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於8月24日正午開始,陸續排放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入海。台灣會受影響嗎?海產還能安心吃?遠見podcast《遠見ON AIR》邀請國立清華大學榮譽教授董傳中,專業解惑核廢水的4大疑問。
日本於24日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排海作業,周邊國家如中國、南韓等,都傳出多起官方或民間團體的抗議聲浪。究竟核廢水的排放,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台灣附近的海域會不會受到影響?(編按:核廢水也有其他稱法,包括核處理水、核汙水、核排放水等)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董傳中接受《遠見ON AIR》邀請,針對民眾最關心的核廢水問題,逐一說明解釋。
Q1〉什麼是核廢水?不只含氚
董傳中首先解釋何謂核廢水。他表示,以科學上來說,「含氚核廢水」才是正確的講法,而不是「氚水」,因為此次排放的核廢水中,不是只有氚一個放射性元素。
他補充,日本政府雖然有針對核廢水研發一種名為「多核種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ALPS)」的設備,宣稱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而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
Q2〉會直接危害人體嗎?這種放射性物質更得小心
董傳中認為日本政府的「氚水」講法誤導視聽,因為「氚」是危害性最小的放射性元素之一,若不斷強調「氚水」等於核廢水,會讓大眾忽略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
他舉例,核廢水中的另一個放射性物質,鍶90,是一種趨骨性核種,一旦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中,不容易從身體排出。換句話說,鍶90被人體吸收後就很難代謝掉。
然而,董傳中表示,這種趨骨放射性物質含量並不高,若要進一步討論輻射對人體的危害,還需看輻射的劑量大小。他解釋,如果是100毫西弗以下的劑量,就是所謂的低劑量輻射,雖然有致癌的風險,但發生機率極低,所以科學上會將其分類為可忽略或可忍受的風險。
Q3〉該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漁獲?三原則判斷
日本正式啟動核廢水排海後,中國澳門等地紛紛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台灣是否也應該跟進呢?董傳中回應,要決定是否進口某國的產品,不光只是需要顧慮安全性而已,同時還要考量其正當性和是否為最適化的選擇。
他補充,這三個原則也有其優先順序,分別為正當性、最適化和安全性。
董傳中進一步舉例,正當性指的是利大於弊,假設今天要進口的A國物品屬於民生必需品,同時無法以別國的產品來取代,這就是所謂的具有正當性。或者以台灣為例,之前政府開放日本福島食品進口,聲稱此舉是爭取加入國際組織的關鍵籌碼,這也算是另一種正當性。
至於最適化,是指進口的物品是否在一個最好的情況下,受到最好的檢測。最後的安全性,則是指進口的商品符不符合安全標準,例如日本的海產含有的放射性物質是否符合台灣的安全標準。
Q4〉海產如何安心吃?避開「這一種」
董傳中點出,事實上能夠進口到台灣境內的日本食物是經過檢測,且符合國內安全標準。不過,他坦言,食用福島地區的海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畢竟核廢水是從日本福島地區排入海,該海域的濃度一定會比較高。
董傳中建議,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至少半年內,先避開來自福島的漁獲。若民眾真的無法割捨日本海鮮,對此董傳中也給出另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避免食用海鮮生物的骨頭,例如魚骨、魚頭,因為像鍶90這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比較容易累積在骨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