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勞力士「邁向永恆」倡議藍色未來,學生養珊瑚守護海洋

勞力士(Rolex)主辦的「邁向我們永恆的星球:健康、科技與地球共生」永續論壇18日登場。勞力士官網。

|

珊瑚白化加劇、塑膠汙染未解,海洋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勞力士首次在台舉辦永續論壇,凸顯保育不僅仰賴科技,更需要教育與情感連結,才能讓公民行動落地生根。從學生親手養珊瑚,到公民參與減塑,甚至跨文化合作的啟發,顯示出同理心是推動永續的核心力量。

勞力士(Rolex)主辦的「邁向我們永恆的星球:健康、科技與地球共生」永續論壇18日登場,首次在台灣舉辦,本次聚焦「健康福祉」與「海洋保護」,邀集國際知名學者與台灣專家共同對話。

海洋保護議題上,全球藍碳倡議權威,同樣身為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海洋科學院特聘教授卡洛斯·杜阿爾特(Carlos M. Duarte)直言,長久以來海洋議題多半被描繪成「危機與負面形象」,然而「我們不應只停留在恐懼,而是要看到海洋帶來的永續機會。」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杜阿爾特指出,海洋不僅具備重建藍碳生態系的能力,更有潛力成為穩定的食物來源。相較於陸地經常面臨旱災或火災,海洋環境反而更具韌性。「這是一個轉機,也是實務上的挑戰。如何讓海洋成為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社會參與。」

他同時提醒,塑膠汙染仍是未竟之戰,聯合國相關協議久未定案,令人惋惜。「解決塑膠問題不僅攸關海洋,也關係到人類健康。」杜阿爾特強調,科學家不能只困於學術研究,而必須走進社會,與政府、企業及公民共同尋找解方。

學生親手養珊瑚建立情感連結,強化海洋保育意識

圖/崔佩怡推動「養珊瑚計畫」,邀請學生親手培育珊瑚寶寶,定期觀察並記錄,再將珊瑚放回大海。香港中文大學。

珊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石,被譽為「海洋熱帶雨林」。但在氣候變遷與汙染壓力下,珊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珊瑚學院創辦人「珊瑚媽媽」崔佩怡,她在論壇中直言:「太多食物來源與生態系統服務來自珊瑚礁,失去珊瑚,就等於失去生物多樣性與經濟基礎。」

崔佩怡指出,香港近年大規模珊瑚白化頻傳,水體汙染更讓珊瑚覆蓋率從七、八成驟降至不到5%,「但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這些變化的存在。」

為了縮短大眾與海底世界的距離,崔佩怡在香港中學推動「養珊瑚計畫」,邀請學生在校園親手培育珊瑚寶寶,定期觀察並記錄,再將珊瑚放回大海。「當年輕世代親眼看到珊瑚的成長,就會對海洋產生情感,進而更重視氣候變遷與保育行動。」

崔佩怡也透露,團隊已開發360度VR影像,把海底世界「搬上岸」。她強調,因為大眾難以直接看見海洋變化,教育更顯關鍵。「當人們看見珊瑚的消逝與重生,保育才可能真正成為全民的行動。」

人類與自然共為一體,同理心是生態保育基石

台灣作為海島國家,與海洋緊密相連。「海洋是台灣DNA的一部分,從過去的封閉到現在的擁抱,保護的迫切性比以往更高。」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璋玲指出,台灣積極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減塑、減少汙染與避免過度捕撈,「我們必須讓科學研究與教育、文化傳承結合,才能真正推動綠色行動。」

RE-THINK共同創辦人黃之揚則提醒,台灣在減塑上已打下基礎,但要將意識轉化為長遠行動仍有挑戰。「從『少一根吸管』到發展更多替代性商品,這是一條長路。必須仰賴政府、企業與品牌共同設計,才能讓永續成為日常選項。」

黃之揚補充,價值觀、知識與行動之間存在落差,因此需要創意轉譯。「我們建立海廢圖鑑與開放線上資料庫,讓民眾能夠辨識與回收,同時與品牌合作,把循環與減塑帶入消費選擇。」

杜阿爾特最後分享與紐西蘭毛利族合作的經驗,強調永續行動必須以「同理心」為核心。他指出:「自然與人類並非分離的實體,我們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唯有理解這點,才能設計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呼應這份理念,崔佩怡也補充:「當你認識並愛上珊瑚,你就不會讓它消失。」這句話點出海洋保育的根本精神,唯有建立情感連結與同理心,人類才能真正與海洋共生。

圖/唯有建立情感連結與同理心,人類才能真正與海洋共生。示意圖。unsplash by neom

延伸閱讀:2025世界海洋日攝影獎:從座頭鯨到水母湖,看見海洋奇蹟與危機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