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院今日通過《核管法》修正案。示意圖。by wikipedia
立法院於13日表決通過《核管法》第六條修正案,將核電廠營運許可最長延長至20年,並取消申請延役的時段限制。此舉引發環保團體質疑「黑箱作業」,認為剝奪了核安全與核廢料處理的公開討論空間,更可能動搖「非核家園」承諾。然而,過去一年來總統賴清德在核能議題上的立場,也影響了這場修法攻防。
立法院於5月13日表決《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簡稱核管法)第六條修正案,擬將核電廠運轉執照最長效期由40年延長20年、至60年,並取消只能在執照到期前5至15年提出延役申請的規定,改為可於任何時間提出。此案由國民黨與民眾黨聯合提出,希望為5月17日即將停機的核三廠延役解套。
環團痛批《核管法》修法「黑箱」,剝奪核安核廢討論權
12日晚間,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等環團於立法院外發起抗議,痛斥修訂《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過程充斥「黑箱作業」。他們指出,立院僅以黨團協商方式快速通過,多達14個版本相互混戰,卻未逐條審查,剝奪核安與核廢料議題的專業與公民討論權。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環團並援引聯合國智庫《2025年互聯災害風險報告》,指出核能雖具低碳優勢,卻伴隨半衰期長達十萬年的高風險放射性廢料,全球尚無完善處置方案。芬蘭的地質儲存設施一再延宕,更凸顯核廢問題被一代代推給後人,非永續之道。
各團體強調,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後,台灣即可實現「零核電」;若放寬延役條件,不僅損害公民社會40年來推動非核運動的成果,更可能讓原住民與核廠周邊居民承受20年核災風險。現場民進黨立委也一致反對,林楚茵質疑未納入安全審查與環評,郭昱晴批延役草率、缺乏老化監測,恐將高額核廢處理費用留給未來世代。
社民黨苗博雅則主張,核電僅占3~4%,資源應優先投入儲能、智慧電網與再生能源。民進黨團呼籲,任何重啟或延役都必須先完善核廢處置法規、重啟環評與公民參與機制,並遵循國際安全標準,才能真正保障社會安全。

缺電、國安問題?趙家緯揭核能再起5大原因
至於核能為何再度受到推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總監趙家緯近日在臉書,指出背後有五大驅動因素:
1. 經濟壓力: 2021 至 2024 年間,台電已三度調漲電價,累計漲幅達 35%。在野黨將電價上漲歸因於非核政策,強調若重啟核能,不僅可穩定供電,亦能降低家庭與產業的用電成本。
2. 缺電疑慮:2018 年與 2021 年曾發生全國性大停電事件,加上半導體及 AI 資料中心用電量每年以約 2.8% 速度成長,讓部分企業與民眾對再生能源搭配天然氣的基載組合信心動搖。
3. 轉型動能停滯、信心不足:雖然再生能源占比目前已提升至 12%,但多件太陽能及離岸風電專案因土地使用衝突、地方反對及融資障礙而延宕,導致社會對「綠電」的信任度下滑。
4. 「核能復興」敘事:COP28 曾被媒體報導推動「三倍核能倡議」,雖非正式決議,卻掀起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的熱潮,促使業界與媒體紛紛轉向關注核能新技術。
5. 國家安全考量:面對台海地緣政治緊張,能源供應安全已提升至國安層級。美國在台協會(AIT)多次公開建議台灣在能源組合中保留核能,以確保 AI 與戰略產業的穩定用電。

賴總統核能態度曖昧不明,等在野黨架梯?
過去一年,總統賴清德對核電態度呈現「條件式開放、強調核安」的風格,既不明確擁核,也非全盤否定。2024年8月,他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度會議中指出,「能源議題非單純反核或擁核」,顯示民進黨反核立場並非一成不變。
3月中,美國在台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公開力推美國核能輸台,雖遭外界解讀為對台政策施壓,賴清德政府尚未正面回應,但已積極與AIT及產業界對話,重新評估核電選項。
4月22日,賴清德進一步向環團表示,政府「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但前提必須達成「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對話有成」三大條件,才能獲得社會廣泛支持。
環團私下透露,過去一年來,賴清德雖公開宣示「核安優先」,卻始終未在立法院或行政院層面展開具體討論,態度曖昧不明。反觀藍白兩黨在國會握有多數,延役修法案極可能通過。
環團多次向賴清德政府及民進黨團建議,應先就「重啟核電」訂定相關法規。「一來目前台灣沒有相關法令,二來是重啟機制可以再次針對現有核電廠進行環評,來為非核家園目標進行解套,但都興趣缺缺。」此一消極態度反而為在野黨提供機會,環團直言:「這等於把鍋甩到藍白兩黨,破壞了民進黨這塊『非核家園』神主牌。」

台灣民眾黨立委張啓楷指出,除了《核管法》為延役開路,民眾黨還將在8月發起「重啟核三公投」,一旦通過,便具法律效力,政府必須依法執行,確保核三廠延役實施。
張啓楷強調,賴清德雖表態核安優先,但對核電議題仍觀望,「等著在野黨幫他把樓梯架好」,加上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曾提核電可為台灣省下數兆新台幣,且最新民調顯示不僅整體民眾支持,連綠營支持者也略多於反對,顯見綠營內部已有鬆動趨勢。
再生能源占比僅11.6%,難取代核火電廠基載功能
根據能源資訊平台指出,2024年台灣電力結構為化石燃料仍占83%以上:天然氣42.4%、燃煤39.3%;核能僅4.2%,再生能源約11.6%,抽蓄水力1.1%。
為實現「非核家園」,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20-30-50」配比,目標2025年達成20%再生能源、30%燃煤、50%天然氣,同時全面淘汰核能。儘管綠電裝置容量持續增長,但2024年僅達11.6%,經濟部長郭智輝也坦言必須2026年才能達到再生能源20%的目標,而2030年30%再生能源目標仍然挑戰,短期內恐難以完全取代核能與火力電廠的基載功能。
此外,政府也積極拓展地熱、小型水力與氫能,並修訂「淨零轉型」法規、優化綠電採購機制,以提升再生能源比例。然而,修法通過後,台灣非核承諾將面臨考驗,未來能否快速擴張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以及推動核廢處置和小型模組化示範,將成為能源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