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坊間曾有個說法是,使用黑色塑膠產品恐會致癌。示意圖。X by @pmfias
塑膠在地球上歷史已超過160年,隨著環保與健康風潮,愈來愈多人擔心使用塑膠製品可能帶來健康風險,網路上也出現各式謠言,到底這些謠言可不可信?又該如何請「塑膠獵人」把體內的微塑膠、塑膠微粒排出?
2019年,一根塑膠吸管插入奄奄一息海龜鼻孔中的照片令人記憶猶新,也使各國開始推動限塑政策。然而,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卻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不得再提供紙吸管,恢復使用塑膠吸管,形同為塑膠產業找到復興的一絲生機。
不過,許多科學研究均證實,塑膠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或是成為廢棄物以後,會受到日照、高溫、高壓影響,或是碰到具有腐蝕性的液體,會逐漸分解、釋放出尺寸小於5mm的碎粒,一般稱為「微塑膠」(microplastic),其中也包含小於0.1奈米的塑膠微粒。
當塑膠微粒分解到粒徑小於10奈米、2.5奈米或0.1奈米的微粒,其實就和其他物質構成的微粒一樣,都是存在環境中微粒大軍的一份子,也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PM10和PM2.5,不僅會汙染空氣、水、土地和食物,而且還會從多種管道接觸、進入人體。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正因塑膠如此駭人聽聞,坊間也有不少關於它的謠言。這些謠言是否為真?《遠見》蒐集專家、學者意見,以下逐一拆解。
謠言一》黑色塑膠產品都來自回收電子,用了可能會致癌?
一項由環團無毒未來(Toxic-Free Future)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osphere》期刊指出,在20件測試的黑色塑膠餐具、食品容器、廚房用具、髮飾、兒童玩具樣本中,有17件含有有毒的「阻燃劑」。
而網路上也出現一支名為「扔掉你的黑色塑料廚房用具」的影片,片中自稱為醫師的專家,拿著黑色湯勺,表示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市售黑色塑膠廚房用具使用來自電池、電腦的回收材料,其中含有阻燃劑,加熱時會進到食物中。《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指出,無毒未來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研究存在數學錯誤,使用黑色塑膠用品會讓消費者接觸到美國環保署建議的阻燃劑每日安全含量8%,而不是該研究所宣稱的80%。

而該研究的實驗方法也背離現實。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主任舒瓦茲(Joe Schwarcz)批評,前述研究作者把黑色塑膠鍋鏟放在150℃的橄欖油裡泡了15分鐘,「實在很不實際,」因為一般人不會把廚房用具放在熱油裡炸15分鐘,頂多只是用來幫煎蛋翻面,或是翻炒義大利麵。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海洋與環境生物化學副教授透納(Andrew Turner)進一步表示,阻燃劑是「疏水性化學物質」,代表它討厭水,但喜歡油,所以若讓它碰到油,油就會像溶劑一樣滲出,促進疏水性化學物質滲出。
衛福部食藥署則表示,根據台灣相關食安法規,食品容器具或包裝「准用」回收塑膠酯粒做為材料,但僅以「食品容器具的來源」為限。換言之,3C回收的黑色塑膠,在台灣不能用來製作為廚房用品。
謠言二》黑色塑膠不能回收?
《國家地理》指出,坊間回收設施是運用紅外線辨識不同塑膠製品成分,並加以分類,但碳黑會吸收紅外線,因而回收場的掃描器經常把黑色塑膠當成一般廢棄物。
舒瓦茲解釋,理論上黑色塑膠可以回收,但前提是掃描器要能辨識它。因此,一些回收中心已在嘗試運用AI來提升識別黑色塑膠的能力,但此技術仍待普及,否則大部份的黑色塑膠製品還是會直接進入垃圾掩埋場。
在科技尚未普及的現在,包括綠色和平等環團在內,已呼籲禁用黑色塑膠和其他拋棄式塑膠用品,以減少垃圾掩埋場、河流和海洋中的汙染。而加拿大政府動作最快,已通過禁止製造、進口和銷售黑色拋棄式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和餐飲服務用品的法令。

因此,如果你具有環保意識,是否該汰換掉家中的黑色塑膠產品?「我不想危言聳聽跟大家說,把家裡的黑色塑膠產品全都丟掉吧。」透納坦言,因為黑色塑膠可能沒辦法回收,如果要出門買東西,會儘量避開黑色塑膠產品。
謠言三》茶包會釋放塑膠微粒,是隱藏的健康殺手?
《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指出,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研究團隊在當地咖啡店買了四種不同品牌茶包,進行實驗後發現,茶包在95℃熱水中釋放約116億顆微塑膠、31億顆奈米塑膠,遠高於其他食物和飲料中的塑膠汙染水準,令人憂心一天一杯熱茶,是否會成為健康隱患。
另外,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也在人體動脈阻塞斑塊中發現微塑膠的存在。研究團隊對257位接受頸動脈脂肪斑塊去除手術的患者進行追蹤調查,顯示近60%的患者斑塊中含有可檢測到的聚乙烯,而12%的患者斑塊中更含有聚氯乙烯(PVC)。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表示,目前會用不同儀器來分析塑膠顆粒,每種皆各有優缺點和限制,使用不同的儀器和方法,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而且每個地方的飲用水、塑膠顆粒背景值、不同茶包的材質,都是必須審慎考量的因素。

換言之,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塑膠顆粒對人類明確危害,且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是否對一般人健康有顯著影響,也還需要更多科學驗證,因此民眾不用過度憂慮。
邱惠雯指出,近年來許多研究均探討塑膠微粒對健康影響。已有一些細胞與動物實驗顯示,塑膠微粒可能引發神經毒性、肺部損傷、肝臟代謝異常、腎臟蓄積和傷害、腸道傷害,以及影響微生物群等多方面不良反應。
同時,過往有研究發現,職業環境中,勞工長期大量接觸塑膠顆粒,可能與特定職業病存在關聯,另有研究分析人類檢體中塑膠顆粒含量,試圖探討其與各種疾病關聯,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塑膠顆粒對人類具有明確危害。
儘管如此,專家仍建議,泡茶時最好使用80℃~85℃的水來泡茶,而且儘量選擇標註「無塑膠材料」製成的茶包,或是購買散裝茶葉,並將茶包置放在乾燥處,避免潮濕環境導致材料崩解,釋放有害物質。
謠言四》重複使用寶特瓶,會大幅增加罹癌風險?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多位學者在2023年發布的研究顯示,每瓶瓶裝水中平均含有24萬個塑膠微粒,即便瓶裝水常被認為比自來水更健康,但重複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可能會讓人體接觸到苯乙烯,增加罹患食道癌和胰臟癌風險。
對此,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永續發展處主任梅森(Sherri Mason)解釋,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就像人類皮膚一樣,只是人體皮膚脫落的是老化角質細胞,但塑膠製品則會持續釋放塑膠微粒。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強調,「塑膠微粒和塑化劑是兩回事!」目前科學界已確定塑化劑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塑膠微粒對人體危害尚未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喝到塑膠微粒也不代表喝到塑化劑,而論斷塑膠微粒會致癌,目前也沒有科學根據。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有添加塑化劑的塑膠是聚氯乙烯(PVC),但國內規定PVC不能當作食品容器,也不能裝飲料。能裝飲料的是不含塑化劑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HDPE)。
即便廠商在製作容器的設備同時製作PVC,但2011年塑化劑事件爆發時,針對市面上飲料容器與內容物抽檢369項產品,只有13項檢出塑化劑,含量也遠低於參考值1PPM,而衛福部食藥署也在2011年10月頒布「降低食品中塑化劑含量之企業指引」,使廠商積極改善製程,飲料中含有塑化劑的可能性更大幅降低。
李俊璋強調,塑化劑在低濃度、未達參考劑量的情況下,就算是終身暴露,也不會造成危害。因此,即便瓶裝水中含有微量塑化劑,可能一天要喝到上百瓶,才會達到危害身體健康的標準。
但他也提醒,塑化劑在溫度愈高、脂肪量愈高的環境中愈容易被溶出,一般民眾在無法分辨容器材質的情況下,外食、外帶飲料時,還是使用自己準備的環保餐具最安全。

謠言五》塑膠袋放冰箱,會讓毒素滲透到袋內食物中?
市面上最常見的塑膠袋,是以聚乙烯(PE)製成,其中2號HDPE(高密度聚乙烯)是高密度,相對耐酸耐熱,常用來裝湯。4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耐熱溫度較低一點,主要用來包裝冷食、衣物、一般消費品,但要特別注意,兩者都不含塑化劑。 環團綠色和平(Greenpeace)調查發現,不管是2號或4號塑膠袋,一般使用時都不會釋放毒性,適合用來裝填食品,而LDPE在低溫下仍維持品質,通常用來當作冷凍食品包裝袋,所以沒有塑膠物質滲透到食品的疑慮。
要小心的反而是3號聚氯乙烯(PVC)和7號美耐皿。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美耐皿耐摔、耐熱,但品質較差。價格較低的美耐皿餐具是以尿素──甲醛樹脂取代部份三聚氰胺──甲醛,結構不穩定,在40℃就會釋放三聚氰胺。
即便品質稍好的美耐皿,也會在60℃~70℃釋出三聚氰胺,且溫度愈高,釋出量也愈多。若長期接觸過量,恐提高腎臟病、尿路結石風險。

擔心自己吃太多塑膠微粒,要怎麼排出「塑」便?
人體能否有效排出塑膠微粒,關鍵在於腸道內的益生菌。研究顯示,腸道益生菌不僅能幫助調節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反應、改善腸道健康,甚至還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近期科學研究更發現,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能夠吸附微塑膠,協助身體將其排出體外。
在眾多益生菌種類中,副乾酪乳桿菌與植物乳桿菌表現尤為突出。研究人員從784種益生菌中發現,這兩種菌株能夠捕捉微塑膠並使其聚集成較大顆粒,從而更容易透過糞便排出,減少微塑膠在體內的累積。
想要進一步提升微塑膠的排出效率,除了攝取富含這類益生菌的食物,專家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例如全穀類與各類蔬果,這些食物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異物。此外,每日飲水量充足也是維持消化系統正常運作的關鍵,能防止塑膠微粒滯留體內。

然而,與其仰賴食物來減少塑膠對健康的影響,更根本的解決方案是從源頭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例如,在選購餐具與食品容器時,應優先選擇玻璃或不鏽鋼材質,避免使用塑膠製品,尤其是不應將塑膠容器直接加熱。同時,飲水時盡量減少使用瓶裝水,改為過濾水或選擇玻璃瓶裝水,以降低日常生活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