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落幕!五大重點一次看
▋川普提能源計劃,五大重點搶先看
▋京都楓紅季延後,旅遊業「兩頭空」最慘重
▋塑膠條約談判登場,草案卻愈來愈冗長
▋「全球最佳回收經濟體」韓國為何陷塑膠垃圾山危機?
COP29落幕!五大重點一次看
聯合國第29屆氣候峰會(COP29)在11月22日落幕。為期12天的COP29,一共有以下五大重點:
一、2035年前,富裕國家每年支付3000億美元給發展中國家
根據協議,3000億美元將來自「所有公共和私人資源」。根據1992年聯合國所建立的框架,23個已開發國家、歐盟是歷史上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有義務提供氣候資金。除了政府以外,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大型銀行也被期待分擔部份費用,同時該協議也希望企業、私人投資者加入支持氣候行動行列。
然而,過去普遍的共識是,受到極端氣候傷害最深的國家,每年一共需要1.3兆美元才能做好氣候調適。因此,3000億美元的數字招致各方批評。例如,印度就指責COP主席團,在未考慮該國反對意見下,草率同意這「微不足道的金額」,奈及利亞更稱此金額為「笑話」。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而COP29達成的3000億美元氣候資金協議,看似是2020年1000億美元目標三倍,聯合國也認為這是重大進展。但經濟學家認為,由於金錢將隨時間貶值,這3000億美元的價值也將進一步降低。《衛報》(The Guardian)進一步分析,如果未來通膨率與過去15年美國通膨率2.38%持平,到2035年時,目前承諾的金額可能損失20%價值。
二、COP29氣候資金將用在兩大方向
開發中國家受氣候變遷最嚴重且時間最長,但氣候調適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氣候資金將用在幫助這些國家調適氣候變遷影響,例如,建設更能抵抗極端氣候的房屋和道路、修建應對乾旱的水壩,或是使農業更具氣候韌性。
另外,氣候資金也可幫助開發中國家低碳轉型,如安裝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設施,或是使工業減少汙染。過去他們要找到資金進行能源轉型相當困難,而這卻是減少碳排的關鍵。
三、新的碳市場規則
COP29也制定全球碳市場的新規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斯蒂爾(Simon Stiell)指出,碳市場規則不是枯燥的聯合國官僚程序,而是要幫助各國更快、更低成本實現氣候計劃、減少碳排。
新規則把市場分成兩類:
1. 6.2條款:規範國家間的雙邊碳交易。
2. 6.4條款:建立全球減排信用機制,用來出售減排量。
四、各國要陸續提交國家自主貢獻計劃(NDCs)
到明年2月為止,各國需提交新的國家自主貢獻計劃,部份國家已經提前在COP29繳交,像是英國、巴西、阿聯酋,因為各自頗具雄心的目標而獲讚揚。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表示,所有國家的自主貢獻計劃,必須包括以下三大項:
1. 涵蓋所有碳排和所有經濟範疇
2. 加速淘汰化石燃料
3. 為能源轉型做出貢獻,特別是運用便宜、清潔的再生能源
五、COP30將是「重中之重」
明年COP30將在巴西貝倫(Belém)舉辦。不少環團抨擊,這將是連續第三年,在計劃擴大國內化石燃料生產的國家進行會議。巴西環保特使東妮(Ava Toni)表示,他們將不會迴避要求「公正停止化石燃料使用」的議題。巴西環境與氣候變遷部長席爾瓦(Marina Silva)也強調,COP30已經沒有任何時間可浪費。
川普提能源計劃,五大重點搶先看
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已經擬妥一份能源計劃,並預計在他上任後數日內推動。該計劃共有五大重點。首先,川普打算取消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對液化天然氣出口許可禁令。其次,川普也計劃恢復美加間的「基石管道計劃」(Keystone Pipeline)。
為了讓這些新政能以最快速度推動,川普也將宣布「能源緊急狀態」,使其能繞過國會、監管機構阻礙,在短時間內交出政績。另外,川普也將呼籲國會提撥新資金,補充「國家戰略石油儲備」(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最後,川普也可能向國際能源總署施壓(IEA),不要再像現在這樣關注減碳政策,而應該採取支持石油的立場,否則美國將對其停止資金支持。
京都楓紅季延後,旅遊業「兩頭空」最慘重
過去每逢11月底,不少旅客均會湧入日本京都賞楓,但今年因為夏季酷熱,京都楓葉直到11月中旬才開始變色,比以往晚了兩週。《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今年京都紅葉高峰,預計將延後到12月中旬。
日本氣象廳表示,楓葉變色時間延遲,是近年來10月份高溫異常的結果,而且有些楓葉因為夏天高溫曝曬,色澤也不如過往。
極端氣候造成楓紅時節大亂,連帶也影響旅遊業。一家日本大型旅行社表示,過去賞楓團都會在7到8月開始接受預訂,但今年因為楓紅季延後,旅行團一直未能達到原本計劃的預訂數量,加上年底家務、辦公室工作繁忙,也可能減少12月旅遊需求,使旅遊業面臨「兩頭空」窘境。
《日經亞洲》表示,儘管京都一年四季都有觀光潛力,但旅遊業可能需要重新檢視傳統商業模式,在規劃行程時,把氣候變遷因素考量進來。
塑膠條約談判登場,草案卻愈來愈冗長
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塑膠產量已經增加超過200倍,每年將近4.6億公噸。因此,各國目前正在韓國釜山進行為期一週的塑膠條約談判,目標是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全面解決塑膠汙染問題,從塑膠生產、廢棄物處理都包括在內,但各國代表團間仍有諸多爭議未解,其中歧見最大的是,是否該限制企業的塑膠生產量。
反對減少塑膠產量的主要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伊朗。這些國家化石燃料產業歷史悠久,主張以廢棄物管理作為解決塑膠汙染的核心方案。但是,歐盟、瑞士、斐濟等40國已簽署一份名為「通往釜山的橋樑」宣言,提倡把塑膠生產量限縮在「永續的生產水準」。而美國雖然未簽署該宣言,卻同樣支持減少塑膠產量。
類似的會議已經舉辦四次,觸及四大議題,分別是逐步減少塑膠生產、改善廢棄物管理、塑膠產品設計要求、為塑膠替代品轉型提供資金支持,但由於是否該減少全球塑膠產量等爭議,談判過程出現各種意見分歧,使草案條文愈來愈冗長。倘若本次談判未達最終協議,可能會在2026年舉行第六次會議。
「全球最佳回收經濟體」韓國為何陷塑膠垃圾山危機?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曾把韓國評選為「全球最佳回收經濟體之一」,並在2022年的「綠色未來指數」,把其列為亞洲唯一入圍前十名的國家,但韓國現在卻面臨塑膠垃圾山危機。
路透社前進首爾南部85公里的小城市牙山(Asan),發現一處停業許久的塑膠回收場,堆積約1萬9000公噸塑膠廢棄物,散發出刺鼻氣味。在地官員表示,業主遇到財務困難,造就這座垃圾山,需要20至30億韓元(約新台幣4600至7000萬元)才能清理乾淨。
而韓國的塑膠廢棄物也從2019年的960萬公噸,增加至2022年的1260萬公噸,三年間大幅成長31%,可能和疫情間食品、禮品、線上購物塑膠包裝增加有關,2023年數據則尚未公布。不少環團人士就質疑,韓國對一次性塑膠用品管制反覆不一,2022年才強化吸管、袋子等一次性塑膠用品管制,2023年又放寬。
韓國政府把重點轉至回收,已修改法規允許國內企業透過熱解回收塑膠製品。所謂熱解,是把廢棄物加熱到極高溫度、分解後,重新當成燃料,或是用於製造二次塑膠產品的分子,但過程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會增加碳排。是否會以回收取代一次性塑膠用品管制,目前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