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遠見資料庫,蘇義傑攝
在藍綠對立、立場鮮明的台灣政治環境中,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勇於就不同議題表態。從深信非核家園理念到後來立場轉變,力挺核三廠延役,還擔任重啟核三公投意見說明會的正方代表,他如何用冷靜的腦與熱情的心,實踐一位成熟公民的理性選擇?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明明上個月還在花蓮掃街,呼籲民眾上街投票罷免國民黨立院總召傅崐萁,為何這個月卻又成為核三公投辯論最終場、力挺核三在安全無虞情況下延役的正方代表?
在如今朝野高度對立、藍綠涇渭分明的現在,像童子賢這樣因應不同議題來選擇立場的人確實少之又少。但對他而言,這不過是「獨立不懼,遷善不厭」人生哲學的實踐。
「台灣要進步,需要熱情的心,也需要冷靜的腦。我挺核二、核三延役的行動,可以代表我用冷靜的腦;我挺花蓮罷免傅崐萁,則可能是被很多熱情的心鼓舞,」他曾如此解釋自己的抉擇。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不管是熱情的心,或是冷靜的腦,其實都源自於他對自身扮演角色的理想投射。他貌似開玩笑地說,「比起當個科技業大老闆,我主要的工作,是在地球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事業只是兼差而已。」
藍綠白皆交好,不吝惜對社會發聲
要在他身上貼上藍綠標籤並不容易,也顯得世俗。他是目前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集人,也是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更在國民黨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的長風文教基金會擔任副董事長。
無論藍綠白,他一律交好,也從未對外表態過政治立場。「在困難、混沌的時代,讓良心作為導引行動的一盞明燈。」即便知道政治有很多實踐上的困難,他仍義無反顧投身社會運動。

早在支持罷免傅崐萁與以核養綠之前,他就在2007年投入反對蘇花高運動,原因是出身花蓮瑞穗的他,不願看見故鄉冒著環境與地質風險,改變原有的慢活與自然優勢。
如此廣結善緣又不吝惜對社會議題表態,背後仰賴的是長時間的閱讀與研究。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台曾好奇問童子賢,到底是怎麼做好時間管理?
大量閱讀做後盾,做就要做好
他認為,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把時間投入在閱讀、公益活動,是讓自己抱持學習、拓展視野的關鍵。比起「娛樂性應酬」,他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這些對他而言更有意義的事。
但只要答應各方的邀約,他一定發揮「究極哲學」。一位邀請童子賢發表過演講的人士回憶,他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到最好,數百頁的簡報均由他操刀,不假他人之手,而且不斷精修到演講上台前最後一刻,演講過後還不斷詢問主辦單位台下聽眾迴響如何。
2023年12月,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領導影響力學院開設的第二期典範課程,童子賢以「新全球化的企業經營思惟」為題開課,台下學員聽得如沐春風。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更直呼「太精采了!」並表示他對世局的分析不僅直搗核心,更具備歷史縱深、格局恢宏,鮮少有人能出其右。

還有一次,為了分享洞見給憂心供應鏈重組的業者,他特別在百忙中抽空在台北家中接受採訪,到了家門前才發現忘了帶鑰匙,最後只好到附近記者家中受訪,但一談就是五小時,讓一行人獲得許多第一手消息。
此次擔任核三重啟辯論正方代表,他也爬梳大量各國資料。早在辯論前,他在出席由民眾黨所舉辦的記者會就強調,他曾深信「非核家園」,但反覆檢視相關數據與國際發展趨勢後,驚覺非核家園已落後世界潮流,如今該是轉彎的時候。
他分析,曾歷經核災的美國與日本,反而率先理性回歸核能。美國三哩島電廠預計在2027重啟,並與微軟簽署20年合作契約。日本則在再生能源發展受阻後,明確設定2030年達到核電占比22%的目標,而歐盟在2024年核能發電占比也有23.3%。
力挺核能,不想看到台灣輸韓國
對此,他不解表示,「我們應該思考,為什麼美國、日本、歐盟能夠使用核能,而台灣卻必須被一個老舊的、有成見的宗教崇拜式觀念鎖這麼多年?」
加上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更讓他堅定擁核立場。他解釋,全球風力加上太陽能發電,經過努力30年,加總占發電比例就是15%,「綠能救不了地球暖化,如果不是靠水力發電加上地熱幫忙,地球暖化可能更迫在眉睫。」
不只作為極端氣候解方,核能對童子賢而言,更攸關台灣與產業結構相似的韓國間的競爭。
他向《遠見》表示,韓國已宣布2030年核能發電占比達30%,反觀台灣把核能汙名化導致人才流失。
例如,曾是台灣核能人才第一搖籃的清大核子工程學系,在1997年改名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使相關人才的培養與招募面臨困境,「如果韓國等先進國家啟動計畫,台灣所剩不多的人才很有可能被高薪挖角,」他分析。
童子賢更觀察到,台電不少核能技術人員因此對生涯感到悲哀,因為看不到未來而退休或跳槽,「人才和經驗一旦流失,重新培養需要5~10年,政策的搖擺不定將造成人才斷層,讓台灣在國際能源變革中處於不利地位。」

盟友錯愕不解,他仍秉持良心說話
然而,童子賢對台灣能源發展的憂心忡忡,在不少過去曾在若干社會議題結盟的伙伴眼中,卻是錯愕與不解。
一名綠營人士就指出,童子賢與總統賴清德私交良好,不只一度是新政府首任閣揆熱門人選,川普對等關稅「掀牌」之際,台北政壇更有耳語,如果最終談判稅率是20%以上,就會由他來組閣,但如今卻由他代表正方辯護,「雖然理解他的想法,但還是有些訝異。」
對童子賢而言,這不過就是成熟公民社會對政策的理性討論,並不損及他和藍綠白友人長年建立的交情。
「台灣不是只有藍綠白,還有接近半數的中間選民,這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也是多元價值,讓台灣成為值得珍惜、守護的民主寶島。」童子賢表示,翻開過去20年歷史,不管是總統、六都市長,各黨各派都有人當選,「40%的中間選民靠向哪一邊,哪一邊就會當選,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對他而言,立場並非政治顏色的附屬品,而是經過思辨後對社會的回應。不管時局如何改變,社會中主流意見為何,童子賢心中始終有一塊未受任何政黨顏色影響的明鏡。