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雹好發季節為春夏季。示意圖。unsplash by Champers Fu
近日,台灣從北到中,甚至連中國部分地區都出現了春雷、冰雹等天氣現象,引發民眾討論是不是「天有異象」?明明白天氣溫宛如夏天,卻突然降下冰雹,讓人不禁疑惑:天氣熱也會下冰雹?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氣候機制?
3月初,台灣的天氣就像一首混亂的變奏曲,忽冷忽熱,彷彿一天就能經歷四季。不僅如此,受到「颮線系統」的影響,3號全台各地高溫普遍達27至33度左右,到了深夜,北部地區不僅春雷乍響,閃電宛如白晝,持續整夜,凌晨更降下冰雹,讓許多民眾驚呼連連。
從雙北地區傳出有民眾拾獲如超商冰塊般大小的冰雹,到中部地區如台中谷關、梨山、高美濕地、南投合歡山、苗栗南庄獅潭等地,皆可見冰雹蹤跡。部分地區的冰雹甚至大如雞蛋,砸得民眾直呼「好痛!」,更有人以「先蒸熟再過冰水」形容此等極端氣候變化。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而不只台灣,鄰近的中國廣東、福建等地也同樣遭遇強對流天氣侵襲,多地降下冰雹,宛如電影情節。由於部分冰雹相當大,甚至等同於磚頭的大小,居然有機車騎士的安全帽當場被砸出一個大洞,威力相當驚人。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冰雹,許多民眾感到既驚訝又擔憂。有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撿到的冰雹照片,也有人擔心冰雹會砸壞窗戶和遮雨棚。部分地區甚至因為冰雹導致停電、交通受阻,讓民眾的生活受到影響。
白天熱如夏,為何還會下冰雹?
許多人認為冰雹只會在寒冷的天氣才會出現,但事實並非如此。氣象署指出,冰雹並非只在寒冷天氣才會出現,反而在春夏季節,大氣不穩定時更容易發生。
氣象署解釋,冰雹的形成與對流雲發展旺盛有關。當暖濕空氣快速上升,在高空遇到冷空氣,形成強烈的對流,就容易產生冰雹。即使地面氣溫較高,只要高空的溫度夠低,仍然有可能形成冰雹,並且時常伴隨著大雷雨。
以福建為例,當地在冰雹發生前,氣溫高達30度左右,但隨後卻突然降下冰雹。這種極端的天氣變化,正是因為冷暖氣團交匯,導致大氣不穩定,進而產生強對流天氣。
氣象署預報員指出,在台灣,冰雹在夏季發生的情況較為密集,冬季雖然也會有冰雹,但頻率較低。近期的冰雹屬於冬季與春季交替時,鋒面前方不穩定造成的劇烈對流所引發的。
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冰雹的形成過程其實相當複雜,需要多個條件的配合。首先,天空裡有條看不見的線——0°C線,0°C線以上的高空溫度低於冰點,有利於結冰;反之,0°C線以下,溫度高於冰點,冰會融化。
接下來,需要充足的水氣,以及強烈的上升氣流,將水氣帶到高空(溫度低於0 °C)。在高空中,水氣會凝結成冰晶,這些冰晶會不斷吸附周圍的過冷水,逐漸變大變重。
接著,冰晶會在高空和低空之間反覆移動。在高空,冰晶會繼續凝結增大;在低空,冰晶表面會融化並吸附更多水滴。透過這種反覆的過程,冰晶會越變越大,直到它變得太重,上升氣流的浮力無法再托住它,冰雹便開始往地面落下。在落下的過程中,冰的表層通常會逐漸融化,但若落地時冰塊還沒完全融化,就會形成冰雹。
氣象署的臉書也提供了圖解說明,更清楚地展示了冰雹的形成過程。簡單來說,這就像是雲層中有一部「冰塊製造機」,不斷將水變成冰,最後再將這些「冰塊」砸向地面。

颮線與冰雹的關聯
什麼是「颮線」?它是一種春季典型的劇烈天氣系統,當大氣不穩定時,如果一連串較小的雷雨雲連結成帶狀,並擁有自己的環流,就會形成「中尺度對流系統」,而颮線就屬於這類型的中尺度對流系統。
颮線之所以容易產生冰雹,是因為它能提供旺盛的對流環境,有利於冰晶形成冰雹。當颮線通過時,強烈的上升氣流會將水氣快速帶到高空,形成大量冰晶,進而增加冰雹發生的機率。
先前雙北地區的冰雹,就是受到颮線的影響而產生。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指出,颮線伴隨的各種劇烈天氣現象,包括風向突變、強陣風、雷電、劇烈降雨、冰雹、龍捲風、氣壓驟然上升及氣溫急劇變化等。
不過中尺度對流系統由於空間範圍較高壓或低壓系統小,生命期也較短,因此預報的不確定性也較高,往往必須等到系統形成後,才能更精確地掌握。
未來幾天還會下冰雹嗎?天氣狀況如何?
根據氣象預報,未來幾天的天氣將以冷氣團影響為主,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等地區降雨較為明顯,仍有可能出現局部大雨。雖然冰雹的發生機率較低,但仍需留意強對流天氣的出現。
受到冷氣團南下的影響,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加上華南雲雨區帶來的濕冷天氣,民眾需注意保暖。不過,預計週末期間氣溫將逐漸回升。
氣象署也提醒民眾,隨時關注最新的天氣預報,慎防劇烈降雨、雷擊、冰雹及強陣風等劇烈天氣現象。

遇到冰雹怎麼辦?
遇到冰雹時,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自己!被砸到時可能會痛、甚至受傷,也有可能會砸壞地面的物品,如車體、玻璃、農作物等,再加上冰雹常伴隨閃電雷擊,氣象署提醒,應盡快尋找安全的避難場所,如堅固的建築物內。
以下提供一些具體的避難建議:
- 進入室內: 盡快進入室內,避免待在戶外。
- 遠離窗戶: 避免靠近窗戶,以免被冰雹砸破的玻璃碎片所傷。
- 尋找遮蔽物: 如果無法及時進入室內,應尋找遮蔽物,例如屋簷、地下道等。
- 注意安全: 千萬不要只顧著拍照錄影,應以安全為重。
天氣變化快速,氣候異常現象也愈來愈頻繁。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除了要隨時關注最新的天氣預報,做好防範措施之外,更應該反思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並從自身做起,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