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種地瓜變強迫種電?農電共生卡關,能源用地白皮書能找到平衡共榮?

彰化縣大城鄉盛產台農66號紅肉地瓜。取自臉書@寶島地瓜-彰化縣大城蕃薯生產合作社

|

台灣推行太陽能光電政策以來,「真種電、假種田」與各種貪污舞弊、圖利開發商的用地爭議不斷,光電從前景最被看好的乾淨能源,變得惡名昭彰;經濟部去年宣布設立全台第一座光電示範的「綠能發展區」,更讓質疑光電的聲浪升到高點。沉寂一年,能源署端出《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對社會說明再生能源與土地利用的平衡,但民眾對光電破碎的信心,能否再次凝聚?

經濟部去年宣布在彰化縣大城鄉台十七線以西、魚寮溪以南,約339公頃的低地力土地,設置「綠能發展區」,由政府媒合地主、農民與光電業者,建設光電設施。

消息一出,質疑聲浪四起,地方說明會上,部分大城農民疑惑,還有老農直呼:「我沒有要種電啊!」這片種了數十載台農66號紅肉地瓜的土地,怎麼成為政府官員口中,不利耕作的低地力區?

種地瓜種得安安穩穩,土地突然要用來種電,任誰都無法接受。事實上,政府會這樣做,根本原因是台灣的光電發電量進度大幅落後。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根據「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全台光電累計裝置容量應在2025年達到 20 GW,但截至2023年底 ,全國光電裝置容量為12.42GW ,與2025年目標還差7.58 GW。

也就是說,政府該趕進度了!必須在剩下的一年多,想方設法架設更多太陽能光電板。

農業部、經濟部修法,農電共生還是卡關!

問題是,台灣土地有限,光電板該放在哪?為了解套,農業部早在2015年、2017年兩度劃設「嚴重地層下陷內不利農業經營」用地範圍,從彰化、雲林、嘉義、台南,一路往南到屏東,西南沿海鄉鎮被畫上記號,洋洋灑灑列出37區、2162公頃的農業用地,不用變更地目,即可設置綠能設施。

經濟部2017年再推一把,廢止《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劃設作業規範》,「不利耕作地」頓失法源依據,「低地力區」悄然接棒,也就是土壤鹽化、排水不良、經濟效益低的土地,藉此合法增設更多太陽能光電板,而且圈地範圍逐年增長。

然而,農業部與經濟部相繼出招,企圖以「農電共生」達成綠能政策目標,太陽能光電板實際開發成果依然遭遇重重阻礙,發電量遠不如預期。

圖/經濟部能源署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重新釋出善意,期盼開啟社會對話。取自經濟部

「社會溝通的程序不能省!」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強調,綠能發展區會左右區域原有的發展模式,「不利耕種區的現況是怎樣?彰化縣民如何看待這塊地的農業發展歷程、怎麼看待未來發展?這些都要納進來考慮。」

「比起『怎麼做』,政府要先讓社會大眾了解『為什麼』要種電,以及各地區用電需求比例。」鄭泰鈞說。

也因為彰化這座綠能發展區造成的衝突和反彈力道太大,迫使政府暫緩計畫,光電擴張政策也進入噤聲期。直到今年8月6日,經濟部能源署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重新釋出善意,期盼開啟社會對話。

從國家到家戶,台灣如何齊力種電

《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的任務很清楚,就是凝聚中央、地方政府和民眾間的共識,以「夥伴關係」、「大小有別」和「在地共榮」三大原則作為綱領。

「很多的光電業者認為蓋一整片的光電板,旁邊種種農作物,就叫做農電共生,可是農業主管機關想像的並不是這樣,而是應該『以農為本』。」負責編撰光電白皮書的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鄭安廷認為,應先釐清「電廠」與「農電共生」的差異,「跟農民生產結合的部分,就不應該是以發電為主力,而是要尊重農業主管機關跟農民本身對於土地的想像。」

圖/跟農民生產結合的部分,要尊重農業主管機關跟農民本身對於土地的想像。取自臉書@寶島地瓜-彰化縣大城蕃薯生產合作社

白皮書也寫到用地與發展秩序的層層劃分,分別為經濟部主導、利用國有地發展的「國家示範區」,由地方政府規劃城鄉發展用地作為「光電專區」,以及由農民、社區和家戶為主體的「農業綠能」和「零碳社區」。

尤其是零碳社區跟農業綠能,長期而言會是發展關鍵,因為全民都可參與,「它的基礎很大,在台灣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都有機會參與淨零行動。」鄭安廷強調。

因此,能源署如何提供制度和政策誘因,協助地方政府、社區、農民和一般家戶投入,將是支撐台灣光電發展的關鍵。

國家帶頭,大型示範專區怎麼做?

另一方面,示範專區要成功,剛開始不應拘泥於發電量。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說,政府過去利用發電目標回推圈地範圍,結果土地利用與整合變得有利可圖,反而養出許多負面標籤,「台灣剛開始沒有多元途徑思考太陽光電可以怎麼做,其實應該先取得成功案例,再開始想像跟務實估計發電量。」

「草擬團隊規劃的國家專區是實驗性質,目的在於找出、並且去理解光電對於台灣的農業、環境或生態,可能產生的衝擊。」鄭安廷說明,示範區的任務不僅限發電,更要找到光電板與農作物共生的平衡,或者建立生態廊道的可能性。

圖/光電示範區的任務應該不僅限發電,更要找到光電板與農作物共生的平衡,或者建立生態廊道的可能性。pixabay by fabersam

話雖如此,台灣依舊是太陽光電潛力發展區,鄭安廷指出,台灣農電共生的模式,若能形成適合相應氣候地區的發電模式,有機會發展為「再生能源管理產業」,將成功經驗輸出到周邊鄰近國家。

因應國際趨勢,台灣企業紛搶綠電,面對2050淨零排放,2025年就是迫在眉睫的期中考,政府得先遵守「誠實作答」的原則;而「能源用地白皮書」是能源署釋出善意的敲門磚,光電能不能洗刷掠奪農地的污名,政府還得繼續解題。

延伸閱讀:能源用地白皮書出爐! 經部:光電與農業需整合與在地共榮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