,最後要具備國際性,以符合國際化貿易需求。有了共同資料庫,金管會有依據去查核資料正確性。
童慶斌提醒,當外部資料進入產業、系統,資安問題也會浮上檯面,須做好防範。
調查揭氣候風險揭露現況,TNFD是下一座高山
KPMG針對2022年全球企業永續報告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及台灣百大企業中,分別有34%及67%的企業於永續報告書中導入TCFD架構,較2020年有顯著成長。其中,台灣以科技、媒體與電信業、金融服務業及化學製品業接納度最高。
林泉興分享台灣企業氣候風險揭露現況,發現關鍵落差在於缺少氣候風險治理架構,以及情境分析、財務量化分析結果,如何納入公司目標設定。林泉興認為氣候變遷風險資料庫不只幫助企業避險,也隱藏綠色機會。
另一方面,林泉興點出,國際趨勢正從TCFD擴大到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全球有過半的GDP、約44兆美元的經濟價值,中、重度仰賴自然及生態系,恐引發一連串的氣候環境連鎖效應。今年9月,聯合國將正式公布TNFD的最終建議框架,林泉興呼籲企業及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