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新能源

國外流行碳封存,台灣卻爭議到沒人敢做?碳捕捉後又該去哪?

國外流行碳封存,台灣卻爭議到沒人敢做?碳捕捉後又該去哪?

成大教授陳志勇開發獨家技術,於成大安南校區建置全台首座「負碳示範工廠」。成大提供

|

2050年淨零碳排大限在即,全球除了減碳,現在更積極發展「碳捕捉」等負碳技術,台灣也不例外。然而,究竟碳捕捉後該去哪、如何處理?卻是樁國內尚無共識的大哉問,尤其,碳封存在2012年引發爭議後,自此無人敢碰……

「現在全球談2050淨零碳排,也把二氧化碳捕捉推到風口上,不過實際上真要大規模碳捕捉,還有段距離,」乾冰製造供應商冷研科技總經理魏毅明很有感,過去兩年,碳捕捉忽然竄升成台灣業界熱議的關鍵技術,也吸引產學研紛紛攜手搶進。

但是,究竟二氧化碳捕下來後該去哪、如何處理?卻是個台灣尚未有共識的大哉問。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萬皓鵬透露,相較台灣近年才風行碳捕捉,國外則已行之有年,目前國際上如美國、日本、加拿大,大多選擇將二氧化碳捕捉後,找安全場址,直接注入地底下永久封存;其次才是投入再利用,包括用於乾冰、強化採油、再製化工原料、微藻養殖等。

然而,國外最主流成熟的碳封存技術,來到台灣卻引發極大爭議。2012年,中油本打算在苗栗永和山打造碳封存示範場域,將二氧化碳封入深度逾3000公尺的封閉岩層,一面減碳、一面還能增產當地天然氣田。

當時,這樁示範計畫旋即引起地方民眾、環保團體反彈,擔憂二氧化碳封存可能洩露、引發危險,最終計畫只好嘎然而止,自此,台灣也無人敢把碳封存搬上檯面。

對此,萬皓鵬顯得有些無奈,畢竟從科學角度分析,其實只要選擇安全場址,將二氧化碳經高溫高壓處理、以超臨界流體型態注入地下時,是相當安全且穩定的,「不然像我們平時開採的地下天然氣,應該也沒看過天然氣到處外洩、到處冒吧?」

他認為,碳捕捉後,單靠小量的再利用,恐怕還不足以全數去化,因此,碳封存勢必還是台灣必走之路,只是前提要和民眾、環保團體充分溝通。

封存卡關,台灣業界另闢蹊徑

目前碳封存暫不可行,二氧化碳還有去處嗎?放眼業界,目前專家公認發展最成熟、從技術到再利用全面落地的企業,當屬台泥。

台泥的碳捕獲與微藻養殖屢獲ESG獎項肯定。台泥提供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常說,「水泥有個原罪,原料石灰石只要一燃燒就排碳,」也正因為這無法扭轉的宿命,才讓台泥前早在10年前就投入碳捕捉技術。

台泥副總黃健強透露,最初台泥不是看上碳捕捉商機,反而是從永續切入,「畢竟水泥業不減碳,將來面臨很多碳稅,根本沒辦法生存。」所以早在2012年,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便找上工研院,期望開發適合水泥業的碳捕捉技術。

萬皓鵬說明,為結合水泥業製程,工研院開發一種專屬台泥的技術叫「鈣迴路」,直接利用水泥製程高溫、石灰原料當吸附劑,進行碳捕捉循環。如此一來不但省能耗、成本也低廉,經濟效益遠優於市面上的化學吸附碳捕捉。

更重要是,台泥還接著發展出下游商業模式,看上微藻吸碳效率比樹木多300倍,便將二氧化碳用來養殖特殊的「雨生紅球藻」,並從中提取蝦紅素,進而製成高值化保養品、食品等。

目前台泥靠鈣迴路一年捕捉上千噸二氧化碳,化身各式各樣的蝦紅素產品。目標要在2030年要大規模放量,一年吸附10萬噸二氧化碳。

除台泥之外,成大則從轉化綠色石化原料切入。陳志勇透露,一般要將二氧化碳烷化再利用,需250度以上高溫反應,但藉成大觸媒技術,只要150度就能完成,甚至可以得到乙烯、丙烯。

「有了乙烯、丙烯,基本上整個石化產業下游應用都能做出來了。」他說,想像未來將二氧化碳做成球鞋、手機殼,對於位居國際品牌供應鏈的台灣,肯定有商機,目前也逐步導入業界試做。

這個模式也在塑膠中心得到驗證,走進台中塑膠中心展間,便可見裡頭展示著用工研院技術碳捕捉,再將二氧化碳回收製成的特殊鞋款。

至於,本就把二氧化碳當原料、製成乾冰販賣的冷研科技,則打算藉在地碳捕捉穩定貨源,「否則去年一度因為供應鏈問題,導致二氧化碳價格暴漲三倍,對我們衝擊很大。」魏毅明說。

在嘉義冷研探索管理頭,冷研展示出各式各樣二氧化碳再利用方向,包括用於乾冰清洗、碳酸/氣泡飲品製作、冷卻、萃取等,未來也不排除開發將二氧化碳回收發電的技術。

台灣挑戰待解,政策是關鍵

不過,縱然台灣學術界、科研機構,都擁有能與世界拼搏的技術,但目前,實際導入業界速度卻相對緩慢。

塑膠中心觀察,目前國外不論碳捕捉計算方法學、碳費、碳交易制度都行之有年,也給國外企業發展碳捕捉的推力和誘因;反觀台灣,制度、政策都尚未到位,需盡快迎頭趕上。

「如果沒有誘因、政策主導,民間企業很難自己推,政策推動是目前最要緊的,」魏毅明說。

此外,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多難憑一己之力發展高成本的碳捕捉技術。所以工研院和塑膠中心都建議,可採類似鋼化聯產「以大帶小」模式,讓大企業帶頭、整合工業區的二氧化碳,一併捕獲和處理,創造規模效益。

面對這場價值千億的負碳賽局,台灣要發揮技術優勢,得靠產學研攜手合作,更要政府加速推動與支持,才有望進軍國際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