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屏東的屏東科技大學,以農牧聞名,校長戴昌賢認為,現今的農業人才不再只是專注於單一技術的養成,從生產過程到產銷,以及全方位的考量永續,跨領域已是必備技能。
農業生產重視的是經驗累積,不過有時候經驗並不管用。去年很多農民依照著他們的經驗,按時種植、撒肥料等,但種出來的鳳梨都是黑心的。由於氣候變遷,溫度、濕度等條件改變,氮、磷、鉀的比例用錯,就長不出好的鳳梨。
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非常大,加上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依舊存在,運用智慧化設備、跨領域知識愈來愈重要。過去種植可能是以利益為優先,使用農藥、抗生素等,污染了土壤與生態,但現在永續、社會責任已是農業人才必知的議題。
現在培育技職人才,跨領域比熟練單一技術更為重要。農業人才也是如此,從生產到銷售,以及智慧化、自動化、綠色化經營,培養跨域力是一大關鍵。
在屏科大,我們鼓勵每個學院一起參與農業應用,跨域交流。像是車輛系製作的無人載具,應用於稻穀收割、施肥,也有具影像辨識功能的機械手臂,協助拔除雜草,許多應用都讓農業生產更加便利,不同科系的學生都有實作場域。
當農業走向智慧化,人才不能只會養殖、栽培,因為當智慧溫室壞了,自己卻什麼都不會,只能打電話請人來修,魚大概也都死了。農業人才也需要了解機械操作、維護,以及後續的行銷、管理等。大學課程當然也必須跟著改變。
與在地農友合作,共同發揮創意
屏東是農業大縣,學生有機會與在地農友合作,例如當地的鳳梨賣不完,我們可以協助做成鳳梨乾、鳳梨酥等,結合屏東的在地特色做好行銷,或是打造鳳梨園觀光、纖維再利用等,很多創意與專業可以讓學生挑戰。
我們歡迎不同領域學生加入農業。或許有人會想,高職階段所學與農業無關,但這不是阻礙。高職念商或好比曾做過產銷評估的學生,進入農業領域,能將網路行銷專業應用於農業,正是我們期待的新人才。
不過,發展在地經濟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考量永續議題,農業跟生態保育是有點衝突,但我們必須在中間取得一個平衡,用更環保、綠色的方式經營。
多參與USR計畫,一起解決實務問題
目前在各行各業,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是人才的必修課,從大學到企業,早已積極推動企業(CSR)或大學(USR)社會責任計畫。但學校並沒有「永續系」,因為永續應該是從各領域專業出發,培養永續、綠色概念,而後在不同領域開枝散葉。
以屏科大的USR計畫為例,除了有名的「老鷹紅豆」外,在台中霧峰區推行的「黑翅鳶米」也獲得巨大成功。當初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團隊發現,農民會在田裡用藥防鼠害,而老鷹又補食老鼠,造成老鷹被毒害。因此,團隊透過研究專吃活鼠的「黑翅鳶」習性,將其引進田裡巡田、捕鼠,打造友善稻米區。
我們也在屏東鳳梨田設立老鷹鷹架,吸引貓頭鷹棲息、獵食老鼠,推動生態研究,搭配偏鄉環境教育及友善農產品推廣。
我們期望更多學生參與USR計畫。對學生來說,過程都是在學習與收穫,可將學校所學與當地交流,一起解決實務問題,達到促進SDGs的目標。
此外,我們想像農業人才出路也不僅有耕種、養殖,好比說園藝治療應用於高齡族群,透過景觀設計、香味、色彩等,都可以刺激長輩的五感,甚至減緩老人失智的發生。許多人家中也有飼養寵物,也帶動了相關商機,其中寵物治療也是學生可以發展的方向。這都只是冰山一角,人才的出路將更加多元。
在《遠見》調查的企業最佳大學中,屏科大總是榜上有名。其實,許多企業很看重踏實、勤奮的基本特質,而這也是農業人才優勢,因為種植時,作物長不出來、動物治療這些都急不得,也不能臨時抱佛腳。
最後從在地出發,我們也要思考國際。好比氣候變遷、蝗蟲、非洲豬瘟,對全球農作物的影響,都是國際性議題。不管是議題的合作與解決,或是生產、行銷上的推廣等,擁有國際觀的人才將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