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進步觀念的長河中,時間過得特別快;這次已經是《遠見》雜誌舉辦的第四屆「企業社會責任獎」。
四年來國際、兩岸與國內的經濟,都有劇烈的變動。簡單地說:國際經濟在區域板塊中走向整合,大陸經濟在風浪中前進,台灣經濟則在「政治超越一切」中走向邊緣化。
唯一令人稍微放心的是:台灣的民間企業仍然在烏雲密布中發揮了他們的創意與生命力。這就是為什麼在第一屆CSR得獎手冊中我寫著:
台灣「經濟奇蹟」的最大功臣,是台灣的企業家。沒有他們的創業、打拚、冒險、創新,就沒有今天小康的台灣。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當前台灣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業經營上,就是少「企業倫理」,少「企業社會責任」。
是這樣的認知,促使《遠見》雜誌毅然決定在三年前設置「企業社會責任獎」。
我們鼓吹「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希望台灣的企業:
(1)能與「世界標準」接軌,超越當地環境中的自我滿足。
(2)能與「楷模經營」接軌,超越正派經營的自我要求。
(3)能與「永續發展」接軌,超越財富增加的自我局限。
打破這種「自我滿足」、「自我要求」、「自我局限」,就是要開創台灣企業宏觀天下、胸懷遠見的大格局,就是要變成世界級的企業。
在「世界是平的」浪潮中,《遠見》雜誌不斷以封面故事及專題報導,要台灣企業邁向世界,融入世界。
因此,在第二屆CSR得獎手冊中,我再強調:
台灣企業要驕傲地現身於世界舞台,只有走一條窄路:「與世界接軌」。這是指企業要與世界上先進國家已出現的高標準、高規定、高典範銜接。這個銜接的過程有三:
(1)咬緊牙關,迎頭趕上;因此可以不再落後。
(2)突破轉型,並駕齊驅;因此可以平起平坐。
(3)價值創新,開創藍海;因此可以獨占鰲頭。
這就是近年來《遠見》雜誌提倡「世界標準」與「世界接軌」的用心。
「企業社會責任」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標準」。此一觀念已經逐漸變成了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遠見》雜誌這樣的鼓吹與投入,在2007年也得到了各界的肯定。我們在這一年之中,同時獲得了七項國內外大獎,變成了台灣財經雜誌的新標竿。
在2007年5月第三屆CSR頒獎的典禮中,我說過:
20年前我們創辦《遠見》雜誌,目的就是要傳播現代觀念,推動社會進步。近年來《遠見》雜誌不斷地鼓吹:
(1)台灣社會要變成一個「學習型社會」。
(2)企業的「品德管理」(ethical management)比「品質管理」更重要。
(3)除了獲利,企業有它的「社會責任」。
(4)台灣的管理水準要與世界接軌。
因此,朋友們說:《遠見》雜誌似乎變成了一個「非營利機構」,苦口婆心地提倡一種道德情操。
我們不敢這樣定位自己;我們只希望它是一股「前進的動力」,盡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天下文化財經主編林宜諄編著的《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已於3月底出版,參與推廣。經過社會各界及我們的努力,此刻的台灣企業,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不陌生,而且已經有不少企業在認真地推動。他們在登上「利潤」這座大山之際,正攀登另一座「責任」大山。
因此,在第四屆的獲獎企業中,除了五類13個企業獲獎外,我們首次增加了「企業50強」的排名,用以更廣泛地表揚這些企業的優越表現。
最後,我必須誠摯地感謝七位評審委員,是他們的公正立場、專業判斷、社會聲望與嚴格標準,使「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贏得了社會的公信。
七位評審委員是:孫震(主席)、賴英照、白培英、曾志朗、許士軍、李誠、蔡勳雄;這七位受人尊敬的委員也善盡了社會責任。
(作者為遠見雜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