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AI的資料中心也可以上太空嗎?歐洲議會委託泰雷斯航太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進行一項研究顯示,架設在太空的資料中心,在各方面都是可行的,還能取用無限的太陽能供給,緩解耗電需求。所以,在AI產鏈扮演重要角色的台灣,有辦法做到嗎?
《華爾街日報》報導,將資料中心設置在太空,不只能解決電力需求,還能為數據管理提供一個永續的解決方案,「從現在到2050年,太空資料中心可以產生數十億歐元的效益。」
資料中心為AI模型提供計算能力,但也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例如,ChatGPT和類似AI應用的快速興起,讓科技巨頭爭相興建許多資料中心,這也引發對環境影響的擔憂。
由泰雷斯航太公司所導的「歐洲淨零排碳與資訊主權先進太空雲」(ASCEND)研究計畫,為期一年多,耗資200多萬歐元,發現太空資料中心能利用大氣層外的「無限」太陽能,並為2050碳中和目標做出巨大貢獻。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ASCEND的研究結果證實,太空資料中心將改變歐洲的數位格局,提供一種更環保和自主的數據託管方案,」泰雷斯航太公司執行長瓦洛吉(Christophe Valorge)說。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將在2026年超過1000兆瓦時(TWh),幾乎等同於全日本的用電量。
不過,為了更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還需要研發出比現有碳排少十倍的發射台才可行。
ASCEND的目標是在2036年,部署具備共10千瓩(MW)裝置容量的13座太空資料中心,以開啟雲端服務的商業化。
而且,ASCEND也不是唯一一個研究數據中心設置地點的計畫。根據《CNBC》報導,微軟也正與舊金山的航太公司Loft Orbital合作,探索在太空中執行AI計算的可能性。
一位微軟發言人指出,這項創新對數據的「永續管理」奠定重要的基礎。
電力、氣壓、空間,太空資料中心挑戰不少
不過,太空中心的電力,真的能藉由太陽能無限供應嗎?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張貴雲向《遠見》指出,太空資料中心在低地球軌道運行時,約1/3的時間無法進行太陽能發電。
「以國際太空站為例,每90分鐘繞行地球一圈,大約35分鐘處於日蝕狀態,這個時候,太空站就必須依靠電池運作,如果是在非日蝕狀態,旋轉控制太陽能板,就能追蹤太陽。」
張貴雲說,太陽能板體積大又重,火箭運載成本也很昂貴,如果要實現商業上可行的資料中心,其太陽能發電系統必須在架構、材料和結構上有所革新,使其擁有高功率與質量比,並能經濟有效地在太空中進行部署,同時,太陽能板和電池也必須能承受嚴酷的太空環境。
此外,氣壓和溫度也是一大挑戰。
張貴雲指出,現行的資料中心,是在一大氣壓下,恆溫控制的環境中,以冷卻系統對其伺服器進行降溫,而太空中氣壓低,而且日蝕狀態與非日食狀態溫差相當大(太空資料中心每繞行地球一圈,日食與非日食狀態就會交替出現),若要維持上述恆溫恆壓的環境,太空資料中心要具備加壓與環境溫控設施。
如果不進行溫控,雖然日蝕狀態環境溫度低,有助於伺服器的降溫,但也有可能會造成伺服器低於工作溫度的風險。
「目前,資料中心伺服器常用的冷卻系統,有氣冷、液冷和氣液轉換等設計,但都應用於低溫環境,由於太空中對流困難,太空中伺服器冷卻系統的設計也要面臨不同的挑戰,」張貴雲表示。
還有另一個考量因素,就是空間議題。
張貴雲提到,不管是國際太空站(由多個太空艙連結而成,每個太空艙長度小於15米,直徑小於5米),或是大型衛星,其內部可用空間皆不足,以滿足現行商業資料中心的空間需求,尤其是太空裝置為應付單粒子效應常有備用設計,使得空間需求將更加嚴苛。
「台灣有充足且具競爭力的供應鏈」
那麼,台灣有發展太空資料中心的潛力嗎?
「不管是發電所需的太陽能板、處理資料的伺服器、還是伺服器的冷卻散熱系統,台灣都有充足完整且具競爭力的供應鏈,」張貴雲說:「要進軍太空產業,台灣廠商應注意在近地軌道溫和的輻射環境中,太空裝置如何運行,其元件與次系統可依據任務需求,來權衡是否採用商用現成(COTS)產品。」
也就是說,除了發展太空規格產品,台灣的廠商也可朝商用現成產品發展,太空規格產品要通過一系列嚴謹的環境與功能測試,商用現成產品的要求則相對低。
舉例來說,太空規格的合格零件,必須通過-55°C到125°C的生存溫度測試,而商用現成零件的要求,只有-40°C到85°C。
會有資安風險存在嗎?
張貴雲指出,現行資料中心為解決面臨的資安風險,包括核心系統情資外洩,造成業務影響、客戶機密情資外洩等,通常會定期執行威脅與漏洞檢查作業,並執行潛在漏洞的評估與緩解,以符合安全認證的規定。
而太空資料中心,除面臨現行資料中心的資安風險,還有其他風險來源,例如:設計不良或有惡意企圖的太空裝置,以及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地面裝置。
「這些裝置可能對太空資料中心造成實體破壞,例如,來自太空裝置或碎片的碰撞,為解決碰撞議題,目前已催生追蹤軌道上的太空裝置,以及碎片的太空狀態意識系統,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有機會產生太空交通管理制度。」
「至於高風險區域的惡意地面裝置,可發送過強訊號或能量破壞太空資料中心的通訊設備,或是重要的次系統。」
除此之外,太空數據中心的地面接收站其設置地點應審慎選擇,避開高風險區域,以降低資料被篡改丟棄的可能性。
張貴雲還說,數據中心各項元件的採購應注意其來源,謹防攻應鏈攻擊,歐美各國已積極制定相關的法案,「如何從管理面、技術面甚至制度面解決這些議題,也是將來努力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