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懂的醣經濟,究竟是誰將它細細推敲出來?且聽永豐餘靈魂人物何壽川拆解。這位76歲的理工男,是台灣醣經濟的「造局者」,更將是堅守到最後一刻的推動者。
如果我們造紙,只是像過去供應日常用品,就會淪為純量產的生意,但其實,它背後有很多科學,」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在集團邁向百年之際,拋出減碳迫切下的創新解方「醣經濟」。
這是何壽川自2021年5月帶領何家全面撤出永豐餘投資控股公司董事會、轉往專業經理人治理之後,首次公開現身。
何壽川
出生:1945年
學歷: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碩士
76歲的他,一頭白亮亮的招牌白髮,在永豐餘論壇上穿梭,顯得特別醒目,只見他熱絡地向與會的集團董總寒暄,精神奕奕,清朗活躍。
經過大半年沉澱,何壽川選擇回歸集團核心的造紙業議題,總結永豐餘百年來對農業科技的心得,回應氣候變遷與減碳議題,提出以醣為核心的生物質資源,期望永豐餘在2012年定位集團是「材料公司」後,更深一層,鎖定醣科學為基礎,發展生質材料、生質能源,為核心的醣經濟。
談布局〉廢棄物資源化,跨進綠色製程
何壽川接受《遠見》專訪時表示,造紙業以前在製造時,從來沒有考慮碳排放的問題,但最近30~40年來,全球環保意識提高,嚴格規範生產標準,例如廢水標準、用氧需求量,限制生產消耗的環境資源,集團也大步跨進綠色製程領域。
「20多年來,我們將生物技術,導入新製程。例如將微生物引入廢水之中,微生物碰到這些『養分』後,會變得非常活躍,將有機物分解成沼氣,我們現在養的『厭氧菌』,大概是全台灣最好的,長得又肥又胖,又是最認真工作的,」何壽川笑著說。
談起生物科技,何壽川思路綿密、描述鉅細靡遺,一串串廢棄物資源化的流程,一開篇,就能講上三天三夜,這是他退出董事會之後,反覆思索的未來。
何壽川認為,醣科學過去主要應用在醫藥領域,現在可以應用到工業領域。做藥,10年也磨不了一劍,但做材料科學不一樣,馬上做,馬上驗證,立刻就能完成新項目,做藥品談的是效果,但「醣」變成科學材料後,將能計算它的「經濟性」。
「單單去種樹、搶碳權,不是COP26(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要大家做的事,它是要做『衍生物』,逐步取代現有的石化,為人類生活帶來重大的改變,」何壽川以材料老兵的身分,解構醣經濟樣貌。
談轉型〉聚焦低碳、低能耗、去石化
但現實來看,科學與經濟之間,仍存在巨大鴻溝,講究務實與實作的永豐餘,決心創建永豐餘學院,補上落差。
永豐餘學院主要目的是跨系、跨所、跨國的知識交流,常見的產學合作,多半是「一對一」,某家公司與某所大學合作某項專案,鮮少是「多對多」的共議共創,缺乏可相互討論的平台場域,不僅國內互動有限,也不易接軌國際。
為了帶動集團加速轉型,學院將鎖定三大領域:低碳(Low Carbon)、低能耗(Low Energy)、去石化(De-fossil),從科學角度,挖掘全球創新製程、產品和商業模式,補強並延伸永豐餘永續實力,它不僅是集團內部在技術上的學習場所,也是一個支持、並有助於實現集團戰略目標的學習場所。
總帶有幾分仕紳儒雅氣息的何壽川,長年經營龐大集團,幹練模樣,讓人忘了他其實是理工背景出身。
1967年畢業於成功大學機工系後,他遠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對科技與材料著迷的「理工男」性格,深植他的靈魂。
1960年代台灣尚無工業生產設備的製造能力,何壽川歸國後在永豐餘建立工程設計規劃團隊,讓台灣紙業脫胎換骨,在亞洲嶄露頭角。97年歷史的永豐餘,現橫跨造紙、科技、生技、公益教育等事業,集團相關企業多達100個,其中9家為上市櫃公司。
見證過台灣產業轉型、帶領過大型企業拚戰市場,面對變局,企業該如何因應?
「所以,若不繼續創新,不可能使你的企業繼續經營下去,」何壽川流露出嚴厲的眼神,他直言,產品都有生命週期,造紙業的生命週期可以達到90多年,從業人員算是非常幸運,幾乎可以很懶惰的每天過著相同的日子,但日子不會永遠這般安逸,如果不創新,企業終究無法永續,百年企業也是這樣。
談接班人〉要真才實學,懂得運用多元人才
「父親傳給兒子?以後沒有這種故事了。因為他可能沒有能力,迎接新技術的發生,未來技術面的改變,會是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快,以後是需要真才實學,懂得運用多元人才的人,」何壽川話鋒一轉,幾乎觸及敏感的接班議題,但輕輕點到為止,並未進一步深入說明。
他表示,永豐餘的根本始終是能源與材料科學,而兩者其實是孿生兄弟,新上任的董事長劉慧瑾,曾在台達電服務多年,能源背景與數位領域經驗,將可為永豐餘帶來新一波轉型。
雖然何壽川已退出永豐餘投控董事會,但仍是集團裡為理念奔走的傳教士,「醣經濟」值得一代一代往下做。
設學院〉產學交流共創,打造實驗場域
過去因為汽車等機電能源所需,原油不斷被開採,其中95%的原油煉化成汽油,剩餘的5%在材料科學突破下,100年來衍生出龐大的石化經濟。醣經濟與石化經濟,現階段的規模與應用完全無法相比,但總要開始,才有機會。
永豐餘期望透過學院建構知識平台,補充科學領域的不足,並串連產業成為實驗場域,產學交流共創,創造有系統的知識體系,最終影響教育,當醣科學成為下一代科學家的「必修課」時,就有源源不絕的人才與創意湧入,成就醣經濟成形。
美好的願景似乎非常遙遠,生質材料、生質能源,真的能成為新經濟、新能源?何壽川半開玩笑地說,「豬吃的東西,都可以轉化成沼氣發電,人吃的比豬好,為什麼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