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積極走向淨零之際,因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自然生態改變依然正在惡化,過去20年來海洋的顏色漸變超出自然現象,其中甚至有超過56%的海洋都呈現這樣的情況。因應環境永續議題,臺大風險中心日前揭露「2023年淨零轉型民意調查」結果。此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行第二屆「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也正式揭開序幕。
靠近赤道的熱帶海洋怎麼了?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從2002年開始監測並追蹤海洋顏色的變化,其中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論文第一作者、英國國家海洋中心(British 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的蓋爾(B.B. Cael)表示,我們之所以關心這些顏色變化,是因為顏色反映了生態系統的狀態。
海洋的顏色源自被什麼東西覆蓋,綠色通常意味著該區域存在以浮游植物為底的生態系統。研究發現,靠近赤道的熱帶海洋,在過去20年間變得更綠。科學家指出,氣候變遷可能是主因,可能是有害的藻類,像是藍綠藻或是其他構成有害藻華的生物在溫暖水域更容易繁殖。不僅會消耗水中氧氣產生有毒物,也會危害海洋生物。
如果浮游植物會影響海洋的碳儲存能力,若數量過多,大量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分解時會消耗過多氧氣,形成「死亡區」。科學家警告,隨著海水溫度持續攀升,這種不平衡現象只會日益加劇。
2023淨零轉型民意調查出爐
19日,臺大風險中心公布「2023年淨零轉型民意調查」,逾九成的受訪者已經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並且有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同臺灣需要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來防止未來世代受到嚴重的氣候災害。此外,逾八成的受訪者支持對企業徵收碳費以應對氣候變遷。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社會已經進入能源轉型的發展階段,大部分的受訪者支持再生能源成為臺灣穩定的能源之一,並且願意支付更多的費用來使用再生能源。接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或已經安裝了屋頂太陽能板。
臺大風險中心建議政府應該積極推動淨零轉型改革,包括跨部門的修法、跨領域的合作等,以實現更具世代公平、國土永續、民間協作的精神,並推動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
然而,受訪者普遍認為政府在氣候治理上的能力不足,並期待政府能夠制定更完善的因應政策。這個趨勢顯示出,政府需要更加重視氣候變遷問題,並且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以滿足民眾的期待。
周桂田指出,本次調查雖然顯示能源轉型典範已經普遍落入到民眾意識。政府除了把握這一波的社會期待,應更系統、細膩的規劃再生能源的推動。除了強化屋頂型太陽光電的獎勵設置,另方面也推動大規模的太陽光電建置,應循合理的國土規劃與永續原則,開闢問題解決機制與社會對話共識,避免對立與抗爭。
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開跑
21日,第二屆「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正式拉開序幕。整場博覽會也舉行多場重磅論壇,有永續城市首長高峰會、第二屆氫能論壇、永續淨零高峰會,以及永續能源高峰會等。包括台北市長蔣萬安、雲林縣長張麗善、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台電總經理王耀庭等人皆出席參與這場博覽會。
亞太永續博覽會總召集人簡又新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雖然是個挑戰,但也帶來許多機會,呼籲大家一起攜手邁向2050淨零未來。」他強調,必須加緊行動,團結起來為我們的以後世代創造一個美好的地球,盼透過博覽會讓大家分享成果與交流經驗。
以2050淨零碳排為國家目標的前提下,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指出,去年公布淨零路徑及策略之後,今年進一步核定4年743億投入淨零科技,以及4年111億元打造創新包容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