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三廠2號機將於5月屆滿40年運轉執照後依法除役。遠見資料照,張智傑攝
▋核三2號機將除役,台電規劃近500萬瓩掛保證供電無虞
▋《氣候法》兩週年,環境部預告年中推碳捕捉封存管理辦法
▋仿碳交易概念!台積電南科廠與奇美「以水換水」達成雙贏
▋氣候變遷夾擊台灣海洋,專家警告黃魚枯竭、海保署強化鯨豚救援網
▋點亮綠能光明燈!龍山寺率全國宮廟之先,建太陽能板年減碳3噸
核三2號機將除役,台電規劃500萬瓩掛保證供電無虞
經濟部29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核三廠2號機將於5月屆滿40年運轉執照後依法除役,已納入國家電源規劃。為了確保除役後的供電不中斷,台電將陸續啟用大潭7號、興達新1號、興達新2號與台中新1號等四部大型燃氣機組,合計裝置容量約480萬瓩,遠高於核三2號機的95萬瓩。
此外,台電還會持續運用再生能源、抽蓄水力與負載管理等方式,保持全台備轉容量的充足,確保電力穩定運行。
面對外界擔憂新增燃氣機組可能加劇空汙,台電強調,自2016年起推動「以氣代煤」政策,並全面提升火力發電廠的空汙防制設備效能。結果顯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已從2016年的每度0.530公斤 CO₂下降到2024年的0.474公斤,減幅約10.6%;同一期間,台電火力電廠的空汙排放量也從10.7萬公噸大幅減少到3.4萬公噸,降幅近七成。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至於電價調整問題,台電指出,法國與韓國的國營電業體系中,核能比例更高,但電價仍高於台灣。這說明全球電價上漲的主因在於俄烏戰爭引發的燃料成本飆升,而非核電占比。
相對地,台灣採取和緩調價,兼顧物價穩定、照顧民生與產業競爭力,目前住宅與工業用電價格皆維持在主要經濟體的前十低之列。政府也已編列新台幣1,000億元預算,協助台電穩定財務,避免電價過度波動。
為配合能源轉型目標,經濟部規劃到2026年11月,全國綠電占比將提升至20%,並在2030年挑戰30%。除了擴大太陽能與陸域風電外,政府也積極推動離岸風場和地熱能開發,並鼓勵建置儲能系統與微電網,分散供電風險、提升電網韌性。這些多元能源布局將與燃氣機組協同運作,共同支撐「安全、潔淨、經濟」的電力供應體系。
台電強調,核三2號機如期除役後,將依規完成退役程序,並持續根據供需狀況調度各項電源,確保全台用電不受影響。

《氣候法》兩週年,環境部預告年中推「碳捕捉封存管理辦法」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25日在《氣候變遷因應法》兩週年座談會上指出,母法自2023年2月上路以來,已完成14項子法,包括溫室氣體盤查、減量額度與自主減量計畫等,重點聚焦在碳定價與減量工具;另有「氣候變遷風險評估作業準則」等兩案正預告中,可見政策推動已有具體成效。
施文真並宣布,政府將於今年中旬預告「碳捕捉封存(CCS)管理辦法」草案,並同步展開配套措施,包括專案環評、技術指引與線上管理平台的規劃。新辦法除訂定試驗及執行計畫的審查流程外,也將明確申報、監測、責任歸屬與罰則,並邀集相關部會與學者組成審議委員會,確保碳封存作業公開、安全且可追蹤。
展望未來,施文真表示,第三期減量目標草案已送行政院審核,後續將優先啟動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並對含氟暖化氣體制定管理辦法;長遠而言,減量策略也將從單一管制工具,逐步走向排放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
在座談會中,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也呼籲,依《氣候法》第23條,產品、車輛與新建築應符合效能標準,但目前尚缺具體指引,恐成為落實障礙。他建議環境部儘速制定碳排放上限,協助電動機車等關鍵運具達到2030年35%的市占目標,並提升整體減碳成效。

仿碳交易概念!台積電南科廠與奇美「以水換水」達成雙贏
台南市政府斥資8.62億元興建仁德再生水廠,23日由市長黃偉哲主持通水典禮。該廠每日可生產約8,000噸再生水,將有效補足南科每天約10多萬噸的用水需求中,一半由再生水供應的缺口。
仁德廠採全國首創的「以水換水」模式:過去供應台積電使用的再生水,現在就近回供給仁德區的奇美實業,奇美則將等量自來水權回饋給台積電。此方式不僅避免再生水須沿30公里管線送往南科的約18億元建設費,更讓雙方用水更靈活,彰顯水資源永續與產業合作的新典範。
水利局表示,仁德再生水廠投運後,台南市再生水廠總量將達每日6.3萬噸,預計明年底提升至9萬噸。此舉不僅穩定園區與在地廠商的供水,也釋放更多自來水給民生使用。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指出,隨著AI等高耗水產業發展,國家極需完備的再生水系統,仁德再生水廠正是打造全國最完整水資源回收與再利用體系的關鍵里程碑。

氣候變遷夾擊台灣海洋,黃魚將枯竭、海保署強化鯨豚救援網
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台灣海洋生態面臨嚴峻挑戰。國立中山大學24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最新研究發現,高經濟價值的石首魚(俗稱黃魚)對海水溫度變化格外敏感,若不及早因應,恐因全球暖化導致資源枯竭。《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期刊已刊登此項成果。
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表示,團隊歷經四年,搭乘「新海研三號」研究船,從屏東枋寮到苗栗外海進行標準化科學拖網調查,累積了魚類分布、體型及環境參數等大量資料。研究發現,黃魚偏好較低溫的深水棲地,海水升溫將直接壓縮其適生範圍,進而影響族群數量,也衝擊沿海漁民的生計。
林裕䕒呼籲,政府應將石首魚納入「魚類重要棲地」(EFH)管理架構,優先作為保育與管理對象,並推動分區、分物種的精準資源管理,協助劃設海洋保護區與調整漁業政策,以減緩氣候衝擊。

與此同時,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29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召開「114年度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擱淺救援組織網(MARN)擴大聯繫會議」,旨在強化國家公園及風景特定區等特殊管制區域的救援權責與跨機關協調機制。會中首次提出在花蓮建置「東部地區鯨豚緊急救援及暫置收容場域」的構想,以補強東部海域的救援能量。
統計顯示,民國108年至113年間,花東兩縣市共通報92起鯨豚擱淺事件,僅4%為活體,卻因缺乏在地收容据點而難以及時救治。海保署將協助評估擱淺熱區分布、通報流程與救援動線,並整合地方人力與設施,期望建構符合東部需求且具操作性的救援網絡,提升海洋野生動物保護與救援效率。
點亮綠能光明燈!龍山寺率全國宮廟之先,建太陽能板年減碳3噸
艋舺龍山寺於28日正式啟用護廊旁屋頂的直立式太陽能發電系統。這套系統採用高效單晶矽太陽能板和先進逆變器,並搭配儲能裝置,確保白天吸收的太陽能能在夜間穩定釋放,維持全天候的綠色電力供應。
龍山寺早在2000年就開始推動「不燒金紙」環保措施,今年更加入由台北市政府和台北市商業會共同推動的「台北淨零101」示範計畫。該計畫選定14個場域,預計完成101項淨零案例。寺方自去年底啟動規劃,2月通過結構安全檢測,3月完成設備與施工廠商的挑選,並於28日順利完成安裝與測試。
這套約10千瓦的太陽能系統,預估每年可產生約5,900度電,等同於減少3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所發電力將優先供應寺內照明、電腦與空調等日常用電需求,並在用電高峰時透過儲能裝置調度,減輕對傳統電網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