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有「海中雨林」之稱,而人類賴以維生的氧氣有50%至80%來自海洋。為守護「地球水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3年前投入珊瑚復育,不僅為珊瑚刷「藻」、健檢、蓋新家,更攜手美國權威機構莫特(Mote)海洋實驗室,導入珊瑚白化「CPR急救機制」。
在傳統24節氣中,3月5日適逢「驚蟄」,是春雷初響、萬物復甦之日,也恰好是環保團體口耳相傳的「珊瑚日(取自諧音3、5)」。台達電文教基金會選在當日,與美國莫特海洋實驗室(Mote Marine Laboratory & Aquarium)、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研究單位,針對耐熱珊瑚研究簽署國際合作備忘錄。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強調,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海溫屢創新高,台灣身為海島國家,保護瀕危珊瑚責無旁貸。台達基金會去年曾派員至莫特(Mote)觀摩珊瑚白化救援機制,「今年很榮幸正式進一步與Mote展開合作。」
在台灣,投入珊瑚復育的企業不只有台達電,而台達卻是推進耐熱珊瑚跨國合作的領頭羊。未來台達將資助海科館及海生館研究人員、每年選派兩名珊瑚復育志工赴美交流學習,盼能及早完善珊瑚白化預警及救援機制。莫特海洋實驗室總裁克羅斯比(Michael Crosby)預告,新建的莫特科學教育水族館(Mote SEA)將在2025年2月開張,屆時也會展出台達人工復育珊瑚的設備與成果。
延伸閱讀:【世界珊瑚日】台灣珊瑚亮紅燈!「粉紅泡泡」夢幻奇景消失中?
莫特海洋實驗室搶救佛州白化珊瑚,已累計復育22萬株
成立近70年的莫特(Mote)海洋實驗室,總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是獨立的非營利性海洋研究和科學教育機構位,由8個園區組成,擁有300多位員工(包含45名博士級研究員)及150位合作科學家。佛州海域是全球三大珊瑚礁區之一,孕育近百種珊瑚、提供400多種魚類棲息,卻也因氣候變遷面臨巨大威脅。
克羅斯比分享,一般海溫高於29度就會造成珊瑚白化,去年夏天佛州海溫飆破攝氏38度,導致多處復育點珊瑚白化、甚至死亡。莫特研究人員隨即啟動「珊瑚白化緊急救援機制」,從海底苗圃搶救數千株珊瑚上岸,將珊瑚基座逐一拆卸,並暫放實驗室內的定溫箱,將珊瑚收容救治。待珊瑚恢復健康狀況,及海溫下降後,再重新放回海底,以提升珊瑚存活率。
截至2023年底,莫特共在水下苗圃復育逾22萬株珊瑚,在珊瑚基因銀行新增6種珊瑚種類和2萬多株珊瑚子代。後續獲得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7百萬美元資助(約新台幣2億2097萬元),未來4年將在佛州10個關鍵區域擴大珊瑚復育。克羅斯比樂見台達基金會成為珊瑚復育國際伙伴,期待透過經驗分享與技術交流,強化珊瑚的氣候韌性。
台達發願種珊瑚,耐熱珊瑚研究領先國際
台達在2021年50週年慶時啟動「台達孕生珊瑚復育計畫」,與海生館、海科館合作,當起「種珊瑚的人」,發願3年復育1萬株珊瑚。隔年,台達宣布正式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公司永續政策,2023年更在基隆潮境成海灣保護區立亞洲首座零碳「珊瑚保種中心」,鎖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認定瀕危珊瑚種類,持續進行保種、育種。
不僅如此,台達運用本業植物工廠的自動化技術與照明設備,開發珊瑚垂直養殖系統。與海生館等學研單位,透過調控光譜、頻率及水溫,模擬不同的氣候條件,試圖找出最適珊瑚生長的環境。
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說明,台達與海生館合作在墾丁國家公園後壁湖出水口,設立水下耐熱珊瑚苗圃,以「銳枝鹿角珊瑚」為主要移植物種,由通過訓練考核的台達珊瑚志工監測和維護,目前耐熱程度最高可到攝氏31度。記者會現場台達也展示了去年5月採集的精卵,經過台達照光9個月已順利孵化。
另一處可見台達將獸醫用的活體檢測儀器「微米級電腦斷層掃描儀器(Micro CT)」,投入珊瑚骨骼掃描工作。顯微鏡下放置著黃豆大小般的珊瑚受精卵,在Micro CT掃描之下,呈現其觸手及骨骼分布。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分享,希望Micro CT能協助研究人員建立瀕危與易受害珊瑚的碳酸鈣骨骼資料庫,也期待更多國際經驗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