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5/17核三廠二號機除役,也造成國際開始關注台灣能源安全問題。取自士電官網
台灣即將迎來非核家園的里程碑,核三廠二號機運轉執照於5月17日到期。儘管國內修法開放延役可能,但政府堅持依法除役立場,引發國際關注,特別是在台海情勢與AI時代高電需求背景下,如何在能源轉型與安全間取得平衡,成為賴政府重大挑戰。
核三廠二號機運轉執照在5月17日到期,台灣也正式進入非核家園。
儘管立法院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簡稱《核管法》修正案),規定核電廠運轉執照有效期限最長40年,期滿得申請換發執照,換發的運轉執照有效時間,從執照生效日起算,最長20年,形同為核三廠二號機延役解套。但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就算完成修法,核三廠仍須依法除役,而且重啟至少要三年半,過程中就算缺電,也無法靠核三廠解決。
卓榮泰進一步強調,台灣供電充足,當前政府持續發展多元綠能,並期待台電大型電廠陸續完工,再搭配民營電廠,「台灣到2032年以前,用電無虞。」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然而,國際間卻對台灣的非核家園之路抱持觀望,甚至有些憂心,尤以目前正大力推動核能復興的美國,以及和台灣一樣,面臨是否該重啟核電的德國為甚。
美方憂慮倉促廢核,恐讓台灣能源安全陷入風險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上任後,不管是接受國內媒體專訪,或是與台灣政要接觸,頻頻都對台灣能源供應問題表態,從美國商會關切切入,導向台灣在當前台海情勢下的安全問題。
美方憂心的是,台灣不能把自身的能源安全,全都重押在可能被封鎖導致斷供的天然氣。即便台灣可望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並且每年採購600萬噸液化天然氣,而且從阿拉斯加運往台灣的路線相較從澳洲、卡達更安全,但美方仍認為只靠天然氣,會使台灣的自我防衛韌性不足。
AIT近日在臉書發布谷立言接受訪問的重點摘要時,也特別提及,美國既有傳統能源,也有先進科技。在核能方面,美國準備好協助引進既有新興技術,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也樂意幫助台灣解決核廢料儲存挑戰。

特別是為了滿足AI時代不斷暴增的用電需求,根據《紐約時報》所披露的草案顯示,美國總統川普正考慮頒布幾項行政命令,加快核電廠建設,迎來「核能復興」,讓新核電廠建設變得更容易,才能在核電發展超越中國。
在此背景下,美方對台灣的能源安全關切,比以往更加直接,但在SMR等相關新技術仍無法出口的現實下,現階段仍無特定目標推動。換言之,美方要表達的是,核能技術在進步,或許某種程度上可緩解台灣民眾對核能安全的疑慮與恐慌。
德國公視深度報導:台灣禁得起放棄核電風險嗎?
而德國公共電視(ARD)則派出記者到台灣進行專題報導,扣問的主題同樣是:台灣的能源主要來自化石燃料,而且仰賴進口,在中國不時威脅封鎖,甚至發動戰爭的現在,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營運許可在5月17日到期,台灣承受得起放棄核電的風險嗎?
ARD採訪團隊走訪核三廠附近的小鎮,發現大多數民眾早已接受核三廠存在,但一位農民卻仍表示警覺,「我們曾經要求檢測地下水,但核電廠卻從未提供檢測結果,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何不公開?」
這位農民正努力發展有機農業。他的朋友曾經也投入和他相當的努力,但最後卻以失敗收場,只能重買土地,並重啟耕作。ARD認為,如何找到適當的土地耕作,對附近農民而言,是相當艱鉅挑戰,但他們只希望能種出安全糧食。
然而,ARD觀察,台灣政府正大舉投資再生能源,也建設大量離岸風場,但供應鏈瓶頸,卻延遲相關發展。

「當我們無法自衛時,就必須準備迎接最壞狀況。」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受訪表示,支持開放各種能源技術發展,他對核能有信心,不只是因為技術愈來愈成熟,也和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日益加劇有關。
ARD直指,台灣如果因為衝突被切斷能源供應,只要10~14天,就會陷入能源危機,由於台灣是全球最大高科技晶片生產地,一旦發生風險,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安全、汙染,是民眾最擔憂的兩大問題
然而,核能安全與汙染問題,仍是民眾對它最不放心之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受訪指出,在俄烏戰爭中,核電廠並非安全無虞,人們可能得擔心放射性物質洩漏、輸電線路損壞、冷卻系統失效,即便目前沒有直接軍事攻擊的跡象,但威脅卻在升高。

「安全、安全,還是安全。如果無法確保安全,不管核電廠是否繼續運作,我都會感到害怕,因為即使停用,放射性物質仍會存在很久,」農民受訪時再三強調對核能安全的憂慮。
然而,一邊是台海危機可能引起的能源安全焦慮,一邊則是民進黨政府對非核家園的路線與承諾,太過傾向任何一方,可能都對台灣不利。該如何在這個川普掀起的「核能復興」時代,為台灣找到最精準的平衡點,考驗總統賴清德與行政團隊的智慧與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