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今已有愈來愈多人選擇環保自然葬。取自金麟生命官網
墓地、靈骨塔用地愈來愈難取得,不少名人選擇環保自然葬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然而,這些環保自然葬真的環保嗎?喪葬流程中,又有哪些要注意的事?
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日子,但葬禮儀式和埋葬習俗都在改變。《衛報》(The Guardian)指出,若以火葬方式處理往生者大體,每具大體會排放400公斤的二氧化碳至大氣,而且義肢、髖關節等手術中使用的材料,燃燒時也會產生有毒氣體。而骨灰存放進靈骨塔,雖然所需面積較小,但同樣也會對土地造成負擔。
然而,土葬也不是理想的選擇。隨著大體、棺材腐爛,大體內所殘留的防腐液會滲入土壤,而往生者生前所使用的放射治療、化療藥物等,也會滲入土壤。加上人口密集區域,可用來土葬的區域愈來愈少,墓地自然也變得更稀缺、昂貴。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名人紛紛選用環保自然葬
因此,不少名人在規劃身後事時,都會選擇新興葬法,如今年初赴日旅遊不幸因流感併發症香消玉殞的女星大S,生前十分重視環保議題,規劃以樹葬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但樹葬需要事先申請,必須先以火化方式處理大體,並將骨灰存放在家中,待申請完成再將其回歸大自然。
所謂樹葬,是把往生者的骨灰研磨處理後,放進可分解的袋子或盒子,再埋入公墓內,並在上面種植樹木,經過腐化、分解程序,便能入土為安,對自然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汙染。
而以愛情小說打造影視帝國的作家瓊瑤,則選擇用花葬方式和粉絲告別。花葬與樹葬類似,都是把骨灰放進可分解的骨灰袋、骨灰罈,再埋入土中。與樹葬最大的差別是,種植在上面的是花,不是樹,目前台灣提供花葬的地點較少。

除了樹葬、花葬,海葬也是環保自然葬的選項之一。知名作家柏楊辭世時,家人就遵照其遺願,把他的骨灰灑向無垠大海。海葬的定義是把骨灰經研磨處理後,在政府規定的合法海域內進行拋灑,方式分為直接拋灑,或是裝在可分解的盒子、袋子內,再拋入海中,過程中還可拋灑鮮花花瓣取代冥紙。
但與樹葬、花葬不同的是,海葬並非每個縣市都受理申請。目前全台受理海葬申請的縣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19年的環保自然葬數量共計1萬2788件,比2010年1546件增加7.3倍,以樹葬增幅最為明顯,顯示愈來愈多民眾認同環保自然葬。
但這三種最常見的環保自然葬,真的環保嗎?
樹葬、花葬促進生物多樣性,但骨灰要經過特殊處理
其中,有些說法支持,樹葬和花葬可以促進環境永續、保護土地,並提供往生者寧靜、自然的最終安息之地,不只是對往生者的紀念,也是對生態恢復的支持。
對往生者而言,以大體滋養樹木、花朵,不只可減少碳足跡,還可拉近子孫後代與大自然的連結。後代可再參觀生氣蓬勃、枝繁葉茂的樹時找到安慰,因為這棵樹是他們所愛之人留下的遺產。

而樹葬、花葬也有助生物多樣性。藉由支持花朵、樹木等植物生長,樹葬、花葬無形中也為其他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進而維持與當地生態系統平衡。而且和傳統土葬相比,樹葬、花葬使用資源更少,是對環境更負責的選擇。
但也有說法指出,未經處理的骨灰pH值和漂白劑類似,而且裡面鹽分高,可能會殺死高達90%的植物幼苗,也不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另外,裝填骨灰的容器也有可能會破壞土壤結構和當地生態系統。
這顯示,若要採用花葬、樹葬,骨灰一定要經過特殊處理,而且裝填骨灰的容器也得精挑細選,確保不會傷害土壤,才算是對環境有利,讓往生者真正遺愛人間。
海葬可減少大體防腐需求,但裝填骨灰容器需慎選
至於海葬,一方面可減少大體對防腐化學物質、無法生物降解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大量減少對土地的需求,從而減少傳統葬體對環境的影響。但與樹葬、花葬一樣,骨灰必須經過特殊處理,裝填骨灰的容器也得是自然分解,如此才能和海洋環境完美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